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难得糊涂的爱 » 第211章

第211章

    曼托村生态牛养殖场建成,养殖肉奶牛2000多头,其中肉牛1500头,奶牛500余头,养殖场内种植牧草千余亩。

    “我们有上千头牛在这里进行圈养,牛的‘吃喝拉撒’都在牛圈内进行,虽然最近气温逐渐升高,不过圈内没有明显异味,这得益于发酵床养殖技术的推广。”养殖场长龙修成说。

    以前村民们养牛圈内牛粪打扫费时费力,而且产生的排泄物还容易造成污染。现在曼托养殖场使用“发酵床养殖技术”,即通过在牛圈内铺设过滤垫层,再添加相应生物制剂,可有效解决牛粪中有机物的降解、转化,以及臭味的吸收。该技术帮助解决了牛圈臭味问题,同时还节约了相应成本。每年减少了三十万元的人工处理成本,同时降解物可经过无害化处理变成有机肥料用于种草养牛,每年可再帮节约近六万元的肥料成本。

    发酵床养殖技术是勐海县近年来积极推广清洁养殖、绿色养殖的典型成果,拓展了肉奶牛的养殖规模。为解决养牛过程中的粪污污染,勐海县引进一家生物制剂生产企业,在全县推广发酵床养殖技术,帮助企业和养殖大户进行清洁养殖和推动生态循环利用,目前全县近六成的规模化养殖场已经推广使用该技术。

    勐海县高官卢爱华介绍:“除了推行清洁养殖,全县利用当地酒企酿酒产生的酒糟和回收的水稻、高粱、玉米秸秆,‘变废为宝’当作养牛饲料,同时利用发酵床养殖技术产生的有机肥进行还田使用,达到生态循环利用目的,还帮助企业节约生产成本。

    在推动生态养牛的同时,黄平县还注重数字化赋能,引导企业、农户进行‘智慧管护’,实现生物资产的在线盘点、溯源管理以及牛群健康监测等科学管理。”

    曼托养殖基地给新进的牛打上可以监测健康状况、便于智慧管理的耳标和编号。养牛基地成片的牛群白天在山间悠然觅食青草,傍晚时分便回到现代化牛舍休息。

    袁俊伟对记者说:“公司将1200余头能繁母牛进行白天放养,我们给牛打上电子耳标,拥有定位功能,只要越过牧场一定范围,公司智慧监测平台就会自动报警,防止牛群丢失。”

    曼托养牛基地是农翔有限责任公司重要的能繁母牛培育点,每头母牛带有电子耳标,可用于监测牛的体温、运动步数、进食量等数据。如果牛出现发烧等情况,农翔公司的智慧监测平台会第一时间预警,同时提醒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看病治疗。

    勐海县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帮助传统肉奶牛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牛存栏量达4.35万余头,其中进行规模化养殖的公司、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共有145家,全县肉牛产业产值接近7亿元。

    农翔的养殖基地的农户问袁俊伟生态养殖牛要注意什么,袁俊伟说:“选址要有长远眼光,有利生物安全和粪污处理,符合科学的资源配置原理。内外部设施要实用,能为肉牛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长条件,符合肉牛在各个生产阶段在动物福利方面对环境温度、湿度、通风、采食、饮水、光照、运动的要求。圈栏的设计要有利生产操作,生产区域的分布要便于生产管理。采用现代技术,如温度、通风的自动控制、饲料的自动输送记录系统等。”

    养殖户又问袁俊伟:“袁总,桑树饲料化的优势是什么?”

    袁俊伟说:“桑树属桑科桑属的落叶乔木,是多年生深根性植物。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较强,在pH4.5~9.0范围内都能生长。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温和,桑树种植分布广阔。

    桑叶具有适口性良好,无障碍采食,采食量高,消化率高等优点。山羊对桑叶的干物质采食量很高,每日可达其体重的4.2%,绵羊的采食量也很高,可达体重的3.4%。牛能够采食经过切细的整株桑树。同时桑叶也具有很高的消化率,尤其是作为青贮饲料,这点在体内外试验都已验证。通常情况下,桑叶的消化率为70%~90%,茎为37%~44%,树皮为60%,全植株为58%~79%,与茎叶比例有关。

    鲜桑叶中干物质含量25%左右。桑叶中营养成分丰富而均衡,桑叶的营养价值比禾本科牧草高80%~100%,比热带豆科牧草高40%~50%。化学分析显示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在8%~12%,粗脂肪4%~10%,无氮浸出物30%~35%,灰分8%~3,磷0.3%~0.6%,钙1%~3%,粗蛋白含量高达16%~30%,与苜蓿相仿,仅次于大豆和蚕豆,高于豌豆和一般牧草。桑叶中含有17种氨基酸,虽然氨基酸和粗蛋白总量不及大豆粉高,但每种氨基酸组成和比例合理,其中动物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50%,尤其是赖氨酸、谷氨酸、蛋氨酸及胱氨酸含量较高。桑叶中富含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能维持机体免疫系统、抗氧化系统正常代谢。

    桑叶有鲜喂、青贮、制粉、制粒等多种加工方式。鲜桑叶饲喂成本低廉,但不利于存储。桑叶青贮占地面积小,常年青绿多汁,还能降低桑植木条化程度,提高贮存期。青贮的桑叶可以作为冬季舍饲牛、羊等反刍动物青贮饲料的首选,也是畜禽四季的优良饲料。”

    曾进说:“桑叶用作饲料对小型反当动物的影响最大。山羊和绵羊通常比大型反当动物有较高的营养要求,且能从采食高营养价值的桑叶中获得。桑叶作为动物日粮的主要组分,此时动物的个体生产性能和单位土地面积的畜产品产量都表现优异。在小群舍饲条件下,桑叶正在被作为小型反当动物的基础饲料使用,如哥斯达黎加、古巴、巴拿马等国。

    桑叶作为生长奶牛和泌乳奶牛的补充料具有良好的效益,给反刍动物补饲桑叶能增加饲料采食总量,桑叶作为青饲料改善了瘤胃生态环境,明显提高饲料的转化率,48小时干物质消化率达62%。在0-4月龄小犊牛限制性哺乳时,桑叶可代替50%的精料,并且不影响其生长性能,并指出桑叶代替四分之一精料时,生长性能更好,饲养成本最低,表明桑叶作为幼犊的补充料可以节约乳或代乳料的消耗量,促进犊牛的瘤胃生长和发育。

    桑叶、苜蓿是肉牛肥育粗饲料的优质干草,育肥效果最好,而且桑叶处理组优于苜蓿处理组。桑叶组肉牛血清葡萄糖、谷丙转氨酶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尿素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表明桑叶在肉牛育肥过程中完全可以替代苜蓿。”

    “生态养殖牛肉标准是什么?”养殖户又问。

    曾进说:“根据肉色的深浅和肉眼部位的脂肪油花纹等,将牛肉分为M1至M12级,越高级,脂肪比例越高越平均,当中最高级是M12。

    其实最初的澳洲牛肉分为9级,从M1到M9,M9级为最高级别,但是澳洲牛的肉味较淡,M9级也只能到日本的A3级水平。10多年前,澳洲农民将日本的母牛带到澳洲来繁殖,并且引入美国的安格斯牛配种,并以日本的饲养技术来养殖,培养出澳洲和牛,其美味远超M9级牛肉,所以在M9以上又加多了M10、M11和M12级。”

    勐海不仅环境优美,负氧离子高,所产的牛肉质鲜美,让人回味无穷。牛产业已成为该县第一农业特色产业,先后带动1.5万余名傣族群众增收致富。

    傣族人家家养牛,户户放牧,能够放养的时候绝对不圈养,放养的黄牛的品质高。黄牛具有体质健壮、行动敏捷、性情温顺、繁殖力强等特点,适于山区饲养,是中国南方最优良的黄牛品种之一。

    勐海县森林覆盖率达69.83%,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物产资源,为黄牛生态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黄牛肉肉质细嫩,香味浓郁,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其中有10种氨基酸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勐海黄牛已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勐海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以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与YN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持续推进品种保护、品改提质和品牌监管等,擦亮“新晃黄牛”品牌底色。

    制定和推广《黄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规范》、《能繁母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标准化栏舍建设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目前全县拥有省级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4个、肉牛加工知识产权106项、实用新型技术2项、外观设计专利20项,黄牛肉冷鲜排酸工艺处理技术、商品肉牛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国内领先。

    建成全省最大的县级黄牛品改服务中心,年均完成品改近两万胎次,规模场(户)肉牛品改率达100%,全县肉牛品改覆盖率、冷配成功率均居于全省前列,改良牛屠宰率、净肉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深入推进农产品的“身份证”管理,全面构建从肉品到屠宰加工、到养殖生产的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强化品牌监管。目前,新晃黄牛产业大数据平台、质量溯源软件平台、信息化硬件平台已投入试运行,18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已纳入溯源监管。

    全县建立“勐海黄牛”选育示范场6个,存栏黄牛原种能繁母牛300余头。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近1800户、30头以上适度规模养殖场190个,黄牛年饲养量近14万头,年出栏量5万余头。

    强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85%以上。

    龙家坤是黄牛养殖大户,近年来,在政策的支持下,黄牛养殖规模不断做大,目前黄牛存栏140余头。家里修建了4层楼的小洋房、购买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政府扶持力度大,我们养殖有底气。”龙家坤喜笑颜开地说。

    现在可以用活牛抵押贷款,最高授信2万元/头,借还自由,时间延长至3年,不用再为借款周期与养殖周期不匹配而发愁,每头牛的保险金额已由往年的6000元/头提高到了1.5万元/头。

    勐海自治县副县长吴建东介绍,去年勐海在全省率先设立黄牛养殖贷款风险基金,形成勐海“黄牛贷”和“黄牛保”的新模式,破解了黄牛产业发展“融资难”和“风险大”等难题。

    据了解,每头牛最高可活体贷款授信2万元,保险保费每头525元,农户只需承担20%,但每头牛最高可理赔1.5万元。今年以来,全县共发放补贴和贷款资金7490万元。

    奋发种养合作社的存栏牛一下子从40余头增加到200头。其负责人说,这是“黄牛贷”帮了忙,用活牛抵押贷款购买新牛后,可继续用新牛继续贷款购买下一批牛,申请手续便捷、利率低、贷款期限灵活,可“滚雪球”式的增加黄牛养殖。目前,银行给他授信额度达240万元。

    宏远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感慨地说,现在的养牛政策真好,建牛场、产牛犊、给牛买保险等都有奖补。3年前,他从XZ返乡创业,投资上百万建设牛场,现存栏牛94头,可年创纯收近30万元。

    同时,实行产业长制,强化黄牛产业项目建设的领导,并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顾问,全程指导新晃黄牛产业发展。打出一套“组合拳”,统筹抓好种源建设、疫病防治、饲草料保障、金融支撑、品牌提升等重点工作,持续抓好产品开发和品牌宣传推介,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养殖户的对接交流,加大科技培训等服务力度,提高肉牛标准化养殖精细化管理水平,聚焦延链、补链、强链,让黄牛产业真正成了群众发家致富的“牛产业”。

    勐海黄牛文化产业园,一头“巨牛”雕塑耸立在广场前,霸气十足,奔腾向前。在工业园厂房的墙壁上,画有各种牛的图案,栩栩如生。新飞农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160余名工人正在生产加工牛肉,一派繁忙景象。

    该公司总经理袁俊伟说:“公司已建成A类肉牛定点屠宰厂,每月有上千万元的新鲜牛肉销往周边城市。目前已开发冷、热、鲜、腊制、休闲、含烧烤串串、炭考牛肉、预制菜等四大类100多个品种,远销BJ、广州、武汉、长沙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是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戏”。以加工能力和产品品质双提升为目标,大力推进肉牛定点屠宰厂和牛肉产品加工体系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勐海黄牛产业基本形成了集繁育、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目前,勐海全县拥有黄牛肉加工经营主体2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获得出口自营权2家,有1000余人从事牛肉加工,年牛肉加工能力近2万吨,该县加工牛肉及其副产品实现产值14.79亿元。

    积极推进产业与文化旅游和餐饮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黄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通过举办“黄牛节”、“寻找最牛味道——美食品鉴、文化体验会”等节会活动,助推勐海黄牛肉产品消费,打响“勐海黄牛”品牌。目前,全县有370多家大小餐馆都可以吃到地道的勐海黄牛肉。

    “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勐海傣族自治县副书记聂景东表示,勐海坚定不移走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发挥黄牛文化产业园区集群载体功能,精准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让傣族百姓的生活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