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朕即天下 » 第三十二章 太后,你糊涂啊!

第三十二章 太后,你糊涂啊!

    此刻,刘娥很是为难。

    依她的意思,她恨不得斩了寇准。

    但先帝看着呢。

    想到这里,刘娥不由开始思索,如果将寇准调到西京,对她而言,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寇准是三朝元老,三度拜相,朝野之间,声望极高。

    即使给他安一个闲散的职位,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

    想着想着,刘娥的脑海中忽然回忆起了一首童谣。

    【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

    这首童谣,虽然是别有用心之人散播出去的,但能在民间广为流传,可见寇准的声望。

    半晌,刘娥心中一叹。

    召回寇准,肯定是弊大于利的,为了扳倒寇准,她费了不少心力。

    不过,往好处想,召回寇准,也不是没有益处。

    起码,可以向世人彰显她的大度。

    “任守忠。”

    话音刚落,供奉官任守忠半低着身子,缓缓走到近前。

    “臣在。”

    “着学士院拟诏,原道州司马寇准,改知西京留守司事,加天平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既然决定召回寇准,刘娥自然要利益最大化。

    西京留守虽然是闲散差遣,但规格很高,通常是由天子特旨除授,以寇准之前的本官(寄禄官),肯定不合规矩。

    因此,刘娥直接给寇准加了‘节度使+同平章事’。

    宋初,以节度使兼同平章事(侍中、中书令),为使相。

    使相,并不是真宰相,只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是一种高级荣誉头衔,非重臣不授。

    给寇准这样的待遇,先帝应该满意了吧?

    此份诏令一发,等于帮寇准洗白了之前的污名,而且还是刘娥亲自背书。

    不过,刘娥在加衔时,还是耍了点小心思,天平军是前朝的藩镇名,现今已然废除。

    她这是告诉寇准,遗老就该有遗老的样子,不要不识抬举。

    此外,宋初大将石守信,当初被授予使相时,也是以‘天平军节度使’兼任的。

    再度授给寇准,其中的隐喻无非是让寇准,好好学学人家石守信,要懂得审时度势。

    知进退,才能得善终。

    当然,念在官家在场,某些话刘娥没有明言。

    像什么限制寇准入京,通进银台司压下寇准的奏疏之类的话,事后再另行叮嘱,也不迟。

    “臣谨遵。”

    随后,任守忠朝着太后、官家一拜,缓缓告退。

    离殿之时,任守忠对这份诏命,满是不解,但他懂得抑制自己的好奇心,太后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这样一定不会错。

    殿内。

    做出决断后,刘娥的神色间多了几分伤感,少顷,她心不在焉的看了赵祯一眼。

    “六哥,你觉得这样,你爹爹能满意吗?”

    赵祯装傻充愣道:“要不,我回头问问爹爹?”

    听到这话,刘娥神色一怔。

    也是。

    自己真是昏了头。

    恰在这时,林尚宫徐徐而来。

    “禀娘娘,閤门司传信,丁相和王参政申请入内请对。”

    刘娥此刻心情烦闷的紧,谁都不想见,但宰执请对,如果没有恰当的理由,直接拒绝,也不合适。

    “是因何事请对?”

    林尚宫躬身道:“据中书传告,应是贬官之事,丁相执意将寇司马,贬为雷州司户参军。”

    “而王参政,不同意这份敕命,两人因此发生争执。”

    刘娥面色沉静道:“传告中书,此事不用争了,寇准将以使相衔,调任西京,知西京留守司事。”

    末了,刘娥又补了一句。

    “让任守忠再跑一趟吧。”

    突然得知这个消息,林尚宫也很懵,很快,她回过神来,执礼道。

    “妾谨奉。”

    待到林尚宫退出内殿,刘娥从桌案上抽出一份奏疏。

    “六哥,你看看这份奏疏,下次见到你爹爹,一起问一问。”

    “是。”

    赵祯上前一步,接过奏疏。

    这是中书上奏的札子,内容和真宗的谥号有关。

    【经纬天地曰‘文’,无幽不察曰‘明’,法度明大曰‘章’,通达先知曰‘圣’,生善行德曰‘元’,慈惠爱亲曰‘孝’。

    ……

    请上大行皇帝尊谥曰:‘文明章圣元孝’皇帝。

    庙号真宗。】

    生有名,死有谥。

    名,生者之辩也,谥,死者之辩也。

    谥号,往往也代表着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因此,为天子加谥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制。

    在这篇奏疏中,通篇都是溢美之词,如果只看谥号,真宗绝对是英明神武之主。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片刻后,赵祯收回目光,人死如灯灭,谥号的好与坏,已然无关紧要。

    未来,才是他该考虑的事。

    ……

    ……

    ……

    政事堂。

    小半时辰后,任守忠不徐不疾的赶到中书,宣读了太后最新的诏命。

    得知寇准被任命为西京留守,堂内的诸臣反应不一。

    丁谓一脸惊诧的看着任守忠,眼里满是难以置信之色。

    怎么可能!

    如果任守忠不是太后身前的红人,丁谓甚至会怀疑任守忠假传诏命!

    不行!

    必须要阻止寇准去西京!

    虽然寇准只是去西京,但西京距离京师很近,且使相之衔,非功臣不授。

    一旦诏命下发,此前的所有努力,岂不是白费了?

    但转念一想,丁谓又心生颓然,他实在想不到太好的办法。

    除授西京留守,按照规制,既可以特旨除授(天子直接下令),也能由中书‘堂除’。

    两相比较,特旨除授的反而更多。

    简而言之,哪怕丁谓贵为百官之首,对于这份任命,也没法直接干预。

    除非站到刘娥的对立面。

    然而,他刚刚和王曾开战,此时的他,争取刘娥的支持还来不及,哪能再将刘娥推到‘敌营’?

    ‘太后!’

    ‘糊涂啊!’

    ‘此诏,无异于放虎归山!’

    值此之际,除了喟然长叹,丁谓似乎也做不了别的。

    如果说丁谓的反应是愕然、震惊,以及不解,那么,王曾的反应便是惊喜。

    又惊又喜!

    太后想做什么?

    忽然给寇公加了使相衔,其中有没有阴谋?

    没错。

    王曾最先想到的就是阴谋,毕竟,太后和寇公势同水火,这是朝野公认的事实。

    易地而处,换做是自己,若是丁谓被贬官了,他会好心收回敕书吗?

    不可能!

    他只会将丁谓贬的远远地,最好一辈子都不要回来。

    谥号:春秋以前,谥号多为一字,战国时期,各诸侯谥号多为两到三字,西汉时,恢复古制,谥号为一字,如刘邦,为‘高’皇帝,但从刘盈开始,又变为二字。

    此后,历代帝王谥号多是一到两字,到了唐高宗李治,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不仅初谥字数变多,后任皇帝为先祖加谥,字数也越来越多。

    五代十国,沿唐制,谥号多为五字以上。

    入宋,宋朝又承袭唐及五代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