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难得糊涂的爱 » 第342章

第342章

    张佳辉从车上拎出一箱茅台,笑着说:“二叔,三叔,你们陪着我大姑父和三姑夫先喝着,我去叫振伟表哥。”

    “去吧,快点。”张增祥说。

    “是,爸。”张佳辉答道。

    星期天,张佳辉拉着众人去黄墩镇小公园对象。

    杨雅萍大大方方地与张佳辉在公园见面,杨雅萍笑着说:“张佳辉,咱们是不是有缘,你去部队当兵八年,我在学校读书八年,走来走去没有走出那个圆。”

    “是啊,小时候你扮做我的小媳妇,咱们‘过家家’,现在就要成真了,我不知道怎么解释现在的驿动的心情。”张佳辉说。

    “留在以后你慢慢地解释。”杨雅萍笑着说。

    “好,我要用一生向你解释。”张佳辉说。

    “谢谢你的诚实。”杨雅萍说。

    “别让咱们的长辈当电灯泡了,拉我去你们家果园看看。”杨雅萍说。

    “欢迎。”张佳辉高兴地说。

    “现在咱们就走吧。”杨雅萍说。

    “好,等我与大妹换车以后再走。”张佳辉说。

    “换什么车?”杨雅萍问张佳辉。

    张佳辉说:“换小跑,这辆SUV让大妹拉人回家。”

    “行。”杨雅萍说。

    张佳美把小跑钥匙给了哥哥张佳辉,张佳辉说:“大妹,你拉着咱们姑和舅母回家,我们一会也回去。”

    “好的,哥。”张佳美答道。

    张佳美拉着母亲等人回去,路上葛祥叶问张秀芳:“三妹,儿媳妇第一次进家门,咱们该怎么做饭给孩子吃?”

    张秀芳说:“雅萍喜欢吃什么我知道,饭由我和大萍做,你只管买菜就行。”

    “菜我也买不好,给你钱你辛苦去买吧。”葛祥叶对张秀芳说。

    “行,嫂子。”张秀芳答道。

    张佳辉与杨雅萍回到果园,张秀芳与孙大萍已经做好一桌子丰盛的菜肴,杨雅萍也不客气,坐在桌上细细品尝黑一道菜,仿佛是到了自己的家里。

    众人看在眼里喜欢在心里,暗自夸赞杨雅萍大方得体,不矫揉做作。

    二婶徐祥花和三婶毛青羽笑着说:“以后我们的儿媳妇向侄媳妇一样就阿弥陀佛了。”

    张秀娥和张秀芳笑着说:“会的,我们的侄媳妇一个会比一个好。”

    水到渠成,张佳辉与杨雅萍谈恋爱三个月后举行了婚礼,杨雅萍从黄墩镇郭庄小学调入宝泉村小学任教,她这个省级优秀老师任宝泉村小学的副校长,协助孙琳琳校长开展教学工作。

    小康山隧道打通,宝泉村东南西三条出山的道路畅通无阻,山外周围的几个村陆续有孩子进入宝泉村小学读书,使学校在校生超过500人。

    杨雅萍问孙琳琳:“孙校长,咱们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是不是再招聘老师进来?”

    孙琳琳说:“你是副校长,招聘老师的事情你负责就行。”

    “这次招录多少老师?”杨雅萍又问孙琳琳。

    孙琳琳说:“按照师生比例招,只能多不能少。”

    “这件事情要不要与村委会商议?”杨雅萍再问孙琳琳。

    孙琳琳说:“我去知会闵书记。”

    孙琳琳在村委会大院见到闵青放,把招聘老师的事情向闵青放说明,闵青放同意学校自主招聘代课老师。

    学校计划招聘5名代课老师,但是来应聘的超过60人,有的是真心献身教育事业,有的是看中学校优厚的福利待遇,最后杨雅萍择优录取了5名代课老师,这样是宝泉村小学就有21名老师。

    宝泉村小学一次招进多名教师,联排别墅已经不够分配,闵青放让孟新军在校园在加盖四栋独立的别墅。

    孟新军说:“闵书记,为了不破坏学校的总体规划,我建议在学校的操场后面建设别墅。”

    “孟工,那可是荒秃岭。”闵青放说。

    “就因为是荒秃岭,所以选址在那里,这也为以后扩建提供便利条件。”孟新军说。

    “行,我负责联系周转土地。”闵青放说。

    “把荒秃岭全部流转过来,以后划归学校使用。”孟新军说。

    “可以。”闵青放答道。

    土地流转完,孟新军在荒秃岭加盖了12栋独立别墅,其中4栋别墅占地面积450立方米。

    别墅盖完,孟新军对闵青放说:“闵书记,现在人们对宜居环境很挑剔,以后咱们宝泉村会有许多返乡的人员前来居住,就是山外的几个村也会有不少人搬进咱们大山坳里来,他们看中的是宜居环境和咱们的配套,随之学校的入学率会大大提高,我建议再加盖两栋教学楼。”

    “好,种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栖。”闵青放说。

    “根据咱们独特的地理条件,加盖两桶教学楼怕不够,以后来居住的人多了,生源也多了,咱们的学校可以变成实验学校,进行九年义务教育。”张成业说。

    “张副书记说的对,咱们的学校要向前发展,就必须设立初中部。”孟新军说。

    “行,咱们先实行三三制,建设36个教学班,其中幼教班7个,初中部11个教学班,小学部18个教学班。”闵青放说。

    “好,这样可以容纳一千六七百名学生。”孟新军说。

    “咱们可以建设寄宿楼,小学部高年级和初中部的学生可以寄宿。”吴新芳说。

    “吴主任说得对。”孟新军说。

    “那好,咱们把宝泉村实验学校建设纳入日程。”闵青放说。

    “闵书记,咱们可以申请开发房地产,只要价格合理,山外的人就会进来,不仅能够享受园林风光,还能够刺激新农村建设。”丁万全说。

    “丁副主任言之有理,下一步咱们就进入新农村发展的快车道。”闵青放说。

    宝泉村进入快速发展以后,一期房地产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完成,有近千人搬入宝泉村居住,这时宝泉村的入口达到2400多人,实验学校的在校生突破800人。

    杨雅萍又主持学校第二次代课老师扩招,这些老师有在编的,有不再编的,也有外省来的应聘代课老师。谢谢一视同仁,秉持“择优录取”,以愿意现身教育事业为宗旨,广开门路招贤纳才促学校振兴,不断完善制度,用真情实感,鼓励吸引能人、青年才俊进入学校,使学校师资力量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更是基层实践的迫切期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人才是关键变量、重要资源。

    近几年,宝泉村不断完善制度,投入“真金白银”、真情实感,鼓励吸引退休能人、青年才俊返乡下乡,乡村振兴有了新鲜“血液”。

    真心爱才、精心育才、用心留才,让各类人才在宝泉村大显身手。事实也证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那些有能力、有思路、有担当的乡贤助力。城市的离退休人员,既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有资金技术和人脉资源,还有回乡创业和颐养天年的乡愁情怀,是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

    事实上,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就要找准退休干部等各类乡贤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探索新形势下发挥退休人才作用的新思路、新机制,引导退休干部发挥“余热”,形成“头雁效应”。

    张佳辉每年无偿帮助村民们解决蜂蜜、苹果等农产品滞销问题;从事石材生意的闵文然等人,为村里建桥修路捐赠了大理石等建材;村里启动亮化提升工程,乡贤慷慨捐赠灯具,并安排工人直接安装;众人筹资相继建起村文化休闲公园、村级文化站、生态茶山步道。

    从筹措资金到争取项目,乡贤成了乡村发展的强大后盾,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乡贤携项目、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回归故土、反哺桑梓。或为家乡引进项目、或为家乡捐资修路建厂、或为家乡居民调解矛盾,他们成功不忘故土、致富心系家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浓浓的桑梓情怀。

    全省各地建立完善新乡贤吸纳机制,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等等人士“衔泥归巢”、施展才能,实现宝贵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再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乡贤能人助力乡村振兴重点项目集中签约3个村级重点项目,项目投资8000余万元。真正掀起了乡贤反哺家乡、支持家乡产业发展新热潮,为加快街道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贤动力”。

    宝泉村还将前期梳理的6个村组的荒山荒坡、建设用地等40余个闲置资源项目,绘制成册装进乡贤能人的口袋,发挥他们熟悉宝泉村、了解水泉乡的优势,努力把事业做强做优,实现了“双赢”发展。

    从多个层面引进、推选、培育、扶持一批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乡贤人才,乡贤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的感情比较厚重,也愿意在家乡的建设和治理过程中贡献力量。

    如今,他们“经营”着整个村庄,参与乡村建设、管理公共事务、调解邻里纠纷、引导风俗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带领乡亲一起增收,正在创造着一个个振兴乡村的奇迹。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更是基层实践的迫切期望。《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重点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人才、特色乡土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五种类型乡村人才队伍。更是充分发挥资源的撬动作用,提振乡村经济,助力产业振兴。乡贤在此过程中贡献了重要力量,引导乡贤利用技术、资金和人脉参与家乡建设。

    近几年,宝泉村完成税收1.758亿元。目前积极对接和引进新一批高质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一条龙”服务,为更多的创业者铺路,

    当地坚持以有品德、有威望、有见识的高标准选乡贤,以红色文化底蕴为纽带,以乡情乡愁凝聚乡贤心,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合力。

    返乡下乡,乡村振兴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人才是关键变量和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