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九零之农家小子翻身记 » 第五十二章 石头村的神曲

第五十二章 石头村的神曲

    “这盖大棚得花不老少钱吧?”

    姜还是老的辣,一个“钱”字正戳中王泉的痛处。

    王泉真想大声高唱一曲,“西湖的水,我的泪……”

    但是,吸取上次的教训,一首“亲爱的小妹妹”,他把自己从学校唱回了家。

    这次,他只能是压制住心中的冲动,含泪点头,“嗯,这得花老鼻子钱了。”

    “三婶子,要不您借我点。”

    “放心,我这大棚种菜肯定赔不了,到时我一准多还你。”

    “还有呀……”

    王泉滔滔不绝,还想再说。

    抬眼再看慢悠悠的三婶子,此时比兔子跑的还快,一溜烟就没了影。

    剩下的台词也说不下去了,王泉把目光又落回剩余众人的身上。

    众人激灵灵打个冷战,四大名嘴这就全军覆没了?

    王泉微笑开口,“叔叔婶婶,大哥大嫂,小朋友们,要不你们考虑考虑入股大棚种菜的事,到年底分红我保准……”

    不待他把话说完,众人已然一哄而散。

    “别走呀,你们再考虑考虑!”

    王泉越是喊别走,这帮人走得越快。

    “那啥,你们先考虑着,晚上我去家里,找你们细谈啊!”

    王泉这一嗓子喊完,抬眼望去他家菜园子周围再也见不到半个人影。

    隐隐约约有话语传来,“今晚上早吃饭,早点关门放狗!”

    王泉摇头苦笑,感叹一声,“想做点事真难,我说话咋就没人信呢?”

    他一弯腰推起小车,就准备走。

    忽然,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大哥哥,大哥哥,给!”

    从篱笆栅栏的缝隙处伸过一只小手来。

    王泉走到近前,蹲下身来,一看,正是邻居老米家的三丫头,小米粒。

    小丫头精灵古怪,比男孩还淘气,她小拳头展开,里面赫然是一枚一分钱的硬币。

    王泉愣了一下,“这是给我的?”

    “嗯嗯”小米粒频频点头,小鸡啄米一般。

    “为啥?”王泉又问。

    “我想变多点,过年买糖吃。”

    小米粒歪着头,一脸认真的模样。

    王泉笑了,此时,再看小丫头,立时好看多了。

    小黑脸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就连衣服上刮出来的破洞,都是那么的有个性,潇洒不凡。

    “行,算你有眼光。”

    “这钱我收下了,算你入股,过年分钱给你买糖吃!”

    王泉从小米粒手中接过石头村村民第一笔入股钱。

    小丫头开心地笑了,但是她伸过来的手,却是没有收回去。

    王泉微微一愣,“你这是还不放心?”

    小米粒摇了摇头,说:“拉钩吧!”

    “行!”王泉又一次笑了。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盖个章!”

    确认过眼神,大哥哥不是骗人的。

    小丫头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一对羊角辫都竖了起来。

    王泉心中一动,忽然问道:“你确信我能挣钱?”

    小米粒点头,眼中闪着光。

    “为啥啊?”王泉又问。

    “嗯……”小米粒想了半天,又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道。

    王泉正准备放弃之时,小丫头又忽然抬头,嘟囔道:“反正我去二丫、宝柱、彬彬、牛牛家玩的时候,你都在那里说……”

    王泉眼前骤然一亮,“洗脑这难道就是洗脑?”

    又想起,上辈子听了千百遍,一听就想吐,却又偏偏忘不掉。

    那些旋律千篇一律,简单重复的广告轰炸。

    王泉豁然开朗,好像找到了一条宣传大棚种菜的路。

    “等等我”

    王泉嘱咐了一句,又回身跑进了屋。

    不一会的功夫,抓了一把大白兔奶糖出来。

    小米粒眼中立时亮起了一道光。

    从下午开始,石头村的孩子圈里,忽然流传起一首童谣。

    说是一首,其实翻来覆去,也只有一句话。

    “要发家呀要发家,冬天种菜能发家。”

    节奏简单,歌词好记,无限循环。

    最开始,只是在五六岁的小孩间流传。

    后来,七八岁的也跟着唱。

    然后是十来岁的。

    到了最后,就连刚穿上开裆裤的,甚至是没穿开裆裤的也会了。

    这首神曲,从横空出世,到风靡石头村孩子圈,只用了两天不到的时间。

    于是,从这一天开始,无论你走到哪里。

    不管是歪脖大柳树下,还是清水河畔小桥旁,甚至是坐在自家炕头上,都能听见这首神曲。

    只要有孩子的地方,就有这个魔性声音的存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不知不觉间,有些大人感觉好玩,也会在心里哼唱两句。

    那些不唱的,耳朵也都被磨出了茧子。

    实在听烦了的,也会对自家孩子骂上两句,“别唱了,吵死了。”

    然后,消停个把小时,这个声音就会再次在自家屋里响起。

    与这个神曲一起悄然出现的新风尚,就是孩子们都喜欢去村头小树林玩。

    无论大的,小的,都是开开心心的来,心满意足的去。

    擦擦嘴巴,吧嗒吧嗒滋味,心里就一个字,“甜”。

    小米粒俨然成了这里的孩子王。

    脏兮兮的小黑手一指,群孩臣服。

    “牛牛,你今天唱的遍数不够,只给你半块。”

    “还有你,二丫,你今天唱的声音不够洪亮,也只有半块。”

    “嗯,宝柱你今天表现不错,专往人多的地方去,奖励你一块。”

    有人高兴,有人失望,但是无一人敢出声抗议。

    一个个都伸着小手,伸长脖子,等着小米粒发糖。

    小米粒握着糖不着急分,又是强调,

    “对了,糖不可以带走,只能在这吃。”

    “吃完了,糖纸也得留下。”

    “还有呀,这是……”

    几个小孩忍不住了,齐声道:“这是秘密,放心吧,咱都拉过钩了,谁说谁是小狗!”

    小米粒笑了,几个小孩也笑了。

    王泉却是哭了,“耳朵,耳朵,英子你轻一点。”

    “我耳朵快被你拧掉了!”

    “哼。”王英气鼓鼓地说道:“不轻就不轻,谁让你偷我的糖?”

    “不是偷,我只是临时借一下。”王泉辩解。

    “骗人,你没和我说,你就是偷!”

    面对王英正气凛然的指责,王泉红了老脸,只能强词夺理道:“你学过那篇课文吗?读书人的事不能叫偷,那叫借,那叫书非借而不可读也。”

    “读书人尚且如此,咱自家人更是如此。”

    “拿你几块糖,怎么能叫偷呢?那只是忘了告诉你。”

    被王泉一顿绕,妹妹有点晕,但是随即说道:“那叫几块吗?那半袋子糖都没了。”

    然后,眼珠一转,把小手一伸,“好吧,你说是借,那你就还吧?”

    “咱妈说过,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说完这话,妹妹骄傲地看向老妈。

    老妈点了点头,把目光落在王泉身上。

    “引经据典,不如老妈名言。”

    “还是妹妹棋高一着,她这是拉老妈给她做主呀!”

    “可是,大白兔都给了小米粒,投资儿歌事业了,自己拿啥还呀!”

    王泉面皮抽动了一下,挤出一个灿烂的笑容,道:“英子,老妹,哥先欠着,过两天还你!”

    “哼。”王英气哼哼地转头,“看你是我哥的份上,先信你这一回。”

    王泉心中一松,又是笑道:“英子,哥和你再商量个事呗!”

    “啥事?”王英问道。

    “那啥,你剩下那半袋糖也借我呗!”

    厚脸皮无底限,王泉把它发挥到了极致。

    “没门!”王英撒腿就往间隔出来的自己的屋里跑。

    “英子别跑呀,咱商量商量呗,借一块,还两块,不白借,给你利息……”

    王泉这话没说完,老妈那面已然骂道:“小兔崽子,就知道欺负你妹妹!”

    “有这功夫,咱再算算账,看看还差多少钱。”

    “好,妈,我再给你算一遍。”

    王泉盘腿上炕,拿起炕桌上的纸和笔,又算起账来。

    根据菜园子的面积,初步规划,大棚纵向跨度60米,横向跨度8米,棚高3米,占地七分二,钢架红砖结构温室大棚。

    墙体加厚,增加保温层,涂吸光材料,大棚内部下挖四十五公分全部换新土。

    内置采暖设施,预留通风换气和通烟通道。

    自动灌溉和温控系统,暂时技术不成熟,只能是人工调节。

    在目前技术和资金条件下,结合北方现状,王泉只能是从比较原始的大棚设计着手。

    这时候,红砖价格大约是五分钱一块。

    水泥二百三左右一顿,用牛皮纸袋包装的那种。

    沙子是五块钱一车。

    人工费,壮工大约是五块钱一天,技工大约是七块钱一天。

    钢筋大约是三千左右一吨,再加上薄膜,龙骨,支架和一些杂七杂八的物件。

    这样的一个大棚建设下来,费用大约在五千五左右。

    除了建大棚,另一个花钱的大头就是种子。

    这东西目前都是国外进口的,一斤种子堪比一斤黄金。

    按七分二的大棚估算,单纯种子的价格就在八百左右。

    最后,再算上冬季的大棚取暖费,也得二三百。

    这样的话,总投资费用在六千六上下。

    而目前的资金状况是,自家的二千,二姨答应的一千五,从老舅家拿来的二百五,还有王泉老爸七拼八凑的八百块,一共是四千三百五。

    这钱还差两千零五十。

    这个数往本子上一写,老妈眼睛瞪大了,“这还差两千多块呢?”

    老爸抽口烟,道:“现在这钱啊,真是毛。”

    “这两天换了换土,拉了几车砖,五百多块钱就进去了。”

    老妈也是跟着叹道:“谁说不是呢,这要是在八零年那会,都能起一座砖瓦房了。”

    “不行,晚上我再去村里借借。”老爸掐灭了烟。

    “我也去他老舅家一趟,和秀梅说说,看看还能给出个不。”老妈也是说道。

    说着话,两人就要分头行动。

    王泉连忙道:“爸、妈,你两忙活一天了,累得够呛,歇一会吧!”

    “这事也不用太着急,我有办法。”

    老妈皱眉道:“小兔崽子,你现在又不急了。”

    “这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事都开了头,不急行吗?”

    老爸也是摇头叹气,“现在这世道,人人把钱都看的重,想借点钱,太难了。”

    “你有办法,你又能有啥办法呀?”

    王泉轻轻一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山人自有妙计。”

    听王泉这么一说,老爸笑了,“大儿子,你这学不上,本事倒是见长了。”

    “这小词拽的,一套一套的,有那么点意思。”

    火急火燎的老妈也是往炕上一坐,“行,我和你爸就听听,你能整出个啥妙计来?”“不过,咱丑话说在前头,你要是说不出来个子午卯酉来,你的屁股可就不妙了!”

    说着话,老妈四处寻摸扫炕笤帚。

    “妈,我是你亲生的不?”

    王泉一脸委屈,偷偷地把笤帚往炕琴柜底下掖了掖。

    老爸哈哈笑了,老妈也是莞尔。

    在这欢笑声中,王泉把自己的想法讲了一遍。

    老爸和老妈都是惊讶地张大了嘴,“这行吗?”

    “放心吧,没问题。”

    王泉拍着胸脯下保证,然后微微一笑,趁着夜色走到了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