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难得糊涂的爱 » 第189章

第189章

    自从腰鼓秧歌队把徐家强迎进疙瘩村,徐家强脸上始终挂着真心的笑容,随行的苗茹兰问来这里已经三年的宋玉娇:“什么是黄土高原民居的特色?”

    宋玉娇说:“黄土高原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是民居形式以窑洞为主,因为此种房屋结构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且窑洞多依地形而建,具有很强的集聚性,充分适应了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和性质,即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

    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

    另一种是约三四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七至九米,宽、高皆为三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

    魏枣花补充说:“窑洞式民居是一种很古老的居住方式,即在黄土断崖地区挖掘横向洞穴作为居室。因为它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等优点,虽然存在采光及通风方面的缺陷,但在北方少雨的黄土地区,仍为人民习用的民居形式。

    按构筑方式可分为三种:靠崖窑、平地窑、锢窑。

    靠崖窑即是利用天然土壁挖出的券顶式横穴,可单孔,可多孔,还可结合地面房屋形成院落。

    平地窑又称农家院落,地坑院、地窨院、暗庄子,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使之形成人工土壁,然后在坑底各个方向的土壁上纵深挖掘窑洞,也可以说是竖窑与横窑结合而成的民居。此式窑洞多流行于河南巩县、三门峡、灵宝和甘肃庆阳、山西平陆一带。

    锢窑为在平地上以砖石或土坯按发券方式建造的独立窑洞,券顶上敷土做成平顶房,可以晒晾粮食,多通行于山西西部及陕西北部。目前中国的窑洞民居大致集中在晋中、豫西、陇东、陕北、冀西北五个地区。”

    徐家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作为地下空间生土建筑类型的洞,其建筑艺术特征又与一般建筑大异其趣。窑洞建筑是一个系列组合。

    窑洞的载体是院落,院落的载体是村落,村落的载体是山或川、还有的黄土大自然,所以这种建筑造型艺术特色从宏观的窑洞聚落的整合美到微观细部的装饰美,无不打上‘窑’字号的印记。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SX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据初步统计,自解放至今,中国的窑居群众总数达一亿一千万,目前仍采取窑方式者则有四千万人之多。其分布区域以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为主,很多贫困户居住的土窑,年久失修,由于暴雨洪水、滑波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窑洞房屋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广大窑居人民群众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希望他们能够走出窑洞,生命安全不再受到威胁。”

    李天昊说:“在黄土高原上,黄土的透水性都是比较差的,所以建造的窑洞就正好利用了这个特点,这种窑洞节省了非常多的劳动力,一般都是建在山腰上,可以克服黄土高原上的风沙。窑洞建筑具有坚固耐用、节省资金、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中午晚上休息还要盖上被子,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

    徐家强看了看众人对李天昊说:“天昊,走出窑洞计划由你具体实施,我会派人协助你。”

    “行,但是你得把财务总监薛佳颖给我留下,有许多的事情我还要仰仗她。”李天昊说。

    “好,我把薛佳颖留下。”徐家强说。

    “我还想把罗飞和丁家权留下。”李天昊说。

    “罗飞是我新飞集团的员工,我可以答应你让他留下,但是丁家权我需要和方圆集团的冉再飞董事长商议。”徐家强说。

    “徐书记,我们董事长说过为了走出窑洞计划,方圆集团不计代价全力支援,我愿意留下与李董事长协作。”丁家权说。

    “这样很好,新飞集团、开元集团、方圆集团和宋氏企业都有人留下,相信走出窑洞计划会顺利圆满地完成。”徐家强说。

    “徐董事长,地方政府和疙瘩村要为您接风洗尘,您什么时候出席?”苗茹兰问。

    “茹兰,县城我暂时不去,疙瘩村委会的邀请我要赴约,你安排人把咱们带来的酒与酒海送给村委会。”徐家强说。

    “是,董事长。”苗茹兰答道。

    窑洞储存酒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村支书杨镢头把新飞集团送的几个酒海存放在杨思塬老人的大窑洞中。

    杨思塬老人的窑洞是疙瘩村最大的窑洞,窑洞容积达到五千多立方米,进深百多米,由六七条支洞串联在一起,特殊年代曾藏住过千余疙瘩村附近的村民,他们躲过了土匪和战争的伤害。窑洞中洞中有洞,别具洞天,有的地方做了特别的加固。这个奇洞还有特别之处,有斜洞直通塬顶,塬顶上方的出入口有隐蔽的遮挡物,出入口也被当做通气口。

    在村委会的大窑洞中,陕北名吃摆满了桌子,有羊肉、羊杂碎、大烩菜、香菇面、抿节儿、剁荞面、拼三鲜和烙饼、软糜子炒面、子长煎饼、洋芋叉叉。陕北羊肉

    西北地区以陕甘宁交界的羊肉最为出名,当地羊肉滋补而不羶;陕北羊肉以横山羊肉较为出名。阴虚的少吃,吃了会上火的。

    羊杂在陕北地区较常见,有便宜的杂碎面,也有优质羊杂、纯羊杂。羊杂碎配上油璇,稍微加点辣子和醋,味道更佳。

    大烩菜源于内蒙,加进去了许多陕北独特的风味,主要有粉条、瘦肉、土豆、蔬菜等组成,味道鲜美,回味无穷。

    传统的香菇面以“肉美菇鲜,汤浓面好”享誉陕北,肉圆、木耳、香菇配以高汤,味道醇厚回味无穷,以削面最为常见。香菇面必配糖蒜。

    抿节儿是一种粗粮细做的传统面食小吃。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特制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成一寸来长的小节,呈扭曲状。汤内有豆腐丁、土豆丁、豆角丁等,并佐以韭黄、芝麻、辣酱、香菜等,其味清淡可口,带一股豆香味。

    剁荞面是陕北人待客、逢年过节和喜庆时必吃的一种美食佳肴,以洋芋为主,去皮切作绳头小方块,加调料炒煮酥绵,有时还配以豆腐丁,制成臊子汤,食时佐以葱花、小菜。

    据说乾隆皇帝私访时曾吃过拼三鲜,赞不绝口。拼三鲜中有荤有素、有汤有料,营养丰富,醇香味浓,拼三鲜中的三鲜指的就是里面的猪、羊、鸡三种肉。拼三鲜配烙饼,分量足够,饭量小的吃不完。

    软糜子炒面不很常见,在软糜子将要成熟时,将糜穗摘下,搓下糜粒,隔过半天放在锅内炒黄炒熟,然后放在碾子上舂去米糠。吃时用开水加酥油,或加红糖、白糖、拌成软块吃,味道细软酥甜,清香可口,风味地道。

    子长煎饼随处可见,本质是煎饼卷菜,饼薄如纸,银白透亮。根据不同需要和不同口味,可制成大饼或小饼,大饼与小盖一样,小饼与手掌一般。其种类有:豆腐干煎饼、凉菜煎饼、肉煎饼等,配以醋、蒜汁汤、辣油或凉汤。

    洋芋叉叉又名洋芋擦擦、洋芋丸子,是陕西陕北、甘肃陇东一带的地方特色小吃。先把土豆用插床子擦成粗丝,然后将面粉均匀洒在上面(另外也可加入一些切段的豆角),反复揉搓,使面粉与土豆条紧密结合,上锅蒸熟。配合或杂面一块吃更好,面是汤面,主要是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