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存亡之秋 » 第一章 西北形势联羌胡

第一章 西北形势联羌胡

    季汉景耀四年(公元261年),为避免朝中可能出现的内部矛盾,大将军姜维带领四万军队,离开成都,北上汉中。

    姜维在汉中练兵之际,视察黄金、兴势、石门、汉城、乐城、阳安关口等重要围城关隘,后决定在赤阪建立大营,驻军于此。

    姜维为何会选择赤阪?

    因为赤阪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的东北是黄金,黄金之外是子午道的南口。他的西北是兴势与石门,兴势、石门之北是傥骆、褒斜二道的南口。也就是说,当姜维将军队驻于赤阪,可以同时防范与增援从子午道、傥骆道与褒斜道三路南犯之敌。

    另有案例。在季汉建兴八年,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国出兵南下,魏大司马曹真由子午道进兵,大将军司马懿由汉水进兵,车骑将军张郃由褒斜道进兵,建威将军郭淮由祁山道进兵,四路大军齐头并进,相约汉中会师。

    为了对付多路魏军,汉丞相诸葛亮立即加强汉中城固(乐城)、赤阪的防御力量。魏军先锋偏将军夏侯霸来到兴势外围的谷中下营,遭到汉军攻击,形势不利,他亲自在鹿角前指挥,直到援军赶来,为其解围。之后魏军遭遇长达三十日的大雨,栈道断绝,进兵艰难。就算勉强走出谷口,又会被汉军攻击,形势对魏军极为不利。魏帝曹叡见况劝其退兵,曹真大军于是撤退。诸葛亮取得汉中防御战的胜利。

    如此案例看来,当汉军处于防御阶段时,把主力驻于赤阪,是非常合适的。

    到了秋季,姜维站在赤阪大营的点将台上,目视着数千士兵操练。

    站在姜维旁边的,包括督军裴越、主簿李密、参军来忠,牙门将军赵广等人。

    姜维看着天空,道:“午时到了,结束操练,准备开饭!”

    裴越道:“诺!”于是他前去传达军令。

    李密走到姜维身前,道:“大将军,汉中仓库的粮食仅够吃一个月,而成都方面的运输队还没来。”

    姜维疑惑,道:“夏季就应该送来,为何拖到秋季。”

    李密道:“成都方面的意思是,成都多雨,筹运困难,还需时日。”

    姜维道:“不至于吧,成都到汉中的运粮难道会比汉中翻越秦岭、祁山更难吗?你马上派人再去成都,催促军粮。”

    李密道:“诺!”

    李密离开后,赵广走到姜维身边,道:“大将军,虽然你离开时,吩咐圣上让尚书向充负责督办军粮,但向尚书只是一个尚书,此事还需要尚书令樊建的支持,怕是这里出了问题。”

    姜维看着赵广,道:“我希望不是这样,若真是这样,那汉中的军粮问题就不好办了。”

    来忠走来,道:“若是如此,又该如何是好?”

    姜维想了片刻,道:“从今日起,汉中全军节约粮食,每日两餐改为一餐,定期犒劳将士,以此等待成都方面的支援。”

    来忠、赵广皆道:“领命!”

    而此时,成都方面。

    从汉中传来的军粮告急文书一个接一个,每天不停到达宫中。

    然而,好像有人把这事给压了下来,皇帝刘禅并不知情。

    尚书台,尚书向充又找到尚书仆射张绍询问此事。

    向充道:“张仆射,成都运往汉中前线的军粮,迟迟不发,这是为何?现在已是秋季,若再不发,怕是前线将士无法过冬了。”

    见他着急,张绍安慰道:“向老弟勿急,勿急嘛。你也看见了,成都这些日子一直在下雨,筹集粮食困难,而我日日催促,等收集好了就会马上运往汉中。”

    向充道:“那给个时限吧,三日内可以发出吗?”

    张绍笑了笑,叫来尚书郎黄崇,道:“黄尚书,你现在去国库看看,粮食收集的如何,速去速回。”

    黄崇道:“好,我现在就去。”黄崇说后便离开了。

    张绍回头看着向充,道:“向老弟,这样放心了吧,很快就会收集好,坐下休息。”

    这时,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和尚书令樊建回到尚书台。

    见诸葛、樊二人回来,向充走到二人身前,道:“都护、尚书令,今日汉中前线又发来军粮告急文书,前线军粮仅够维持一个月,请二位速发军粮。”

    诸葛瞻、樊建先后阅读文书,樊建对诸葛瞻道:“雨已经停了,可以发粮了。”

    诸葛瞻点了点头,又看着向充,道:“向尚书,这事一定马上办理。另外我刚才见过陛下,陛下也有询问汉中大军过冬之事,我向陛下保证办妥,你放心。”

    向充道:“那就好,谢都护,谢尚书令!”

    三日后,筹集的军粮终于到位,于是发往汉中。

    几日后,汉中赤阪大营。

    姜维召开军事会议。

    姜维指着地图,道:“诸位请看地图,关中地区,由魏将司马望坐镇,形势没有任何变化。陇西地区,邓艾在那里集结了几万人,据说这几年加强了各围点关隘的防守,所以我军如果直接与邓艾决战,也未到最好时机。”

    李密道:“所以现在北伐,未有天时与地利,或要等情况有变,才能有所行动。”

    这时有军士送来书信,李密收下一看,姜维道:“是军粮问题吗?”

    李密道:“不是,是凉州地区羌王发来愿意与汉军联合抗魏的结盟书。”

    姜维拿起一看,果然如此。

    羌王为何会在此时送结盟书,原来是这些年姜维一直在联络位于凉州、关中地区的羌、胡,希望他们能继续支持汉军的军事行动。而羌、胡得知姜维已返回汉中,各部反应有所不同,有些表示愿意支持,有些拒绝,还有一些则态度模糊,两边不得罪。

    说到这里,可以提一下此时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哪些羌、胡。

    大体上有五种,即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

    匈奴,源于先秦时期的北狄。前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虚闾权渠单于卒于任,引起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情况,混战不断。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强局面。后来呼韩邪单于附汉,成为南匈奴。郅支单于留于漠北,成为北匈奴。再后来北匈奴郅支单于被汉将陈汤击灭,南匈奴乃率部重归漠北。到了后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之前留下来的南匈奴发生内部动乱,再次分裂为南北二部,新南匈奴依附后汉称臣,被汉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区,建庭五原塞,又迁庭于美稷县,即“南庭”。汉朝置使匈奴中郎将率兵保护其安全。而新北匈奴留于漠北。后来汉军出击击败新北匈奴,一部奔逃西域。到了三国时期,曹操拘留新南匈奴末代单于呼厨泉单于,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将新南匈奴打散分成五部,即左、右、南、北、中,被分散安置在北方数州之地。

    鲜卑,源于先秦时期的东胡。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后来匈奴数次内乱、分裂,被汉军击败,造成漠北地区匈奴迁往西域,鲜卑趁机占据漠北,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他去世后各部独立发展。后来大概形成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据有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最强。到了三国时期,乌桓被曹操击破,势渐衰落。而轲比能日益强大,志在统一鲜卑各部,使各部首领感到敬畏,使曹魏对其不满。后来轲比能被曹魏勇士韩龙刺死,部落离散,各部独立发展。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据辽西。拓跋部在拓跋力微的率领下,占据云中。秃发部从拓跋部中分离出来,由塞北迁居河西。乞伏部则迁入关中、凉州。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秃发部和乞伏部并称鲜卑六部。

    羯族,属于匈奴部落的一个分支。在后汉时期开始随匈奴内迁。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等地,保有一定的游牧民族特点。到了三国时期,中原地区动荡不安,羯族南迁的人超过半数。羯族军队掠地千里,杀戮频繁。

    氐族,源于先秦时期的西戎。秦汉时期汉化程度已经很高,唯服装、婚丧仍保持着旧有习俗。主要居住在秦陇、巴蜀之间。由于氐与羌相邻,先秦时期乃视之为氐地之羌,又觉与羌有别,因此称之为氐羌,或单称氐。到了三国时期,氐族介于曹、刘两集团之间,成为两者争夺人力物力的对象。

    羌族,源于先秦时期的西戎。汉朝时期逐渐向西或东迁徙。西面羌人居住于河西走廊,汉朝在河西设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设护羌校尉等官职以管理西面羌人,于是这支被称为‘西羌’。东面羌人居住于塞内,与汉族杂居、通婚、融合,从事农业生产,于是这支被称为‘东羌’。

    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五胡中,主要生活在凉州、关中和蜀北地区的种族是鲜卑秃发部、乞伏部、氐族和羌族。

    汉中赤阪大营。

    姜维把书信拿给来忠,对众将道:“段谷之败,一生之痛,不仅损兵折将,更是失去了羌、胡的支持。这些羌、胡,小的部落有数千数万人,多的有十几万人,我是真想得到这些人的支持,一举消灭邓艾、司马望。可惜啊,这么多年了,一直没能实现愿望,而今日收到这结盟书,看来希望又有了。”

    来忠看后道:“大将军,末将不太明白,羌、胡是真因处境艰难,所以联络我国,还是另有原因。”

    姜维道:“此话怎讲?”

    李密道:“或许有诈。”

    姜维道:“你是说这是伪造的,是邓艾与司马望故意引诱我军北伐,然后在道上设伏?”

    裴越道:“不排除这个可能,此事还是谨慎为好。”

    姜维道:“裴督军,我现在回信一封,你派人联络羌人,搞清楚这些人的真实想法。”

    裴越道:“领命!”

    同一时刻,陇西,狄道城。

    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其子邓忠、雍州刺史诸葛绪、陇西太守牵弘、天水太守王欣、金城太守杨欣、部将田续等在将军府开会。

    邓艾道:“把诸位将军请来,是为了研究如何对付正在汉中治军的姜维。”

    诸葛绪道:“邓将军有什么新想法吗?”

    邓艾笑了笑,道:“我料定姜维在汉中治军结束后就会出兵北伐,两个方向,东线关中,西线陇西。我敢肯定姜维不敢去招惹司马都督,毕竟上次他来时,司马都督军寡而他众,这种形势他都无计可施,现在司马都督兵强马壮,他更不敢去。所以他北伐的目标只会是西线陇西。而这些年来,我加强了陇西诸城及关隘的守备,而我部训练出来的精卒有数万人,若姜维到来,定要让他有来无回。”

    见邓艾信心满满,牵弘道:“陇西之地,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取。只是万一姜维不来,又如何是好?”

    邓艾道:“不来?不可能!我曾任护东羌校尉,上表朝廷,希望加强羌、胡的管制,使羌、胡人为我国所用,至如今得到实现。我已命羌王给姜维写信,联络一起出兵,姜维收到邀约,便不会视而不见。”

    王欣道:“有道理,正所谓兵不厌诈,若姜维中计,再出祁山,到时候就有好戏看了。”

    杨欣道:“若姜维这次真的来了,没有不消灭他的道理。”

    田续道:“邓将军,姜维若来,请让我做先锋,好久没开战了,难受得发慌啊!”

    见他此言,众人皆笑了,这时又有军士前来送信。

    邓忠接信一看,大喜,道:“父亲,羌王的信,羌王表示若蜀将姜维来到陇西,愿意率兵随父亲对付姜维。”

    邓艾拿来一看,乐道:“好!你马上回信一封,告诉羌王,到时候提兵前来,本将军重重有赏!”

    邓忠道:“诺!”

    于是邓艾继续进行攻心计,利用羌、胡引诱姜维出兵陇西。

    那么汉中姜维,陇西邓艾,二人在不久之后是否会进行战争,之后又会发生哪些事,请看下一章:刘家弟子命多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