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存亡之秋 » 第三章 治国事军屯锅魁

第三章 治国事军屯锅魁

    今年姜维留在国内负责国力恢复与发展,于是他给众将分配任务。

    将军傅佥,负责教导羽林军。

    羽林军,是前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初置,之前叫建章营骑,后为羽林。人数有数千人,号称八千羽林。

    今日,傅佥来到羽林军右部营,这是一支骑兵部队,有千名军士,督将是李球。

    李球,李恢侄子。李恢,字德昂,益州建宁郡俞元人,最初为建宁郡督邮,刘备入蜀后拜为功曹书佐,建国后任庲降都督,随诸葛亮平定南中,立下战功,拜安汉将军,汉兴亭侯,领建宁太守。李球从士卒做起,至景耀年升为羽林右部督。

    此时军营点将台,见台下千人整齐站立,傅佥训话道:“诸位可知‘羽林’二字含义吗?羽林就是国之羽翼,如林之盛。宿卫皇宫,包围天子,是羽林将士的职责。全营将士除了马上训练,更要加强马下训练,特别是加强无兵刃之格斗训练。就算在没有马没有刀的情况下,徒手也能与敌一战。只有这样,羽林军才是强大的,才能在将来不辱使命,杀敌报国!”

    他道后,李球道:“诸位,傅将军擅于冲锋与格斗,在历次北伐中手刃几十员敌将,能力可谓非常强悍。下面我命令,右部营所有军士全部参加格斗训练!”于是羽林军士开始编队,两两一组,开始训练。

    见全营开练,李球对旁边傅佥道:“傅将军,你认为若是我把这支军队拉上前线,可否与敌一战!”

    傅佥观察一阵,道:“目前还不行!”

    李球疑惑,道:“为何不行?”

    傅佥走下台阶时,道:“第一,这些人是天子的亲兵,不能轻易离开京城。第二,很多人是白毦后代,但战斗力比不上前代,目前来看,还算不上精锐。所以,将这样一支战斗力还显得不足的军队拉上去和敌人较量,非常危险,稍有不慎或遭遇覆灭,所以必须加强能力,等能力加强三倍之后,方可一战。”

    傅佥口中所说白毦,是刘备亲手组建的一支特种兵,取名白毦。诸葛亮曾赞曰:‘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到季汉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于是从江州抽调军士扩建白毦兵,而时任白毦兵统将为陈到。诸葛亮去世后,白毦兵被分为几部,一部分留在永安,由永安都督陈到节制。一部回到成都,宿卫京城,编入羽林军。到几十年后的如今,初代白毦兵逐渐退出,职位由他们后代中之较优秀者代替。

    李球也知羽林军战斗力不足,道:“是啊,傅将军言之有理,我军还需增加三倍甚至十倍的力量,才可以歼灭敌军。”

    傅佥站在操练场,笑道:“那我的格斗能力是不是比你要强个三倍、十倍啊,不如一起练练。”

    李球道:“好啊,练练就练练,你我皆是名将之后不能尽逞嘴舌功夫,看看谁才是真厉害。”

    于是二人站在一处,也开练起来。

    此时军营,一片热血澎湃。

    没一会儿,李球被傅佥按倒在地,怎么使劲挣扎也起不来。

    傅佥乐道:“怎么样,是不是三倍差距。”

    李球不服道:“这次是我大意,再来!”于是傅佥松手,放他起来。可没想到李球这货玩阴的,趁机踢了他一脚。

    傅佥气愤道:“你这厮玩阴毒的,看我怎么收拾你。”两人即又扭打在一起。

    今日东宫。

    大将军主簿李密,因为如今缺少军务,又因之前的太子洗马蜀郡人高玩年纪太大,经常请病假,于是他申请兼任太子洗马,姜维与太子刘璿即同意。以大将军主簿辅佐太子,也能看出姜维对太子的特别关照。

    太子宫宫殿中,刘璿道:“令伯,汝家里还有什么人?”

    李密道:“禀殿下,家父在我出生六个月去世,四岁母亲改嫁,如今我家中只有一祖母。”

    刘璿道:“这样啊,那祖母现在身体如何?”

    李密道:“托殿下之福,还好。”

    刘璿笑了笑,道:“这哪里是托吾之福,应该是托汝这个好孙儿呢。”刘璿放下手中的书卷,继续道:“汝祖母需要饭菜、汤药等皆可以告诉吾,吾命宫中之人送去。”

    李密拜谢道:“谢殿下厚爱,我是接替高玩来服侍殿下的,不是来给殿下添麻烦的,且家中生活物品充足,祖母也健康,无须国家另外帮助。”

    刘璿点了点头,道:“那好吧,若有问题可以直接来找吾。对了,有一事吾想询问一下汝的意见。”

    李密道:“请殿下明示。”

    刘璿道:“吾少时练就骑***通骑术,一天能射十头野兽。所以吾一直都想跟大将军一起北伐,可总是找不到机会,汝认为吾可以上前线吗?”

    李密认真想了想,道:“殿下,在下认为你不宜上前线。”

    刘璿疑惑道:“为何不宜?”

    李密道:“一来魏国已平定内乱,天下未变,今年没有北伐的计划。二来殿下是国家储君,天下之重,关乎社稷。三来殿下才学兼备,坐镇东宫更适宜更得天下人愿。”

    刘璿颇为无奈,道:“看来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只是吾不甘心啊。没有建功立业,整天待在这皇宫中,太闷了。”

    李密道:“我相信,殿下一定会有自己建功立业的那天。”

    刘璿站起来,道:“走,一起去后院走走。”

    李密也站起来,道:“臣遵令!”于是二人去往东宫后院。

    今日九里堤。

    九里堤,位于成都西北郊,是丞相诸葛亮主持修建的防洪水利工程,当时堤坝长度约九里,故得名九里堤。九里堤不仅解决了成都西北郊郫江(又名柏条河)泛滥成灾的问题,更能引水蓄水用于农田灌溉,使得周围农田绿油,年年庄稼丰收,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之地。据说最早的时候诸葛亮只打算修三里堤坝,但是挡不住江水,所修堤坝全被冲毁,诸葛亮急了,于是四处寻访治河的能人。一天,他在途中看见一位白胡子老头在河滩上跟几个小儿垒沙石堆玩耍,就奇怪地走上前去,刚走拢却不见老头和小儿的身影,只剩下垒起的一条长形沙石堆,上面留下有“三、三、三”的字样。诸葛亮围着沙石堆看了半天,忽然眼睛一亮,恍然大悟道:“这不是郫江的地形图吗?‘三、三、三’不正是修堤的方案吗?”他赶紧回去重新进行大堤设计,又亲自挑选几千精壮军士来到郫江,很快修起一条长九里、宽九尺、高九尺的防洪大堤。到了当年秋天,洪水来袭,九里堤坝安然无恙,于是大功告成。九里堤即成为离成都最近的防洪水利工程。

    将军柳隐与数百名军士,此时正在九里堤堤边农田务农。

    只见他查看庄稼健康程度,对左右道:“战时为兵,平时为农,这才能给国家与百姓减轻负担。都看看这些农物有没有虫害,尽早发现,尽早解决。”

    “诺!”左右皆道,于是各自分开检查虫害问题。

    柳隐看着这片庄稼,不禁感慨道:“好怀念丞相,修了这九里提,丰美了这连绵数十里农田。丞相说成都是天府之土,也可以说是他亲手创造的,堪称伟大。”

    这时有人走来,道:“柳将军,你在感叹什么?”

    柳隐往那边一看,道:“向将军。”原来走来之人是向充。

    向充走到他身前,道:“将军怎么亲自下地干活了。”

    柳隐笑道:“军民本一家,我一直如此。你看这一片农田如何?”

    向充向前一看,道:“好一片富饶之地啊!”

    柳隐道:“是啊,这里生产的粮食,按比例一部分留给百姓,一部分充实国库,可谓两全其美。”

    向充道:“非战时,多分一些给百姓,这样才能做到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柳隐道:“是的,一起去堤坝处看看。”

    二人走到九里堤堤坝处的蓄水池前,看着池水,向充道:“这里一片好水,可否养鱼。”

    柳隐又乐了,道:“一看你就不了解九里堤,这里不仅有农田,更有活鱼。这池中已经养了好多年鱼了,里面至少有数千数万条呢,等下次大军出征,把鱼打捞出来,做成鱼干,给每位军士都分点。”

    向充开心道:“好啊,这个主意不错,柳将军真是人才啊。”两人皆笑了。

    今日车官城。

    车官城,位于成都南郊蜀江(外江)附近,是后汉、季汉两代,成都地区最重要的军工场。

    车官城筑有城墙,城中设有多座军营城垒。各军营负责刨木、打铁、造车、打造兵器、铠甲等工作。以前诸葛丞相府西曹掾蒲元在成都时常在这里工作,而如今他的军刀制作法依然在这里使用。

    蒋斌和王含,姜维把二人从锦官城调到车官城任职。

    一间军营中,蒋斌拿起一把打造好的军刀,道:“蜀江好水,百炼成钢,你看这把如何?”

    王含接过军刀,小试锋芒,赞道:“好刀!快刀!神刀!大赞啊!我军要是有几万把这种刀,何愁魏贼不灭啊!”王含道后把军刀放回原处。

    蒋斌道:“军刀只是其中一种兵刃,我军作战需多兵种多兵器配合作战,可不能全靠军刀啊。”

    王含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一起去看连弩。”

    二人走到制作连弩的工匠旁,停下脚步,王含道:“老师傅,现在制作连弩的原料够用吗?”

    工匠道:“回将军话,现存原料可以打造约一千五百张连弩和五十万发箭矢。”

    王含点了点头,道:“不仅要保证数量,还要保证精良。只要有好的连弩,在战场上,大军才能减少流血,更多杀敌呢。”

    工匠道:“在下一定尽力。”

    蒋斌道:“我会上报朝廷再搞些原料来,大将军说了,我军这次一共要打造五千张连弩和五百万发箭矢。”

    工匠道:“明白了,原料充足就可以做到,谢谢将军的支持。”

    当两人走远后,王含略有疑惑道:“五千张连弩,五百万发箭矢,这数量可不少,真能搞到那么多原料?”

    蒋斌肯定道:“当然了,你看南中,巴东,巴西,都是物产丰富之地,生铁和木头从来不缺,一切皆事在人为,有什么不可以。”

    王含笑道:“那还真行啊,我与你一起上报此事,一同置办。”

    蒋斌道:“好啊,与你同行,我求之不得。”

    二人继续在车官城检查各项工作。

    今日盐府。

    刘备入蜀后,设置‘盐府’衙门,任命南阳人王连为司盐校尉,负责盐铁的经营调度,获利甚多,有效增加了财政收入。季汉的盐井有官办、私办两种。官营者,归盐官直接管理。民营者,其产品也一律由盐官统一调拨销售,所得盐利酌情分配。诸葛亮为增加盐赋收入,开凿许多新井,使得盐井作业不仅在成都附近展开,还扩大到巴东地区。

    因为季汉刘备、诸葛亮等对井盐的重视,使得季汉的制盐工业相当发达,仅在成都附近,常年从事制盐的灶丁高达两三万人之多。

    姜维和赵广,此时一同前往盐府考察。

    在去盐府的路上,姜维道:“三十年前,我刚归国,随你父亲到各地考察。三十年后,他的儿子又跟随我,这说明什么?”

    赵广道:“这说明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年,但是一代代人对于复兴国家之决心,从未改变。”

    姜维道:“是啊,你我今日去盐府,就是为复兴国家而努力。蜀盐,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如今有数万人在从事这项工作。生产出来的好盐,可以销售天下,可以富强国家。”

    赵广道:“正如将军所言。”

    当他们来到盐府外,见到了出来迎接的司盐校尉。

    司盐校尉道:“大将军,赵将军,欢迎。”

    姜维道:“走,直接去盐井看看。”于是他们没有进入盐府府中,而是直奔不远处的一片盐井地。

    当他们走到一处,姜维对司盐校尉道:“你看这个盐井,使用三十多年了吧,我记得丞相在时就有它。”

    司盐校尉道:“这正是丞相在时开凿的盐井,像这样的盐井这里前后凿出十四个,皆称之为诸葛盐井。”

    姜维看着附近,果然附近有十余个大小不同,但风格颇似的盐井,回头乐道:“真好,这样可以多开采井盐,增加国家收入。但这个盐价不能轻易改变,不能为了牟利而增加百姓负担。”

    司盐校尉道:“大将军请放心,盐价制定非常严格,没有国家之令,无人敢轻易改变。”

    姜维听后点了点头。

    赵广从旁边取下一些盐,试吃一口,道:“大将军,味道很好,你试试。”

    姜维走到那边,试吃后对司盐校尉道:“还可以,一定保证质量。”

    司盐校尉道:“遵令!大将军请放心,保证质量和增加产出都是按国家要求严格执行的。”

    姜维看着皇宫方向,感叹起来,道“可惜了,这次没带主簿李令伯,该让他记录一下这里的情况。”

    赵广向前一步,道:“李主簿今日在东宫陪太子读书,所以未来。不过末将能做主簿之事,也能作记录。”

    姜维惊喜,道:“好啊,既然你想表现一下,那我就给你机会,你随司盐校尉一起记录,把去年每月生产情况汇总,抄写下来,保证准确,然后交于我。”

    赵广道:“诺!”

    回到盐府,赵广与司盐校尉开始整理去年的生产情况,抄写入卷。

    稍晚,忙完工作后,姜维准备离开,刚欲走,只见有人走来,道:“大将军!”

    姜维一看,道:“来忠将军。”

    来忠道:“大将军,你看我带来什么了。”来忠命人推来一车,车里放着整车的物品,众人走近一看,是军屯锅魁。

    军屯锅魁,当年诸葛亮命令姜维在繁县屯军,姜维在那里休养屯田、牧马练军。为了帮国家解决军粮问题,姜维和当地百姓一同研制出一种新式军粮,取名军屯锅魁。

    姜维拿到一块,看了眼,道:“怎么和以前的有些区别。”

    来忠道:“这是改良后的,以前的只能存放不超过两个月,现在改良后可以最多存放六个月。”

    姜维大惊,道:“六个月!”

    来忠道:“是的,它不仅存放时间长,而且味道鲜美,大将军可以试试。”

    于是姜维吃了一口,瞬间大赞道:“外酥而内软,细嫩不油腻。这种军屯锅魁的品质很好啊,质量不错,将来可以推广全军!”

    来忠激动道:“诺!”

    姜维叫赵广、司盐校尉、盐府的其他官员、灶丁都过来吃军屯锅魁。

    众人分吃起来,皆称赞美味。

    姜维道:“近日,傅佥训练羽林军,李密辅佐太子,柳隐、向充九里堤务农,蒋斌、王含打造军械,赵广与我考察盐业,来忠改良军屯锅魁。诸将都在为振兴国力、军力而奋斗。如今敌强我弱,每一个人不断努力,卧薪尝胆,发愤图强,那么总有一天,一定能改变命运,兴盛国家,统一天下。”

    来忠道:“大将军说得对,我等各尽其职,必须努力奋斗,才能不负国恩,不负人生啊。”

    此时赵广已吃完一个,对姜维道:“大将军,我可以再吃一个吗?”

    姜维笑着道:“你与我工作整日,非常辛苦,我是看在眼里,同意你多吃一个。剩下的就全留给盐府,司盐校尉负责分配。”

    赵广、司盐校尉皆道:“遵令!”赵广道后从车中又拿出一个开吃。

    姜维治国,意在恢复国力,为将来的大战事做准备。那么姜维这样做,真的有效果吗,朝堂之上又会发生哪些事,请看下一章:统人口复兴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