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港岛我能看见未来 » 第88章:年底盘点

第88章:年底盘点

    二月一号,兆丰大厦八楼会议室。

    长珠塑胶厂的齐柏麟,最先被何美莲叫了进去。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保密。

    都说:凡事不豫则废,预则立。

    君不密失臣,臣不密失自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刘兆星不是好大喜功的人,没有必要让大数据传进第三个人的耳朵。

    “老板,我们长珠塑胶厂,上个月底为止,一共有工人一千九百七十三人,工资、加班费和奖金开支是二十二万八千元。

    水电布线等开支是三万五千八百元。

    原料开支是三十五万九千八百一十三元。

    食堂伙食开支一万五千九百八十一元。

    杂费开支一千六百五十二元。

    税费是五万九千六百五十九元。

    开模支出二十八万六千五百一十二元。

    扩建厂子新添机器支出三十九万七千元。

    总支出一百三十八万四千四百一十七元。

    利润是一百九十八万三千一百七十八元五角。

    其中最大的利润,是老板你设计的凉鞋,有个沪海的张清源老板,下了一张三十万双的订单,所得二十一万元。

    另外就是裕宏鞋厂,已经下了两百七十万双鞋的订单。

    虽然每双只有三角钱的利润,但基数大了,所以收入八十一万元。”

    说完,齐柏麟将账本和报表,递给了刘兆星。

    刘兆星翻看得很快,默默记在脑里,暂时还没有看出什么猫腻。

    不过,那些机器,都是经自己的手,亲眼打眼过,没有给其他人下手的机会。

    而且,听完这些,其实不用算,这个利润其实并不高。

    还有机器的折旧没有算上,厂房房租也没有算上。

    这些产品的利润还是太低了,刘兆星心里盘算了一下,还是得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让塑胶厂的利润高速增长。

    不过,这个刘兆星并不打算和齐柏麟说。

    而且,刘兆星还要另外成立二厂,手底下的产业越来越多了,监督手段还是非常有限,所以不能让手底下的人坐大的机会。

    至于那点成本和时间,刘兆星并不缺。

    看来,刘青、刘琼、刘敏和刘慧她们的提拔,应该是时候了。

    齐柏麟离开,接着轮到了钱丰和李恒。

    “老板,这是上个月的业绩报表。”一进门见到老板,钱丰和李恒非常开心,立即将账本和报表递到刘兆星手里。

    这两个人心里非常清楚,做金银号,没有过硬的关系,根本就吃不开。

    加上现在,刘兆星的威势名望日盛,这两人还真不敢生什么二心。

    而且,这段时间,刘兆星暗中给兆利授信了三千万元,暗地里代兆丰银行收购黄金。

    所以钱丰和李恒,一下子就将兆利扩张了八家分店。

    最让他们开心的是,上个月的利润,除开所以的开支和分红,高达六百五十三万元!

    有三千万元打底,他们的胆气有大了,曾疯狂的将金价炒到了三百八十七元每两。

    这还不算,为了追高利润,将金价打低到三百一十九元每两,让上百个炒金客一夜之间破了产,而其他底子厚一点的,也是元气大伤。

    而作为合作伙伴的贺家,也是赚得盘满钵满。

    所以,兆利金银号,才是刘兆星最大的底牌。

    而且,还在金价到底的三百一十九元间段,囤积了八吨黄金。

    这让刘兆星觉得,聘用了钱丰和李恒,还有余广隆、周斌、俞作富、李隆昌、顾海泉、王赓、胡万全、利丰源、万发和潘佑盛他们,是他作出最明智的决定!

    这个账本,有会计李圆亲自去审核过,时不时还驻点做账,所以,刘兆星暂时还不担心有问题。

    刘兆星手指叩在桌子上,有一下没一下的敲着,脑里却瞬间转了千百转:“钱掌柜、李掌柜,那笔钱,我不拿走,留在兆利,给我生出更多的利润来。”

    听到老板的决定,钱丰和李恒,也是暗暗吃惊。

    这六百五十三万,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而老板却没放在心里,可见老板的家底深不可测!

    另外还有那些囤积的黄金,账面上,就已经赚了一千八百万元,也可见老板的眼光,完胜整个港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

    不过,这次黄金割得这么狠,钱丰和李恒,隐隐有些担心,这个月的盈利增长,可能没有那么高了。

    送走了钱丰和李恒,家私厂的代副厂长梁式和经理助理张登,走了进来。

    “梁副厂长,张助理,你们辛苦了。”

    家私厂扩张很大,梁式和张登共同筹划的流水线生产,让家私厂的产量提升了三十多倍。

    生产线八条,厂房面积,达到了八万七千九百五十平方英尺。

    员工人数,达到了七百九十五人,本两班倒生产。

    而且,加上刘兆星设计出来的款式,那些做出来的家具,十分美观大方,质量又好,又非常实用,深得那些家庭的喜爱,非常畅销。

    两三倍以上的利润,让嘉兆家私厂很快就从扩张中回本,而且盈余结余,也有十九万一千五百元。

    之所以让两人过来,也是让他们觉得,刘兆星对他们非常重视。

    并且,港岛重建,加上很多外来人口,这市场很大,刘兆星十分重视。

    三人谈了一会儿,这才结束会见。

    接下来,是裕宏鞋厂的经理翁振和厂长杜云五。

    这家鞋厂虽然已经扩张到五千人,但技术含量很低,每天的产量达到了八万五千双,月产量达到二百五十五万双。

    当然,刘兆星也不指望这点钱发财,主要是培养熟练的工人,等待技术升级,做更加复杂的高档产品,消化更多的人手。

    原来的主要出发点,也是为了给大家一份工作,养活一家人。

    面见他们俩,也是为产业升级而准备,同时给他们一点压力。

    主要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对质量的要求比较高,对于生产管理,以及工人管理,都要比现在这个草台班子要严格得多。

    “翁经理、杜厂长,我们裕宏,还要继续招三千人,给我好好严格培训。”

    “老板,这厂还要继续扩张吗?”翁振也是不解,问道。

    刘兆星摇了摇头,说道:“我准备在附近建高层厂房,进行产业升级。到时候就会实行两班倒上班,我们厂这是提前准备。”

    “知道了,老板,我们回去之后,就立刻招工。”

    刘兆星点了点头,又继续谈了厂里面的一些事情,大约二十分钟之后,才让两人离开。

    最后,是嘉兆环球航运的梁盛舟和程泽基。

    梁盛舟的海员培训班,已经培养出三百多名航海人才。

    此时的程泽基,已经从脚盆鸡回来。

    此行,程泽基在脚盆鸡的十多个大城市,都设立了办事处,并且派遣了办事员。

    而且,脚盆鸡那边,已经下了很多粮食订单,涉及资金达到了五百万元,可谓收获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