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超级连接体 » 第八章 林四娘奇女

第八章 林四娘奇女

    (一)

    由于在聊斋域,

    你的武艺被极大的限制住,

    法术经常施展不出,

    这要是一个不小心,

    被贼人抓住,

    一命呜呼,

    那可真是离离原上谱,

    离了个大谱。

    在聊斋域,

    时常也发生各种战乱不休,

    你打算未雨绸缪,

    组建自己的卫护队伍。

    谁来当头头?

    你想起了林四娘奇女。

    林四娘,

    是清朝时的女英雄人物,

    英名不输花木兰,

    《红楼梦》和《聊斋》里头,

    都有她这位奇女。

    在明末清初,

    有个奇女,

    名叫“林四娘”,

    相传她原本是秦淮河上一歌妓,

    后来成了衡王的宠妃人物。

    最奇的是,

    一个卖艺为生的弱女,

    竟然武艺高强,

    在衡王府里头,

    组建起了一支娘子军伍,

    俨然一副英姿飒爽的将军样模,

    世人以“姽婳将军”称誉。

    姽婳本是美人之意寓,

    在将军之前冠以姽婳,

    实在是平添几分妩媚风流。

    在明末清初,

    或稍后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里头,

    都有林四娘的传流。

    比如王渔洋的《池北偶谈》,

    林云明的《林四娘记》,

    陈维崧的《妇人集》,

    最出名的当属,

    《红楼梦》和《聊斋志异》这两本书。

    毕竟这可是华夏四大名著。

    《红楼梦》里头,

    林四娘是个“姿色既冠,

    且武艺更精”的巾帼英雄人物,

    在率领娘子军伍,

    与流寇作战的战争里头,

    以身殉国度。

    贾宝玉,

    为其做《姽婳词》诗句。

    《聊斋志异》里头,

    林四娘则更富有歌妓特色,

    她谈词风雅,

    精通音律,

    多情温柔,

    原是衡王府中侍女,

    因枉死为鬼,

    每日为自己念经超度,

    最后感动阎王,

    投胎成人物。

    关于林四娘的结局,

    也各有不同之处。

    王渔洋说她“不幸早死,殡于宫里头”。

    这里的宫,

    应是指衡王府,

    而非皇宫里头。

    林云明说她父亲下狱,

    她与表哥为了营救父亲,

    每日同卧起,

    但救出父亲之后,

    却被怀疑与表哥有私情关属,

    于是“我因投缳,以明无他”,

    为了贞洁而亡故,

    是极具时代特色的惨剧。

    陈维崧说她“中道仙去”,

    仙去可以是去世之寓,

    也可以是成仙而去之寓,

    如果真是成仙离去,

    那这大概是所有结局中最好的一处。

    且不论何种说处,

    林四娘香消玉殒,

    或成仙而去,

    她离开后,

    都为世间留下了传奇故曲。

    (二)

    这里对林四娘进行赘述。

    《红楼梦》里头,

    林四娘,

    是姽婳将军人物。

    要将林四娘这位姽婳将军引出,

    还得先说起大观园的灭覆。

    大观园,

    是曹雪芹精心构建的一处乌托邦,

    里面没有世俗的功名利禄,

    也没有外界的黑暗浊污,

    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之途,

    也是贾宝玉的人间乐府。

    但大观园,

    毕竟只是理想的寄托物,

    是要依托于现实世界,

    才能建立出。

    它被世俗所困住,

    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大观园最终的结局,

    也只能是灭覆,

    然后回归现实的残酷,

    这也是《红楼梦》悲剧,

    核心所在之处。

    大观园的这一场大变故,

    是在绣春囊事件后,

    王夫人发起了“抄检大观园”活动,

    直接导致了入画、芳官、司棋等人物,

    被驱逐,

    晴雯也在这时候死去,

    宝钗也离走。

    贾宝玉终于理解聚合已到头,

    众人终将陆续散去。

    还想着只有黛玉,

    和袭人才可能一生一世,

    殊不知这二人才最要离去。

    宝玉心中无限伤感的时候,

    父亲贾政派人来叫他,

    说是有题目在等待宝玉,

    并要求他与环、兰二人再赋诗一首。

    林四娘的故曲,

    就由贾政口里头,

    向宝玉和众清客讲出,

    这一段描述,

    十分详细,

    应有尽有,

    没有遗漏。

    故事还未开局,

    先对林四娘做了评语:

    “是千古佳谈,

    ‘隽逸风流,

    忠义感慨’,

    八字皆具。”

    接着贾政开始讲述,

    林四娘的生平故曲:

    当日有一位恒(衡)王镇守青州,

    他喜女色且好武,

    选了许多美女,

    每天学习功伐之事,

    其中有个姓林行四的美女,

    姿色既冠,

    且更精武术,

    人们都以“林四娘”称呼。

    恒王感到很得意,

    便提拔林四娘为娘子军头头,

    封为“姽婳将军”荣誉。

    听到这里,

    众人纷纷评论语:

    “竟以‘姽婳’下加‘将军’二字称呼,

    反更觉妩媚风流”,

    但这还不足为奇趣。

    贾政继续讲述:

    谁知第二年度,

    黄巾、赤眉横行华夏疆土,

    恒王觉得都是些乌合之流,

    十分轻视敌手,

    没想到对手战斗力强悍,

    恒王在战斗里头,

    被贼寇杀害死去。

    就在群龙无首,

    准备开城投降的时候,

    林四娘勇敢站出,

    她听说恒王被杀死去,

    感于恒王对自己的恩情,

    于是聚集起手下娘子军伍,

    连夜出城直奔敌营里头,

    打了个贼军措手不及,

    然而毕竟寡不敌众,

    林四娘全军没覆。

    这林四娘确实是个奇女,

    人美武功高,

    而且知恩图报,

    更可贵之处,

    她临危不惧,

    欲回狂澜于既倾覆,

    而且统帅能力极强,

    作为姽婳将军,

    她能汇集众人物,

    舍生取义,

    奋勇杀敌酋。

    一段可羡可奇的故事之后,

    众人都觉得这是个妙题目,

    应该悼念一番才是,

    说完以后,

    便各以《姽婳词》为题作挽词诗句。

    贾政深知贾宝玉,

    兴趣不在科举仕途,

    不如贾环和贾兰这两人物。

    但在诗词文章上却颇有灵性之处,

    贾宝玉的诗词文章风格,

    选题用词从不呆板,

    既天马行空也不太拘泥格律。

    仿佛“强词夺理、侃侃而谈”的胡言乱语,

    往往写出不凡的诗句。

    对贾家来语,

    出现“房谋杜断”的治世能臣人物,

    固然好,

    却难到极度。

    但若是有子孙人物,

    能像李白杜甫名垂千古,

    谁不羡慕?

    贾环、贾兰,

    一个十五岁数,

    一个十三岁数。

    当日大观园结诗社,

    众人也多是这个岁数。

    所以,

    最近凡有机会,

    贾政总带着他们叔侄三人物,

    互相切磋交流。

    (三)

    “姽婳将军林四娘,

    玉为肌骨铁为肠。

    捐躯自报恒王后,

    此日青州土亦香!”

    这是贾兰做的诗句。

    “红粉不知愁,

    将军意未休。

    掩啼离绣幕,

    抱恨出青州。

    自谓酬王德,

    讵能复寇仇?

    谁题忠义墓,

    千古独风流!”

    这是贾环作的诗句。

    “恒王好武兼好色,

    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

    列阵挽戈为自得。

    眼前不见尘沙起,

    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

    霜矛雪剑娇难举。

    丁香结子芙蓉绦,

    不系明珠系宝刀;

    战罢夜阑心力怯,

    脂痕粉渍污鲛绡。

    明年流寇走山东,

    强吞虎豹势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灭,

    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头麦,

    日照旌旗虎帐空。

    青山寂寂水澌澌,

    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

    月冷黄沙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

    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

    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数谁行?

    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

    艳李秾桃临战场。

    绣鞍有泪春愁重,

    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自难先预定,

    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

    柳折花残实可伤;

    魂依城郭家乡近,

    马践胭脂骨髓香。

    星驰时报入京师,

    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恨失守,

    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

    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叹息,

    歌成余意尚傍徨!”

    这是贾宝玉作的诗句。

    (四)

    这里进行阐述。

    恒王好武兼好色,

    遂教美女习骑射。

    青州的恒王酷爱武艺军事,

    喜好女色,

    府邸美女,

    多到极度。

    恒王好武,

    便将众姬妾人物,

    组建成一支女儿军伍,

    平时便在府里头,

    训练众女儿骑射武术。

    其首突出恒王勇武,

    为后文反转伏笔之处。

    秾歌艳舞不成欢,

    列阵挽戈为自得。

    恒王对歌舞表演不感兴趣,

    只爱看她们练习军阵骑射之举,

    并为建立红粉军伍,

    而自鸣得意不休。

    这就显出,

    女儿队伍里的脂粉气流。

    眼前不见尘沙起,

    将军俏影红灯里。

    女儿们演练时候,

    不见沙场上的肃穆,

    倩影随着珠光摇曳,

    别有一番景物。

    贾宝玉这里头,

    “不见尘沙起,

    倩影红灯里”,

    用得颇为精妙,

    让众人大为赞誉。

    叱咤时闻口舌香,

    霜矛雪剑娇难举。

    军训的口号里头,

    带有女儿芬芳,

    勉强挥舞着刀枪剑戟等兵物。

    女儿本难胜任,

    为后文杀入敌营的果敢垫铺。

    丁香结子芙蓉绦,

    不系明珠系宝刀;

    腰间的芙蓉绦上头,

    不用珍珠装饰,

    却配挂宝刀彰显英武。

    战罢夜阑心力怯,

    脂痕粉渍污鲛绡。

    女儿们训练到深夜时候,

    累得香汗混着脂粉,

    浸湿了锦衣华服。

    贾宝玉,

    颇有吐槽恒王“暴殄天物”,

    不知怜香惜玉的意寓。

    明年流寇走山东,

    强吞虎豹势如蜂。

    第二年度,

    恒王属地突然爆发叛乱战斗,

    蜂蛹而起的“起义军”,

    摧城拔寨,

    无人可阻。

    到了恒王一展勇武的时候。

    王率天兵思剿灭,

    一战再战不成功。

    恒王便率领军队前去剿匪,

    没想到连遭败局。

    恒王纸上谈兵,

    前面已经埋下伏笔,

    正经是“银样镴枪头”。

    腥风吹折陇头麦,

    日照旌旗虎帐空。

    血战之下,

    全军灭覆。

    恒王像那田垄上折断的麦子,

    被“贼人”斩首。

    连乌合之流,

    都抵挡不住,

    越发显得恒王无能之举。

    青山寂寂水澌澌,

    正是恒王战死时。

    青州山河仍在,

    恒王却战死亡故。

    留下属地军民,

    群龙无首,

    面对蝗虫一般的起义军伍。

    雨淋白骨血染草,

    月冷黄沙鬼守尸。

    还有那些战死的忠义之人物,

    英魂徘徊在尸体旁处。

    纷纷将士只保身,

    青州眼见皆灰尘。

    剩下的将士贪生怕死,

    纷纷选择明哲保身,

    不敢战斗。

    眼看着青州,

    就要投降给贼人,

    落入敌手。

    世态炎凉,

    不外如此处。

    不期忠义明闺阁,

    愤起恒王得意人。

    危急关头,

    真正的忠义出现在闺阁里头。

    恒王宠爱的姬妾人物,

    挺身而出。

    男儿不如妇女,

    更讽刺到极度。

    恒王得意数谁行?

    姽婳将军林四娘。

    恒王最得意的姬妾人物,

    就是女儿军的头目,

    姽婳将军林四娘,

    这位奇女。

    林四娘正式出场,

    号令秦姬驱赵女,

    艳李秾桃临战域。

    林四娘号令众女,

    是否愿意随她一处,

    奔赴战场为恒王报仇,

    得到全体响应与欢呼。

    恒王无能,

    却是女儿之知己人物。

    绣鞍有泪春愁重,

    铁甲无声夜气凉。

    马鞍浸染着美女,

    对恒王的悲痛之泪,

    夜色里头,

    越发显得铁甲冰凉刺骨。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胜负自难先预定,

    誓盟生死报前王。

    此去有死无生,

    女儿们誓言豪语,

    用生命,

    报答恒王的知遇。

    谁说只有男儿有忠义之举!

    贼势猖獗不可敌,

    柳折花残实可伤。

    叛军强盛到离谱,

    岂是几个女子匹敌,

    注定战死在敌营里头。

    慷慨赴死,

    是为大义之举!

    魂依城郭家乡近,

    马践胭脂骨髓香。

    她们都是青州的女儿,

    死后遗躯,

    被马蹄践踏侮辱。

    突出无人援救的悲壮之举。

    战争的残酷,

    根本没有怜香惜玉。

    星驰时报入京师,

    谁家儿女不伤悲!

    军情很快报告给皇帝,

    谁家死了“儿女”能不悲哭。

    切肤之痛,

    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

    才能感同身受。

    突出皇帝的“危机”感触。

    天子惊慌恨失守,

    此时文武皆垂首。

    皇帝对青州失守,

    威胁朝纲很恼怒,

    询问缘由,

    满朝文武,

    却都垂首不敢答复。

    也无人挺身而出。

    何事文武立朝纲,

    不及闺中林四娘?

    文武百官怯战斗,

    不敢为朝廷分忧,

    不如闺阁弱女子林四娘的壮举。

    我为四娘长叹息,

    歌成余意尚傍徨!

    贾宝玉为林四娘的亡故,

    感觉不值得,

    写完后,

    尚且胸中块垒难吐。

    (五)

    整首《姽婳词》一气呵成,

    透着贾宝玉胸中积蓄的一股怨气流。

    毫无疑问,

    贾宝玉,

    是将晴雯这丫头,

    化身到了林四娘身上头。

    他自比无用“恒王”人物,

    连累女儿惨死亡故。

    平时他夸夸其谈何其得意,

    如今拖累女儿死去,

    百无一用是书生人物。

    贾宝玉,

    更是更改了《姽婳词》的结局。

    原本结局,

    是青州失守的消息传来后,

    皇帝就派兵镇压喽。

    贾宝玉,

    只写文武百官无能,

    不敢挺身而出,

    不如林四娘忠义之举。

    是对王夫人独断专权之下,

    无人能挺身而出的控诉。

    晴雯因贾宝玉而死去,

    也是被所有人“践踏”的结局。

    晴雯也好,

    林四娘也罢,

    最终都影射了林黛玉。

    王夫人撵走晴雯的真正缘由,

    就是不容林黛玉。

    从林黛玉作《桃花行》开局,

    她的离去,

    已经定注。

    乍看之下,

    林四娘与整部《红楼梦》书,

    似乎毫不相关,

    作者为什么在强行插入,

    这个故曲?

    故事中提到的恒王府,

    其实就是青州衡王府。

    明末清初的青州,

    是抗清义士云集的方域,

    而衡王府,

    是燕京陷落后,

    北方抗清义士最后的根据区域。

    书中把攻打衡王府的人物,

    称为“黄巾、赤眉”——

    对于抗清义士来语,

    进攻者被定义为反贼流寇,

    这无疑是隐笔一处。

    最可悲的是,

    他们打算拥立的衡王,

    竟然投降清军队伍,

    之后没两年,

    就被顺治皇帝杀害死去。

    再看贾政等人物,

    在讲述林四娘的故事时候,

    大谈特谈四娘为主报仇,

    战死沙场的传奇事由,

    并以此为题作赋,

    却是纸上谈兵终究。

    如果此时再有黄巾、赤眉攻入,

    却未必敢像林四娘样模,

    上阵杀敌,

    为国捐躯,

    他们像极了那些贪生怕死的投降派人物。

    曹雪芹通过这个故曲,

    对林四娘表达了发自内心的佩服,

    同时也对贾政等人表达了鄙夷的意图。

    只可惜林四娘出场太晚,

    曹公作80回《红楼梦》,

    林四娘在第78回才现出,

    曹公在明清两者之间的立场态度,

    才初现端倪,

    就永远结束。

    后人也只能通过曹公,

    对林四娘护主卫国的赞誉,

    略加揣摩曹公的意图。

    (六)

    在《聊斋》里头,

    相较于《红楼梦》中的巾帼豪杰人物,

    《聊斋志异》的林四娘,

    更像是一个惹人怜爱的美女。

    故事同样发生在青州,

    男主夜里独坐,

    有陌生女子前入,

    其貌艳绝到极度,

    身着宫廷装束,

    她笑着对男主语:

    “大半夜的一个人独坐,

    寂寞不?”

    男主大惊,

    忙问何人物。

    女子答复:

    “我是你邻居”。

    男主心中怀疑她是女鬼,

    但架不住,

    女鬼美貌不可方物,

    心里喜欢到极度,

    于是牵过她坐在身边处,

    一起谈论风雅之事务。

    男主开心地拥抱她,

    女子也没有抗拒。

    女子自称林四娘,

    每个夜晚都来与男主相聚,

    两人除了情趣之举,

    就是谈论诗词歌赋,

    棋琴画书,

    但美中不足之处,

    女子每次弹唱的歌曲,

    都是凄凉哀怨的亡国之音,

    让人抑郁。

    后来林四娘被陈家人发现,

    家人害怕男主被女鬼迷惑住,

    劝他不要再和林四娘交流。

    这时她才对男主,

    说出自己的来历之处:

    “妾衡府宫人也。

    遭难而死,

    十七年度。”

    男主详细地追问了林四娘,

    往日衡王府中的故曲。

    究竟说了些什么,

    书中未予表述,

    只知道林四娘,

    每次都说得津津动听,

    说到伤心之处,

    还会泣哭。

    男主和林四娘,

    在一起居住了3年度,

    一天突然告别,

    原来,

    她每夜都会念《准提》、《金刚》等经咒,

    为自己忏悔超度,

    终于感动了阎王这鬼头头,

    让她投胎转世到王家里去。

    离别的时候,

    林四娘作诗一首,

    留给男主作纪念物,

    便掩袖而去。

    (七)

    表面上瞅,

    这是一个普通的,

    女鬼倒贴的文著,

    也许是蒲松龄借林四娘的所作所为,

    表达对自由恋爱的渴求。

    这也是整部《聊斋志异》书,

    400余篇故事里头,

    最常见的主题,

    但如果细细推敲,

    则会发现其里头,

    隐晦提到了王朝更替之故曲。

    比如林四娘出身的衡王府,

    是抗清义士的聚集地区。

    林四娘的故事,

    也是讲她与贼兵战斗的传奇故曲。

    而林四娘每次说起往事,

    都会哽咽凄哭。

    行间字里头,

    虽然并未明面上涉及社会时事,

    也并未表达出,

    对明朝的怀念情绪,

    但从书中林四娘的作为,

    结合林四娘的传奇故曲,

    似乎能够看到那个特定时候,

    蒲松龄等人深埋心里头,

    悠悠故国之思绪。

    林四娘其人物,

    是否真实存在,

    她的传说为何会众说不休。

    清末文学家俞樾,

    在《俞楼杂篡》中是这样记录:

    “林四娘事,

    此亦实有其人……

    是林四娘事甚奇……

    或传闻异辞乎”。

    确实有林四娘这个人物,

    只是她的经历,

    太过传奇之举,

    人们口口传谕,

    越传越奇趣。

    小说家最爱这类传说,

    便各自根据自己听过的版本,

    加以演义描述,

    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故曲。

    林四娘的故曲,

    集中爆发在明末清初,

    王朝交替的时候,

    是否真有隐喻,

    后人只能猜测踹度。

    但这些故事,

    确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之处。

    也许真如前文所述,

    人们创造出林四娘的传奇故曲,

    是为了用一个反差强烈的巾帼英雄形象,

    反讽贾政那一类,

    只知纸上谈兵的位高人物,

    从而表达内心的某种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