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二十三章 活路

第二十三章 活路

    两个锦衣卫刚要过来拉他,钱谦益便突然高声喊道:“臣认罪,皇上饶命,臣认罪!”

    朱天启这才示意两个锦衣卫退下,随即开口说道:“既然你肯认罪,那么这事儿就好办了,而且你身为刑部尚书,想必也是很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将要面临怎样的下场吧?”

    钱谦益面露绝望之色,却是无法开口回答朱天启的问题,谋逆大罪的下场他很清楚,也正是因为清楚,才会越发感到心灰意冷。

    朱天启望着钱谦益微微摇了摇头,“钱谦益啊,朕待你不薄吧?你本来因科举徇私舞弊之案而被罢官,朕还不计前嫌,超擢你做了刑部尚书,让你入阁,可你不思报国,屡屡与朕作对也就罢了,如今竟然还想撺掇朕和五弟兄弟相残,你怎的如此歹毒呢?”

    然而钱谦益脸上虽然有了些许的悔意,但是却没有似乎的愧疚的,毕竟站在他的立场上,是很难不与皇上作对的。

    朱天启看得出来,跟钱谦益说这些话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故而他神情一肃,转而说道:“按理说,你犯下这等滔天罪孽,是决然难逃一死的,但是朕还是决定给你一条活路,至于你走不走,就看你自己的了!”

    一听这话,钱谦益可来了精神了,瞬间双眼之中有了光亮,看向了朱天启。

    朱天启随即说道:“朕不是为你,朕是为了信王,信王年幼,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若是因为受你的蛊惑,挂上了个与‘谋逆’沾边儿的污点,怕是永远都难以洗干净的,后世人看到这部分史料,不知道又会如何揣测,说不定朕与信王好好的兄弟,也得被说成了仇敌!

    故而朕是不打算把此事公开的,但是朕不公开,不代表你就可以脱罪,此事你知,朕知,信王知,锦衣卫知,想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是不可能的,作为始作俑者的你,也必须为之付出代价!

    所以朕希望你能自己写一份请罪奏疏递上来,罪名就写包庇漕运犯官,徇私舞弊吧,如此一来,朕便可以饶你一命,但是这官你就别想做了,回老家养老去吧!”

    虽然小命保住了,让钱谦益有些绝处逢生之感,但是听说要被罢官归乡养老,他顿时又有些失落起来,因为对于他这种人来说,仕途的结束,也跟死了差不多!

    朱天启看钱谦益似乎还有些犹豫,当即便又对他说:“当然,你也可以拒绝,选择拉上信王的名声与你陪葬,不过朕可以保证,那样的话,在你死之前可要遭老罪喽,毕竟你现在可是在锦衣卫的手上,信王可是现任的锦衣卫指挥使,他会好好照顾你的!”

    钱谦益一听这话,顿时便没来由地打了个冷战,当即便不再犹豫了,趴在地上叩头如捣蒜:“臣,钱谦益,谢皇上不杀之恩,臣辜负了皇上的恩遇,余生定日日吃斋念佛,诚心悔过!”

    朱天启才不管他余生是吃斋念佛,还是花天酒地呢,既然他肯答应,这件事也算是有了个妥善的收场,便一挥手把他打发走了。

    钱谦益离开之后,朱由检才从一旁的暖阁中走了出来,刚刚朱天启与钱谦益的对话,朱由检在一旁听得一清二楚,他没想到自己的大哥竟然对自己这么好,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连钱谦益所犯的谋逆大罪都忍了下来,顿时是既感动又惭愧。

    他甚至有些厌恶自己,恨自己竟然还曾经动过谋权篡位的心思,现在想来简直是无颜面对自己的兄长!

    朱天启看向朱由检,却见朱由检呆呆地站在暖阁门前,肩膀一耸一耸的,竟然满脸泪水地在那儿哭了起来。

    朱天启顿时有些看呆了,他虽然刚刚跟钱谦益说话的时候,一口一个“名声”,张口闭口“颜面”,但他实际上哪里在乎那玩意儿,他反正长生不老,基本不会涉及到改朝换代的事情,而且只要是他在掌权,史书想怎么写那还不是他说了算?

    朱天启真正在乎的是此事一旦公开所带来的的恶劣影响,朝中大臣受到了钱谦益的启发,说不定以后还会有人照葫芦画瓢,所以此事还是不宜公开为好,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至于对朱由检的处置,朱天启也已经有了打算,他起身走到了朱由检身边,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五弟,别哭了,这都是为兄应该做的,你不必多想!”

    朱由检强忍着泪水,却是跪下给朱天启行了一个大礼,说道:“请皇兄放心,臣弟以后绝对不会做出任何违逆皇兄之事,誓死为皇兄效力!”

    朱天启把朱由检从地上扶起来,安抚道:“好啦好啦,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朕相信你!”

    说到这里,朱天启却是话锋一转,面露为难之色,开口说道:“只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暂时还是要委屈一下五弟,先离京就藩去吧!”

    一听此话,朱由检顿时脸上写满了错愕,他是既惊讶,又担心,甚至怀疑是不是皇上已经不再信任自己,所以才要赶走自己。

    然而朱天启却是紧接着又说:“五弟可不要误会,朕并非是不信任你才要逼你就藩,朕是为了保护你,这次的事情虽然处置得十分低调,但是却也难免会走漏风声,朕是担心再有其他心怀不轨地人故技重演,到那时候,五弟你又该如何自处呢?”

    朱由检一听此话,顿时也有些后怕起来,心中的疑虑也随即打消了。

    朱天启随即又对朱由检说道:“至于就藩之后的事情,五弟你也不必担心,朕不会让你在就藩之地碌碌无为,虚度余生的,朕打算以后要面向所有藩王开科取士,允许皇室宗亲入仕为官,到那时候,便是五弟你一展胸中抱负的大好时机了!”

    朱由检一听此话,当即也便豁然开朗,他倒是不在乎能不能参加科举,他只在乎能不能入仕为官,只要做官的大门朝皇室宗亲一开,科举考试便不过只是走一个过场罢了。

    毕竟如今的科举考试便是文官集团们卖官鬻爵的敛财工具,是他们培养亲信,扩大团体势力的“绿色通道”。然而朱由检这么想可就错了,他哪里能够想到,经过朱天启整改过后的科举考试,不光公平公正,而且难度超高,他整整考了三年才被录取……

    朱由检对于朱天启的安排自然是言听计从的,回去之后便开始准备离京就藩的事情去了。

    钱谦益也没有拖沓,很快便递上来了一封请罪奏疏,朱天启也当即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处置方案来,把旨意发了下去。

    钱谦益被罢官、抄家,同时其本人连同九族之内所有人,朝廷都永不录用,终身不得入朝为官!

    因为是钱谦益自己递的请罪奏疏,而皇上也没有对其赶尽杀绝,没有要他的小命,所有朝中百官也没有办法上疏替钱谦益求情,大家私底下去询问钱谦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钱谦益也是一概绝口不提。

    这下大家可都有些疑惑了,若是说钱谦益徇私舞弊,包庇漕运犯官才被治罪的话,可漕运上的涉事官员一个也没有得到他的包庇啊,那些找他求情的人也一个都没有得逞啊,因而这事儿简直就成了一个谜了!

    不过钱谦益这一走,对于漕运涉事官员的审理工作倒是顺利得多了,以前大家还都把希望寄托在钱谦益身上,结果连钱谦益都落马了,这对于他们来说可是极具威慑力的,顿时间所有人都老实了,也都不再抱有侥幸心理,都乖乖地认罪伏法了。

    事情倒是进行得都很顺利,不光顺利整治了漕运,竟然还意外地把钱谦益这个大麻烦给扳倒了,朱天启心情还是很好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钱谦益这家伙估计是早就想到会被抄家,定然是早有准备,锦衣卫去他府上抄家的时候竟然只抄出来了几千两银子。

    不过跑了就跑了吧,朱天启也不打算对他赶尽杀绝了,他只要不出来做官就对自己没有什么威胁了,这家伙文采还不错,在家多写写诗,作作曲,给后世多留下些文化遗产也是不错的!

    再者说,现在锦衣卫哪有时间去追查钱谦益的家产,几百个漕运官员的家他们都抄不过来呢,这些人可都是巨贪,家里都有金山银山,光是往京师运银子的船都连成了串,朱天启的内帑再次迎来了“大丰收”。

    对于漕运的整治,朱天启并没有打算将所以漕运上的大小官吏和从业人员都一棒子打死,他此次整治漕运主要针对的是官职较高的漕运官员,而没有动下面的人。

    原因有二,其一是下面的人朱天启不敢轻易动,因为漕运下属官吏和从业人员太多,足有几十万人,没办法逐一审查是一方面,若是大范围纠察裁撤,则很容易闹出大乱子。

    当年崇祯裁撤驿站,导致大量驿卒失业,这些驿卒要么成为了社会不安定分子,要么直接加入了造反的队伍,这可是血的教训啊!

    其二就是朱天启不认为这些底层人会是漕运腐败的根本问题,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若是上面负责管理的人都是廉洁奉公的能臣干吏,下面自然慢慢就变得安分守己了,当然,对于冥顽不明者,也是可以在体制内进行铁血整治的。

    但是有一个重点是,这个整治必须要在“体制内”进行,一旦把他们踢出去,或者逼迫他们离开体制,那么便会失去控制。

    对于漕运的后续整治计划,其一是要遴选较为廉洁的能臣干吏去填补漕运的缺额,其二便是提高漕运上下大小官员及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和待遇,说到底还是要“高薪养廉”。

    漕运上层的官吏自不必说,朝廷之前已经大幅提高了官员俸禄水平,他们再去贪赃枉法纯属是因为自己的私欲,因而对于他们,朝廷自然不会再去提高他们的俸禄水平和待遇。

    此次涨薪主要还是针对下层官吏,尤其是底层的漕运从业人员,这些人与明军中的底层士卒情况十分类似,在上级官吏的压迫下,生计都是问题,为了养家糊口活下去,就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做些不法之事,甚至拉帮结派,偶尔客串一下水匪。

    故而想要解决漕运上的问题,就要想办法提高下层官吏和底层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和待遇,让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变成一个能让他们通过劳动就能养家糊口的正经工作,杜绝上级官吏对他们的剥削压迫。

    虽然如此一番整治下来,不仅提高了朝廷的开支,也会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成效,但是朱天启认为还是值得的,因为朝廷花出去养漕运的这笔开支,与每年被漕运贪墨的数额相比,反倒是要少一点。

    故而与其让漕运的官吏们贪赃枉法,不如反贪反腐,把银子收到朝廷手里,然后再由朝廷将这些银子合理分配给漕运上的官吏及从业人员,构建一个良性循环体系。

    朝廷整治漕运的这段时间,张国纪和张十里也已经通过海路把南方的粮食和税银运送回京了,海运航行耗时不足十日,比起漕运来至少能快上三分之一,效果显著。

    如今漕运已被整治,钱谦益也因此落马,朝中自然没有人敢再站出来反对朝廷推行海运一事了。

    朱天启当即下令,在南北两京开设海运总督衙门,总督朝廷海运事宜,至此,张国纪这个海运总督,总算不是只顶着一个名头的官儿了。

    张十里也被封为了海运主事,成了正六品的朝廷命官,虽然品级不算高,但是对于张十里来说也算是“平步青云”了,毕竟以他原本的身份,八辈子他也做不上官!

    更何况张十里心里也是十分清楚的,这个“主事”只是一个开始,自己以后前途大大的有,升官更是不成问题,毕竟自己现在可是跟着张国纪在给皇上办差,比起别人来更容易得到圣恩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