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存亡之秋 » 第十二章 东宫太子与罗宪

第十二章 东宫太子与罗宪

    今日皇宫。

    皇帝刘禅比较关心一件事,魏吴局势。

    刘禅坐于宝座前,道:“这个魏吴二国,真是有点意思。魏国乱了,吴国乱,吴乱之后魏又乱,以此循环,没有片刻停止,这二国的内部问题真是让吾有点看不懂呢。”

    陈祗道:“陛下,魏国历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经营,淮南便有三次反叛,如今曹氏已名存实亡。吴国孙权之后,经诸葛恪、孙峻、孙綝三代权臣,宗亲臣子杀戮频繁。现孙綝把持朝政,大臣多有不服,传到我国的密信就没断过,我看吴国下一次宫廷干戈不会太远了。”

    黄皓道:“而我汉国几十年安宁稳定,全赖陛下文治武功、广施仁德。这也说明我汉国乃天选之国,圣上乃天选之主。”

    刘禅稍微咳嗽,黄皓即低头退后,刘禅道:“吾继位以来,一直在找机会收拾二国。少时吾把国事交予葛氏,后为蒋氏,如今吾亲自部署,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许多年了。刚才尚书令说了,吴国传到我国很多密信,那就明说吧,其实很多是吴骠骑将军施绩传来的,他担心吴国内部不安,想加强两国边境防御政策,必要时支援吴国。”

    刘禅于是命人将施绩的密信拿给众臣看。

    陈祗道:“陛下,自丞相与吴修好后,二国结盟已有三十余年。然而失去荆州,终究是我国之损失。眼下局势,若淮南没有建树,吴大将军孙綝迟早会出事,到时吴国一乱,我国向东增兵,看看能否捞点好处。”

    刘禅点了点头,道:“言之有理。”他看着另一边,道:“人曰:‘前有王(王平)、句(句扶),后有张(张翼)、廖(廖化)。’张、廖二位爱卿看过此信后,以为如何?”

    张翼,字伯恭,益州犍为郡武阳人。后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平定益州,以张翼为书佐。历任梓潼、广汉、蜀郡三郡太守。诸葛亮北伐时期,张翼官至前部都督,领扶风郡太守,封关内侯,入尚书,随姜维北伐,今官职镇南大将军。张翼这人声望很好,执法严厉。之前和姜维争执,他认为国小民疲,不应滥用武力,是朝廷之上极少敢当朝和姜维争辩北伐问题的人。

    廖化,本名淳,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中卢人。曾为前将军关羽帐下主簿。关羽败亡后,归属孙吴,思念汉主,用诈死之计,趁机带着母亲昼夜西行归汉,被刘备授为宜都太守。后升任丞相参军,广武都督,阴平郡太守。与张翼随姜维北伐,对抗郭淮,帮助姜维迎回胡王治无戴等部落。廖化这人以果敢刚直著称,是当今季汉最老的将军之一。官位略低于张翼。

    张翼道:“陛下,如今淮南战局对吴不利,吴内部自然不稳,吴骠骑将军想让我国增兵东部,臣认为,就是为了对付吴权臣孙綝。”

    廖化道:“陛下,这个孙吴,当年杀害关将军,夺我荆州。虽然几十年了,臣还记得清楚。吴自然是越乱越好,我国才有可乘之机。”

    张翼、廖化二位老将这番言论,使刘禅频频点头,又询问董厥。

    董厥,字龚袭,荆州义阳郡平氏人。诸葛亮开府治事时,以董厥为丞相府令史,后迁主簿。诸葛亮曾赞董厥道:‘董令史是有才能的人。我每次和他交流,都能感受到他思考周密、决断恰当。’。诸葛亮病逝后,董厥逐年提拔,如今官至尚书仆射,封南乡侯。

    董厥道:“陛下,吴国只要持续对抗魏国,那就是我国的盟友,吴国需要帮助,那肯定是要帮的。但目前不需要大动干戈,只需命一名将军率众增强巴东,后见机行事。”

    刘禅觉得董厥之意也不错,道:“董爱卿,那卿认为我国派谁去增强巴东合适?”

    董厥想了想,道:“庲降都督阎宇,为人勤勉,处事精细,陛下可以命他率五千军士镇戍巴东。他走后,南中诸事可交于护军霍弋。”

    刘禅感到满意,道:“永安都督宗预年事已高,吾发诏令调他回成都,让阎宇代职。卿等还有异议否?”

    见众人无异议,刘禅即下诏,另又派使者出使吴国,打探消息。

    说完魏吴局势,刘禅忽然想起一人,道:“中散大夫谯周。”见长久无人答应,刘禅看着陈祗,陈祗只好道:“陛下,谯大夫称病未来上朝。”

    刘禅感到不爽,却道:“谯大夫年纪确实大了,现在又生病,说得吾都想去看望他。”

    这时罗宪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陛下还是别去看望为好。”

    黄皓不高兴,指责道:“罗宪,君看望臣有何不可,你怎能反对。”

    罗宪内忿、不语。

    刘禅见况让黄皓退下,道:“令则啊,说说理由。”

    罗宪缓和内心,道:“谯大夫的病,其实陛下、尚书令都知道。他这病等姜伯约将军回朝后自然就好。现在去看他,臣认为只会加重他的病。”

    陈祗道:“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说的。陛下,那就让谯大夫在家养病吧。”

    刘禅无奈,只得道:“卿等都是汉国重臣,虽有政见不同,也别太意气用事,罢了。”

    退朝。

    第二日,东宫。

    太子刘璿和罗宪正在花园漫步。

    提到刘璿,需要说一下刘禅的儿女们。

    刘璿,字文衡,他是皇帝刘禅的长子,先帝刘备的长孙,母亲是王贵人。季汉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刘璿被立为皇太子,时年十五岁。后娶费祎之女费氏为太子妃。

    刘璿有六个弟弟,刘瑶、刘琮、刘瓒、刘谌、刘恂和刘璩,另外还有若干妹妹。

    季汉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刘瑶被立为安定王。

    季汉延熙十五年(公元252年),刘琮被立为西河王。

    季汉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刘瓒被立为新平王。

    刘谌、刘恂和刘璩,至季汉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因年纪尚小,还未被立王。

    太子刘璿这个人,少时喜爱骑马射箭,出入没有规矩。皇帝刘禅看不下去,便给他安排了多名侍从,比如中庶子霍弋、太子舍人罗宪,谯周则为太子府家令。

    霍弋引经据典,规谏刘璿。罗宪宿卫东宫,兼任秘书。谯周教授学问,尽力辅佐。后来南中永昌郡蛮夷作乱,刘禅以霍弋领永昌太守,霍弋率军平定了那里,因功升任监军翊军将军,兼任建宁太守,留于当地任职。谯周转中散大夫,因不满尚书令陈祗,目前在家养病。至此,最早随太子刘璿的三位侍从中,仅剩罗宪。

    后来,刘璿身边又增加了其他人,如太子仆蒋显(蒋琬之子、蒋斌之弟)、太子仆李撰、太子中庶子张郁(张裔之子,张毣之弟)等人。

    今日蒋显、李撰、张郁等人皆不在,太子刘璿只召来罗宪一人。

    看着花园池中鱼,刘璿道:“令则,说说东吴那边的情况。”

    罗宪道:“殿下,东吴权臣孙綝主持朝政,诸臣不满。如今淮南战事对诸葛诞及吴军越发不利,若遭失利,明年吴宫谁掌权柄,就不好说了。”

    刘璿道:“只可惜东吴根基太深,谁掌权柄我国机会不大,影响不了孙氏在江东的统治。”

    罗宪道:“目前来看,是这样的。”

    刘璿道:“算了,不说东吴了。吾今日召汝来,还有一事。”

    罗宪道:“请殿下明示。”

    刘璿道:“之前父皇说想看望谯大夫,自己不方便。吾觉得,吾可以替父前行,可就是有些犹豫。今日把汝召来就想听听汝的意见,吾与汝皆是谯大夫的学生,作为学生到底该不该去看望先生。”

    罗宪道:“殿下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刘璿看着他,道:“自然是真话。”

    两人走到亭边,刘璿坐下后,罗宪道:“殿下自然是不该。”

    刘璿疑惑,道:“为何不该?”

    罗宪道:“刚才殿下说过,你我都做过谯大夫的学生,先生的性格你我都是知道的,如果尊重先生的话还是别去打扰他。”

    刘璿点了点头,便让罗宪也坐下。

    刘璿道:“吾认为,先生性格太直接,在朝堂上和尚书令争论,吾身为太子却无力相劝,所以有些愧疚。”

    罗宪道:“殿下不必为此烦恼,等姜伯约将军回来,就没有这些事了。”

    刘璿感慨,道:“吾做了二十年太子,当时才十五岁,现在三十五岁了,这时间过得好快。”

    罗宪道:“是的,臣年长殿下六岁,今年已经四十岁了。”

    刘璿道:“这么快就四十岁了,年纪已经不小,隔日吾上奏父皇,封汝为羽林军督。”

    罗宪听后连忙起身礼拜,道:“谢太子殿下。只是我无功升迁,不合法度。”

    刘璿扶他起身,道:“那汝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告诉吾。”

    见身边有宦官偷视,罗宪提醒刘璿,刘璿见况诉斥退下。

    宦官远离后,刘璿笑了笑,让他别介意。

    罗宪本不想说,还是道:“殿下,感觉你在东宫一直被人监视,这让我很担忧。”

    刘璿道:“哎,早习惯了。”

    罗宪道:“殿下可听说过十常侍。”

    刘璿点了点头,表情立刻严峻起来,道:“十常侍是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二大宦官。诸葛丞相说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个小人,指的就是张让、赵忠这些人。后来朝廷腐败,黄巾祸乱,何进被杀,董卓霸京,汉室因此走向衰败。”

    罗宪于是跪下,道:“黄皓阿谀,干涉朝政,若不制止,如我朝之张让、赵忠。还请殿下以社稷为重,劝谏圣上,远离黄皓,斥责阉党。”

    刘璿听后感到为难,还是将其扶起,道:“令则啊,汝挺像当年董允,只是这事可不好办。”

    罗宪疑惑,道:“殿下为何认为不好办?”

    刘璿道:“汝这么去想,汝和吾相识二十多年,即是主仆,也是好友。那黄皓与父皇则相识三十多年,君臣之外,亦为好友。明白了吗,这是很难改变的现实问题,汝怎能强求呢。”

    这时一暗处,早有耳目将其对话记住,跑去向黄皓汇报。

    此时黄皓正在服侍皇帝刘禅,听到这个消息,稍有些慌,刘禅见他异样,问其原因。黄皓只好跪下,请求告老还乡。刘禅追问原因,黄皓表示听说太子正安排人要杀害自己。刘禅听后大怒,连忙叫人去请太子。传令官刚走,却被刘禅叫住,说是自己要亲往东宫。

    这时,刘璿正和罗宪下棋。

    听到父皇来到的消息,刘璿赶紧迎接。罗宪欲退不成,只能追随刘璿。

    此时,皇帝刘禅不仅自己来了,还将刘璿的母亲王贵人也一同叫来。

    提到王贵人,需要说一下刘禅的后妃。

    张氏,是车骑将军张飞的长女。季汉章武元年(公元211年),刘禅娶她为太子妃。季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被立为皇后。季汉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去世。被称为敬哀皇后。

    张氏,是车骑将军张飞的小女。季汉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入宫封为贵人。季汉延熙元年(公元238年),被立为皇后。

    王氏,以前是侍奉敬哀皇后的侍女。被刘禅纳入后宫,封为贵人。季汉建兴二年(公元224年),生下刘璿,即为刘禅长子,其子于季汉延熙元年(公元238年)被册封为太子。

    李氏,被刘禅封为昭仪。

    母以子贵,刘璿被封为太子后,王贵人便得到了刘禅更多的喜爱。李昭仪,因被刘禅逐渐冷漠,生活郁闷。至于两位张皇后,政治联姻原因更多,而其中一位已经去世。

    至于其他后妃,其实没有什么存在感。

    此时,刘璿见母亲、父皇都来了,赶紧跪拜,罗宪也行臣子礼。

    刘禅请两人起身。见是罗宪,刘禅笑了笑,道:“吾说是谁呢,令则啊,今日陪太子呢。”

    罗宪道:“陛下,臣今日与殿下赏鱼下棋,交谈东吴局势。”

    刘禅道:“这很好,卿是太子身边最好的侍从。吾现在要与太子交谈,卿先退下吧。”

    于是罗宪向刘禅、王贵人、刘璿礼拜后,即离开了。

    刘禅又让身边几个宦官退下,此时这里就只剩下他、王贵人和刘璿。

    刘禅坐下后,道:“太子啊,以前汝骑马打猎,吾认为汝是去打熊虎猛兽,是勇敢的男儿。如今汝不打猎了,待在宫中无事,是不是开始研究怎么对付人了。”

    王贵人震惊,道:“儿啊,可有此事,还不快向你父皇交代。”

    刘璿惊恐,连忙跪下道:“父皇,母亲,绝无此事,臣儿什么都没做呢。”

    刘禅道:“是吗?吾怎么听说汝私下对吾的内侍有所不满,所以召集亲信研究对策。”

    刘璿解释道:“臣儿只是喜欢议论,一时糊涂,以后再也不敢了。”

    正当刘禅教育刘璿时,罗宪走出宫门,刚出来即遇见了黄皓。

    黄皓拦下道:“罗将军。”

    一看是黄皓,罗宪便停下脚步,转过身来道:“黄门令。”

    黄皓走到他身前,道:“今日你和殿下在议论什么事呢。”

    见黄皓这么问,罗宪瞬间就明白了,于是道:“我和太子相识已久,上聊天文之征兆,下品六经之伦理。前观游鱼之欢乐,后研围局之奥妙。若为议事,已议二十余年。”

    黄皓摇头笑了笑,道:“还挺会说的,我怎么听说你和太子在聊老仆呢,而且说话还很难听。”

    罗宪道:“国家大小事情,宫内宫外皆在我与太子的交谈范围之内,若有打扰,还望黄门令理解。”

    黄皓一时拿他没办法,道:“那好吧,理解也不至于,多自重就好,打扰了。”黄皓道后便离开了。

    此时东宫。

    刘禅让刘璿坐下,道:“儿啊,父皇延熙元年把汝立为太子,现在是延熙二十年,让汝做了二十年太子了,看来时间不短了,你是不是想当皇帝?”

    刘璿大惊,刚起身未久即又跪下,道:“臣儿不敢,臣儿万万不敢呢。”

    刘禅将他扶起,道:“汝今日是怎么了,跪了多次了,这样一点也没国储般的稳重。只怪这个国家太小,汝身边没有巨贤辅佐,也是吾之过失。想想若先帝没有创业,吾与汝不过是荆州一平民,怎会像今日这般景象呢。父子之间,不要私下搞小动作,这样没有意义,好吗?”

    刘璿道:“臣儿明白了,臣儿谨遵父皇教诲。”

    刘禅道:“这就对了。”

    王贵人道:“儿啊,你是汉国太子,需要做好自己的职分,你父皇和母亲都是爱你的,都是支持你的。”

    刘璿道:“臣儿谨遵母亲教诲。”

    刘禅对王贵人道:“文衡这孩子,还是比他六个弟弟懂事,大可放心。”

    王贵人笑着点了点头,道:“是啊,他是兄弟中的榜样。”

    这时,黄皓走近殿中。

    刘禅见他来了,道:“老黄门,过来。”

    黄皓走近,道:“陛下。”

    刘禅道:“太子仁慈,孝敬父母,严守道义,将东宫交于他是正确的选择。”

    黄皓礼拜道:“陛下说得极是,有这样贤明的太子,真乃国家与万民之福。”

    刘禅道:“好了,汝以后不要再多想,好好服侍吾就好了。”

    黄皓道:“老仆明白。”

    刘禅看着王贵人,道:“走吧,让太子休息了。”

    于是刘禅、王贵人、黄皓等离开了东宫。

    这些人走后,刘璿在殿中来回走动,心有踌躇。

    到了晚上。罗宅。

    罗宪在家一想着白天和太子、天子、黄皓的相见、交谈,心中就无法平静。

    罗宪从来都是一身正气,从来都不惧怕宦官。然而已经四十岁的他,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考虑。刹时间,罗宪想起了谯周曾对自己说的话:‘我听说南中庲降都督阎宇很看重你,而最近陛下正考虑向巴东增兵,打算派遣他去。你若不能在成都便可以去做他的副将。’

    想到这里,罗宪恍然大悟,很快决定好了。

    今日,汉国东宫一番对弈,这让罗宪决定好了什么,那么天下局势又将发生哪些转变,请看下一章:淮战休姜维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