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好姐弟 » 35、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

35、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

    最近张衍复等官吏对码头这边的事比小诗姐弟还上心。

    一则是对治安的担心,二来是巨大的财政收入诱惑。

    在宋小词的骚操作下,竟陵县城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别的不说,就说用工量吧。

    大头是制服厂和营造队,分别是315人和257人。

    两家洗浴中心82人,两家饭店93人,再算上肥水、屠宰、养殖等杂七杂八的,总数量超过800人。

    有传闻说,最近开业的刘皇叔草鞋店要大举招工。

    算下来,已是千人规模。

    对一个小县城来说非常可观。

    多了这么多有收入人群,大大拉伸了整体经济。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宋氏集团女工超过总数的一半。

    原本无法直接创造社会产值的女人参与生产,增加了劳动力。

    张衍复等人进行了分析。

    治安状况的大举提升,“群防群控”是治标。

    真正的本质是一句古话:仓廪足而知礼仪。

    现在竟陵县城,完全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张衍复欣慰之余,想到了更远。

    若码头继续开发,定能带动更多。

    这时却得到一个消息,许多商家找宋氏营造队洽谈在码头营造店铺,得到的答复是:得等到今年冬天。

    和县丞二人合计,得出了一个结论:宋小词不肯做。

    虽说营造能赚到钱,但也是给自己增添了竞争对手。

    尽管从商业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对想振兴竟陵的张衍复等人来说,这很不好。

    今天找宋小词,就是希望能说服他,做个“义商”。

    宋小词指天指地叫起屈来。

    我没说不做,现在水位已上涨,没法打桩啊。

    张衍复等人垂头丧气。

    原以为宋家“年底才做”只是一句推辞,谁知道真是条件限制。

    看来这事也只好作罢了。

    宋小词正要告辞离开,小诗和张夫人两人进来了。

    “你怎么在这?”姐弟两异口同声。

    “你先说。”再次同步。

    “好,我先说。”还是同步。

    厅内人不由得都笑了。

    “这是亲姐弟没错了。”主簿打趣。

    原本有些沉闷的气氛一下子开朗了。

    小诗是跟着张夫人来看样品的。

    饭店和草鞋“差异化产品”大获成功,让张夫人有个一个大胆的想法。

    制服厂有没有这种可能?

    她马上又想到了其中困难所在。

    制服厂批量服装,都是给下人帮众之类,使用的基本是粗布。

    这种材料做高端,就不合适了。

    还有,用高端衣料的,都是量身定做。

    批量做出来,怕不合身。

    小诗听到这个想法,立即表示有办法解决。

    只要不是过于紧身的,和制服厂一样采取大中小码,可以满足大部分人需求。

    至于红姐那种体型的,只能遗憾放弃。

    批量时装销量,关键在于款式。

    张夫人立马笑了。

    若论这个,竟陵县她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抛开县令夫人身份不谈,娘家也是大户。

    这么说吧,张夫人的服装首饰,与长安城完全同步。

    小诗大喜,马上和张夫人回家。

    得知宋小词和县令等人谈的事后,小诗笑道:“这有何难?”

    县丞和主簿二人连连咳嗽。

    被自己给呛着了。

    别说我们了,就算是你弟这样的奇才也没办法。

    你一头发长见识短的小丫头片子,也不怕话大了闪了腰。

    “要想富,先修路。”小诗道。

    县丞实在忍不住开口:

    “县城仅北面有陆地相连,官道尚可,何须修缮?”

    “退一步说,即便要修缮,钱粮何出?”

    “再者,现正值春耕,劳力何来?”

    小诗白了他一眼:“你怎么这么死板呢?我说那句话的意思,是表明交通运输的重要,并非死板僵化的修道路。”

    “姑娘何意?”主簿问。

    “水路也是路。”小诗答。

    “笑话!”县丞说道,“本城南边是西江义河,水路畅通。”

    “东西呢?”小诗问。

    “你该不是说东湖和西湖吧?”县丞笑了。

    本县东西皆湖,面积很尴尬。

    修桥水面太宽,行船又小了点。

    “若是连接西江呢?”小诗问。

    “姑娘所说,我们早就考虑过。”主簿接口,“两湖并不深,即便疏通河道,稍大点的船只无法航行。”

    小诗笑了起来:“若是在庆云、义水两码头连接呢?”

    众人还是摸不清这话的意思。

    “水上集市。”宋小词说。

    “此计甚妙!”张衍复反应过来了。

    以船只水上交易形式,打通商贸。

    小船在江上交易后,通过两湖运送到东西两岸。

    如此一来,县城东、西两个方向的乡镇便解决了交通的问题。

    先前找宋小词商谈码头增加商铺,也只是促进县城的商贸。这么一来,就辐射开来。以县城为中心,四面八方皆打通了。

    “江水倒灌怎么办?”县丞谨慎地问。

    这个担忧不无道理。

    如遇水灾,江水倒灌入湖,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若是修建堤坝,所费人力物力太高。

    “这个得问我弟。”小诗把皮球踢出去。

    “船闸。”宋小词答。

    张衍复等人面面相觑。

    早在秦始皇征岭南时期,修建灵渠时采用了船闸,来解决水位落差问题,称之为“水门”。而真正阻挡洪水的船闸,出现得很晚。

    至少,这个年代没有。

    主要技术难点在于重逾万斤闸门的升降。

    对宋小词来说,不算太难。

    运用现代力学知识里的杠杆、滑轮、绞盘等,即可解决。

    “此事便拜托先生了。”

    张衍复激动得浑身发抖,称呼也变成了“先生”。

    “等等,”宋小词怪叫起来,“我只是出主意,什么叫拜托我了?”

    县丞感叹:“除先生外,世上怕无人能建此夺天工之物。”

    张夫人:“还望东家看在数万百姓份上,万勿推辞。”

    张衍复:“先生高义,竟陵百姓必铭记肺腑。千年之后亦流芳也。”

    宋小词心里不断骂娘。

    说的好听,什么“流芳百世”,实际上就是威胁我。若不答应的话,就是“遗臭万年”了。

    靠!官字两张嘴,真没说错啊。

    主簿:“先生高义,当录入县志。此乃某职责之事,今日便去安排。”

    威逼之后,又来利诱?

    宋小词眼角扫过一副“不管我事”样子的小诗,恨得牙痒痒。

    若不是疯婆子多嘴,怎会多出这么桩破事。

    没办法,只能勉强答应。

    “啥时候拨款?”宋小词突然记起很关键的事。

    张衍复等人一下子呆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