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好姐弟 » 33、码头要被取缔?

33、码头要被取缔?

    “什么事?”小诗问。

    “姨丈可能要取缔我们的码头业务。”何邦彦沉重地说。

    “凭什么?!”宋小词跳起来。

    眼见救赎计划就要成功了,若是被取缔……

    小诗脸色也变得苍白。

    虽说洗浴中心和饭店分给了宋小词,但她相信:穿越计划需要的时候,宋小词肯定会借钱给自己。

    还有,“10万两小目标”仅仅是自己按照最低标准估摸的一个数字。即便完成,后期还需要更大投入。

    这么大的资金量,就算垄断竟陵县所有商品,也不可能赚到。

    如果码头区被取缔,营造部、制服厂、草鞋店等所有业务,向外扩张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消息属实?”小诗问。

    “千真万确。县丞等人与姨丈商议此事时,姨母听到的。”何邦彦答。

    “官府为何这么做?”小诗又问。

    何邦彦叹了一口气。

    本朝州县城门都是早开晚关。

    虽然没有严格规定,但按照惯例,鸡鸣三声开城,日落时分关门。

    到了晚上,则采取宵禁措施,民众非必要不得出门。

    这么管理,目的是防盗防细作。

    宋家码头那边的业务太火爆了,城中很多人去了之后,晚上干脆就睡在洗浴中心。

    如果就这样倒也罢了。

    可现在船帮的人也大量留宿在此。

    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话: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意思是说流动人口最易藏污纳垢。

    想都不用想,来往码头的人里,绝对有逃犯之类。

    这对竟陵城来说,是莫大的治安隐患。

    也因为此,张夫人才无法开口转圜。

    听何邦彦说完,小诗冷静地问:“此事是否以公之于众?”

    “目前尚未。”何邦彦答。

    “走,去找你姨丈。”小诗说。

    。。。。。。。。。。。

    张府。

    县令张衍复狠狠地瞪着何邦彦。

    “张大人,我们有事禀报。”小诗道。

    “不必说了!”张衍复说这话的时候,看了夫人一眼。

    这次就算用肥婆来威胁也不行。

    万一出点什么事,别说官帽子,说不定还有牢狱之灾。

    “我们并非求您办事,而是来告状的。”小诗道。

    “告状上公堂去。”张衍复答。

    “大人若执意如此,恐怕本县官吏,包括您在内,面上不太好看。”小诗微微一笑。

    “大胆!竟敢威胁本官?”

    “因为被告就是本县官吏。”

    “放肆!”

    “大人,按本朝律法如何收商税?”

    “行商关卡,坐商县衙。”

    “请问,坐商多久收一次?”

    “一月一收。”

    “那好。宋氏旗下多家店铺,开业已两月有余。为何不见县衙派人收税?”

    张衍复脑瓜子嗡嗡的。

    商人跑到官府问“你为什么没收我的税”,说出去都没人信。

    这么奇葩的事,居然在眼前!

    现代人提及古代,自然会想到“苛捐杂税”、“贪官污吏”等等。

    但事实上不一定如此。

    本朝开国不到二十年,国策就是“休养生息”。

    当今正式“贞观之治”,历史上数得着的吏治清明时期。

    张衍复是典型的书生。

    能力且不论,“心怀子民”却不缺。

    上行下效,本县吏员衙役办事时,亦颇为“人性化执法”。

    就说收税吧,一般是等店家开业三月后去收。

    有些店开几天就倒闭,官府造册销册也麻烦。

    事实上,这么做的不止竟陵县。

    不过若是严格说起来,这种“土政策”与律法不合。

    谁能想到事情会这样?

    “夫君,是否请县丞主簿,一起来议一议?”张夫人说道。

    张衍复想了想,也当如此。

    这事真要说起来,县衙上下都有责任。

    县丞和主簿到张府后,对视一眼。

    上午刚商议取缔码头店家,小诗姐弟就来了。

    谁不知道码头几家店她们的?

    难道张县令被买通了?

    小诗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二人哭笑不得。

    这简直就是个疯婆子,得了好还咬人!

    可被她这么咬一口,一时之间还真没法回答。

    “本朝律法,商税抽两成,没错吧?”小诗问。

    “没错。”主簿答道。

    县尉被抓进去后,一时尚未补缺,收税方面由他代管。

    “这是账簿。”小诗取出一个册子。

    “这是应纳税款。”宋小词取出盒子打开。

    别说主簿二人,张衍复眼都直了。

    整整三排光闪闪的官锭,足有300两之巨!

    主簿呆住了。

    县里财税就那么多,上缴州府、发放俸禄后,所剩无几。

    若是蝇营狗苟之辈,倒也无所谓。

    但他们是真想为百姓们做点事!

    北门县学学舍快倒了,东关庙破败不堪。

    南湖要清淤,西堤要加固。

    还有……

    真正的好官吏,要做的和可做的事太多了。

    可是——没有银子。

    请上面拨款?呵呵。

    “若我们生意能保持现状,每个月都有这么多。”小诗道。

    主簿喜极而泣。

    “府君!学生有话讲。”县丞大声喝道。

    张衍复和主簿不解地看着他。

    县丞对张衍复作揖道:“若以此来交换码头之事,万万不可。吾等岂可为黄白之物,置本县百姓于险地。”

    目前县里治安暂时划归由他代管,取缔码头店也是他率先提出的。

    小诗接口道:

    “县丞大人,您误会了。”

    “国之税务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赚了钱偷逃税款,猪狗不如!”

    “我姐弟二人绝不是那种妖艳贱货!”

    “无论码头如何,税款分文不少。”

    听完这番慷慨陈词,县丞面色颇有羞惭之意:“职亦为百姓故,请姑娘勿怪。”

    “不敢。”小诗道,“只是民女尚有一言相陈。”

    “姑娘请讲。”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张衍复三人陷入了沉思。

    他们都听明白了。

    闭关锁城,虽然能预防犯罪,但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堵”。

    而小诗说的“疏”,指的是码头维持开放状态。虽说有一定治安隐患,但对本县经济能起到无与伦比的作用。

    有钱了,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这些日子以来,他们也听到民间对宋家姐弟的评论。

    不说别的,光是解决就业问题,就让许多百姓日子比以前好了许多。

    可如果这样,他们这些官吏,特别是张衍复,得担很大风险。

    两人望向张衍复。

    “我读书少,什么堵啊疏啊的,我听不懂。”宋小词懒洋洋地开口,“不过,我倒是可以送给你们一件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