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存亡之秋 » 第九章 疑统帅诸葛亮庙

第九章 疑统帅诸葛亮庙

    季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春。

    尚书向充、步兵校尉习隆,在朝会上正式向皇帝刘禅上表,提议为已故丞相诸葛亮立庙。

    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以时赐祭,凡其亲属、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王礼。”

    通俗意思为:我听说周朝人思念召公的恩德,就不再去砍伐他曾经在下面休息过的甘棠树;越王怀念范蠡的功绩,铸一尊金像作为纪念。自从汉朝兴盛以来,有点小善小德的人都绘画他们的形象或建立祠庙,从而进行祠庙祭祀的人已经很多。何况诸葛亮的道德风范远近闻名,功勋盖世,如今汉室之所以不被损坏,就是依赖他的功劳,然而现在只有私祭,公家并没有给他建立用于公祭的祀庙雕像,使得百姓在街巷中祭奠,少数民族在野外祭奠,但这样不是纪念他的功德,追怀他的事迹最好的做法。如今若要完全顺从民心,那么就会流于轻率而无章法,如果将祠庙建于京师,又过于靠近宗庙,这正是圣上心里犹豫不决的原因。依臣的愚见,最好在墓地近旁,于沔阳建立祠庙,让诸葛亮的亲属、之前的下属官吏、和想要祭祀的人,都到这个祠庙进行祭奠。以此了断民间那种私祭行为,这样便是尊崇正规的礼仪。”

    念毕,上表交于皇帝刘禅,向充、习隆等百官再向皇帝行礼,请求批准。于是刘禅顺应百官及民心,采纳。又让向充、习隆二人前往定军山,负责立庙的具体事宜。向充、习隆领命谢恩。

    办完此事,刘禅叹了口气,道:“三十年,丞相走了三十年了,那时候吾才二十七,现在都五十七,比丞相去世时还年长三岁。这人老了,就会感到悲凉,或许过不了几年,我就要去见丞相了。面对如今的局面吾该怎么做呢,怎么做才算能积点小善小德,从而对得起列祖列宗。”

    见皇帝唉声叹气,中常侍黄皓道:“陛下,你又伤感了,保重龙体呢。”

    刘禅挥了挥手,道:“汝就别说了。在吾还能摄政时,多办一些事吧,还有哪位爱卿要上奏。”

    尚书令樊建出列,道:“陛下,昨日收到蜀西地震文书。”

    刘禅惊讶片刻,道:“地震?吾想起来了,前几日睡时,感觉有人在推吾之床,没想到发生了这种事。爱卿啊,汝怎么不昨日上报于我,这可是大事呢。”

    樊建道:“陛下,昨日收到文书时已太晚,臣担心影响陛下休息,所以改为今日。”

    刘禅看着诸葛瞻,道:“诸葛爱卿,这事你也是昨日知道的对吧。”

    诸葛瞻出列,道:“陛下,臣昨日已知,臣与尚书令一同商议,决定今日朝会上报。”

    刘禅道:“以后这种大事,应速报,不可拖延。”

    诸葛瞻道:“遵命!”

    刘禅不满地拿到文书,看了一遍,道:“地震之地在蜀西山区,道路崎岖,救灾工作可不简单。应该马上派人为使,携带物资到灾区救助百姓。诸葛爱卿,汝认为,派谁去较好?”

    诸葛瞻听后看了眼樊建,樊建道:“陛下,臣愿往。”

    刘禅挥了挥手,道:“樊爱卿是尚书令,尚书台国事繁多,不能没有爱卿。”

    董厥出列,道:“陛下,老臣董厥,愿为陛下分忧,前往地震灾区救灾。”

    刘禅听后看了眼诸葛瞻,道:“诸葛爱卿,卿以为如何?”

    诸葛瞻思索片刻,道:“陛下,臣以为地震乃国家大事,必须重视,但尚书令及辅国大将军乃国之重臣,日理国事,无法抽身。臣有两个人选,足以担当此任。”

    刘禅惊讶,道:“爱卿快快说来。”

    诸葛瞻道:“一,尚书郎黄崇。黄尚书是蜀人,定能安抚百姓。以他为朝廷使臣身份,带领成都物资,前往灾区救灾。二,将军廖化。廖将军之前为广武督,阴平太守,熟悉西部地理。如今领兵在外,可命令直赴灾区救民。”

    刘禅道:“这个提议甚好,那就这么办吧。”于是刘禅采纳诸葛瞻的提议。

    话说为何廖化此时在外而不在成都。

    廖化将军虽不满姜维,不愿与之一同北伐,但廖化更不看好诸葛瞻,恰逢好友宗预此时因病不能上朝,廖化不想单独受人指使,于是请求到地方为督,刘禅没有为难,给予批准。此时廖化的位置,可能在江由、可能在建威、也可能在阴平桥头,总之在前线。而令他去蜀西山区救灾,比从成都集结军队而去更为便捷。

    于是今日季汉朝会,同时办理了为诸葛亮立庙和救援蜀西地震灾区的政务。

    曹魏,陇西狄道城,征西将军府。

    邓忠从远处走到军府大堂,站在邓艾身前,道:“父亲,军司来了。”

    邓艾疑惑道:“军司,什么军司?”

    邓忠道:“父亲难道忘了,司马公派来的,由大将军府主簿改任征西将军司马的师纂将军。”

    邓艾这才反应过来,道:“师纂,动作好快,走,去府外迎接!”他道后便与邓忠一起走出将军府。

    不久,师纂到来,下马见邓艾父子站在门口,道:“邓将军,师纂奉朝廷之命,前来陇西邓将军麾下,出任征西将军司马一职。”

    邓艾笑道:“朝廷又为老夫添了一员虎将啊,一路辛苦了,师将军里面请。”

    邓忠道:“师司马请!”于是师纂进入将军府大门。

    师纂走到大堂,见到了今日同在这里的陇西太守牵弘、前任司马段灼、殄虏护军爰邵、部将樊震等人。众人行礼问候师纂,师纂示意不必多礼。

    师纂站于堂中,对众人道:“诸位将军,我奉朝廷之命,出任征西将军司马,也奉大都督军令,协助陇西军备战,随时准备进攻沓中,消灭蜀将姜维。”

    牵弘看了眼旁边之人,又对师纂道:“师主簿,不对,师司马,大都督要求我陇西军今年出兵进攻姜维?”

    师纂道:“是的,具体出兵时间,静等朝廷下诏。”

    段灼道:“大都督对于灭蜀将姜维,讨伐蜀国,是志在必得啊。”

    师纂道:“大都督乃当世英雄,而灭敌将破敌国,便是英雄之举。”

    爰邵道:“可姜维自视文武全才,多年侵扰我国边界。蜀国更保有山川之险,固守重要城关,真能一举而破国吗?”

    师纂道:“有何不可,大都督为灭蜀筹划六年,如今我国军力强大,粮草充足,君臣同心,士气正旺,无论天时地利人和皆向我魏国,定能一举灭之。”

    樊震道:“所以大都督派师将军前来监军,鼓舞我军,增大声势。”

    师纂道:“在下是奉朝廷之命,大都督之令而来,愿与诸位将军同心协力,对付强敌,只要我军遵大都督之军令,早晚必除姜维,必灭蜀国。”

    邓艾道:“好啊,师司马英才出众,定能鼓舞我陇西将士,增强必胜信心。”

    之后邓艾又奉命招揽羌胡兵,陇西地区大小胡部为求自保,纷纷愿意加入,河西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也派部将率军参加邓艾陇西军,邓艾前后得到羌胡兵总计超过五千人。

    邓艾本部三万余人,再加招揽的羌胡兵,陇西军人马超过三万六千人。加之诸葛绪的祁山军三万余人,两路针对姜维的军队接近七万人。

    一个月后,季汉汉中,沔阳定军山下。

    今日这里来了许多人,有朝廷派来的官员如向充、习隆,有常驻汉中的高级将领如傅佥、蒋斌、王含、柳隐等,及汉中上千将士。

    众人汇集于此,只因这里是诸葛亮墓。

    大约三十年前,季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约十万汉军挥师北伐,军至渭水,遭遇魏将司马懿。司马懿率领魏军以防守态势,阻遏诸葛亮进攻。诸葛亮于是扎营五丈原,与司马懿进行持久战。汉军与魏军相峙百多日后,诸葛亮积劳成疾,于八月病逝于五丈原。

    按照诸葛亮生前要求:‘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于是汉军撤退后,诸葛亮被安葬于定军山。

    诸葛亮为何选择安葬地为定军山而不是成都或别地,因为定军山在汉中,属于前线,他这么做便是为了激励将士,坚持北伐,不要忘记中兴国家的重任。

    又因诸葛亮的要求,安葬时,冢墓仅够放下棺材,棺中就穿他平时穿的那件衣服,也不用陪葬什么物品,一切从简。

    不过,朝廷担心将来可能面临的盗墓行为,所以诸葛亮的遗体并非葬于此处。皇帝另选壮士将诸葛亮安葬于隐蔽之地,据说皇帝后来还将这几个壮士全部杀掉,以免消息泄露,后来便再没人知道诸葛亮遗体安葬的准确位置。所以定军山下的这个诸葛亮墓,其实是一个衣冠墓。

    话又说回来,此时众人站于诸葛亮墓的墓碑前,进行祭拜。

    完毕,众人站成一圈,开始商议具体修建祠庙的事宜。

    傅佥道:“向尚书,快给诸位说说如何修建祠庙吧,我等与百姓等待这一天快三十年了。”

    向充道:“好。”向充在案几上铺开一张图,上面展示诸葛亮庙的修建设计。向充指着图纸道:“诸位请看,祠庙以墓为中心,修成一座八卦图样的庙宇,之前墓上种植二株桂树,即护墓双桂,这意为丞相辅佐两朝皇帝。如今以双桂为中心,四周植上五十四株柏树,意为丞相阳寿五十四岁。然后以八卦图样来修建各大小殿堂、东西厢房、其他小亭、护栏、景观等。”

    蒋斌道:“那首先从哪部分开始修?”

    习隆道:“先从大殿,大殿修好再修小殿,然后陆续修建其他房室、景观。我预计至今年秋,大殿建成之际,这里便可迎来祭祀丞相的百姓,从而约束私祭的行为。”

    王含道:“那什么时候种植五十四株柏树?”

    向充道:“清明之际,在下与诸位一同种植。”

    柳隐道:“好,诸位将军一同努力,早日将祠庙建好,最好在中元节那日,诸位一同于大殿祭祀丞相。”

    傅佥道:“这个提议好,那速速开工吧。”

    于是向充、习隆带领汉中将士,正式开修诸葛亮庙。

    曹魏方面,钟会离开京师洛阳,前往长安建立镇西将军府。随他一同前去的还有养子钟邕、长史杜预、主簿邓殷、参军羊琇、功曹向雄等随从。

    钟会等人刚走,曹魏卫尉辛毗之女、太常羊耽之妻、才女辛宪英把侄子秘书监羊祜叫来,问道:“侄儿,我听说钟士季离开洛阳,向西而去,这是为何?”

    羊祜道:“叔母,钟将军奉命伐蜀,所以去长安整军。”

    辛宪英道:“钟士季虽有谋略,但处事恣意放肆,这不是长久为人下属的态度,我怕他会有异志。”

    因为钟会长期受司马昭宠信而好忌妒贤能,羊祜因此很害怕钟会,听叔母这么一说,羊祜感到震惊,赶紧劝道:“伐蜀是国家大事,钟将军是朝廷任命的伐蜀元帅,这些都是已经商定之事,叔母不必多说了。”

    见他紧张,辛宪英让其坐下,叫人看茶,缓了一阵后,道:“叔母不是嫉妒他,更不是担心他完不成大事,只是我太了解他这个人了,跟着司马公多年后,虽说立功不少,但野心是逐年增大,所以这次才会主动请缨,出征长安。我现在老了,早已看淡生死,只是我担心将来钟会作乱,而使大祸牵涉家族。”

    羊祜听后感到为难,不知如何回复。

    见况,辛宪英接着道:“你是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你不看看你的堂弟,我的儿子羊稚舒(羊琇)被钟士季任命为镇西将军参军,随他一同去了长安。我劝了他多次都不能改变,你是否有办法阻止。”

    羊祜思索片刻,道:“之前稚舒向司马公请辞,司马公不同意,所以这事也无法改变了。”见叔母难受,羊祜接着道:“叔母请放心,堂弟今日只是随钟将军去长安建立镇西将军府。等洛阳誓师大会开始时,他还会回来。”

    辛宪英眼前一亮,道:“那太好了,那何时举行誓师大会?”

    羊祜道:“预计朝廷在夏季下诏伐蜀,誓师大会在秋季举行。”

    辛宪英道:“好,那等他回来,我再劝说他。”

    除了辛宪英,曹魏司徒王朗之孙女、司马昭妻子王元姬在这一时期,对钟会也颇有看法,于是入夜,司马昭回家后,对其道:“今日钟士季离开洛阳,前去长安。”

    司马昭道:“是的,他去长安筹建镇西将军府。”见王元姬表情奇怪,司马昭接着道:“妻子生于书香门第,以识人独到著称,难道是对钟士季此次前往或有看法。”

    王元姬道:“这些年,你对钟士季的宠信超过众人,使他在官场得意。而他担任司隶校尉以来,见利忘义,喜爱挑起事端,使得很多人害怕他。我担心这样下去,将来或造成祸乱,怕难以委以重任。”

    司马昭笑了笑,道:“夫人所言极是,这话很多人皆对我说过。但你要知道,只有钟会支持伐蜀,而只有伐蜀才能使我获得更高的声望与地位。所以说,钟会支持我,我必支持钟会。至于将来祸乱?他今日的一切都是我给的,我能给予,便能收回。所以夫人不必过多忧虑。”

    王元姬点了点头,道:“以廷尉卫瓘为镇西将军军司,监督钟会,以主簿师篡为征西将军军司,监督邓艾。安排这二位监军,使伐蜀二士不敢造次生乱。”

    司马昭笑道:“这些皆小伎俩而已,对付钟会、邓艾二士,我还留有后手,你放心好了。”

    见司马昭已做好防备,王元姬便不再多说。

    之后,钟会到达长安,正式接替司马望都督关中诸军事,并随其考察关中军。

    此时二人站在点将台,看着校场上训练中的关中军。

    或许长安和钟家有缘,钟会的父亲钟繇曾经以侍中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的身份,坐镇长安。所以此时钟会脚下,便是六十多年前父亲站立过的台阶。

    当钟繇离开长安回到洛阳后,即位列开国三公。那钟会呢?为了达成更高的目标,他也一直在鞭策自己。他要去完成这个时代交于他的重任。

    看着台下,钟会对司马望道:“数万关中军,乃国之精锐,必成伐蜀主力。另外还有数万人正在洛阳集结,很快便会誓师出发,前来与关中将士汇合,然后挥师南下,正式伐蜀。”

    司马望道:“听说大都督这次倾尽国力,又有钟将军亲自挂帅,必然一战克敌,大功告成。”

    钟会乐道:“那是必然的,为了伐蜀,国家准备了六年,六年的等待,只为攻下汉中,直达成都。”

    司马望道:“钟将军,我明日就启程返回洛阳,朝廷下诏拜我为卫将军,领中领军。”

    钟会道:“那我恭喜司马将军升职了,中领军可是天子近臣,以后朝廷禁军皆归你掌管。”

    司马望挥了挥手,笑道:“过奖了,老夫已年近六旬,只是回去养老。”说到这里,二人皆乐了。

    于是钟会接管关中诸军,并在长安建立镇西将军府,加紧各项备战工作。

    季汉方面,向充、习隆来到汉中,主持修建诸葛亮庙。曹魏方面,司马昭派师纂监军邓艾,钟会则来到长安,准备各项伐蜀工作。那么之后又将发生哪些事,请看下一章:伐蜀战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