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九十章 汉宫中乐极生悲 报恩寺祸及顽童

第一百九十章 汉宫中乐极生悲 报恩寺祸及顽童

    年末一切平静,岭南刘氏一族被诛杀,南越国历代君王陵墓被平,没有引起岭南各州的强烈反应。岭南汉国本就是个不大的国家,一下子搞了六十个州出来,可见历代岭南汉国帝王也是胡搞成性了。刘承讯责成吏部、户部和监察院派人到岭南整顿州县,尊重历史沿革,征求地方意见,逐步恢复到唐末时期的大州制,将人口少、城小的小州全部改回县。

    忙于岭南事务的同时,枢密院由王守成主持、张浦监管,制定了完整而又详细的对江南作战计划,只等皇帝一声令下就对江南开战。岁末年终,刘承讯还是想再稳一稳,先把岭南稳定好,再对江南宣战。另外,是不是还得找个比较好一点的开战借口,总之要师出有名吗!

    公元964年,天统二年,现在天下就此一个年号了,天下一统。皇帝大宴群臣;本来应该由皇后大宴夫人们,小事大度的萧淑沂还是让皇贵妃李沁安排,以皇太后名义宴请夫人们,主场放在慈宁宫。去年,太后与皇帝怄气,跑晋阳去了;今年太后回来了,皇后和皇贵妃商量,大宴还是放回母后这里,让喜欢热闹、喜欢招架各路夫人们的太后异常高兴。

    男人们摆宴喝酒、歌舞助兴,不知道谁私下说起来,听说江南国主李煜老婆的琵琶可是一绝。禁军都指挥使张远征竟说,“那我年后就带兵去金陵把他老婆抓过来,让她为陛下献舞。”

    这句话本来也没什么露骨的,董羽赶快揪张远征的耳朵,怕他继续往下扯淡。两人相视一笑,心知肚明,这话要是让皇后听到了,小心讨打。说笑归说笑,文臣武将们都看得很明白,大汉攻灭江南只是时间问题,是速战速决还是持久战,皇帝怕是早已有了策略。

    当然,大将们还是猜测,应该先调兵到荆襄,然后翻越荆襄与江南的界山,先取江南国的西部江州和洪城等地,不断压缩江南国;到时再命令吴越出兵,江北之军寻机渡江,即可三面合围江南国。

    在宴会上,刘承讯隆重的向大家介绍新任水师都指挥使林仁姝。自凤仪皇后之后,大汉还是第一次有女将站在大殿之上。皇帝请林仁姝就坐。难得有个女性,不久,张远征等几个职务相当的武将,有事没事就往林仁姝身边凑。林仁姝倒也豪爽,来者不拒、该喝就喝。刘承讯一见这种情况,怕林仁姝招架不住,悄声对侍卫长丁忠汉说了几句,一会儿,在外担任侍卫的曹延红也来了。

    大汉宫殿内这下一下子有了两名女将。皇帝让曹延红和林仁姝坐在一张桌案。曹延红能喝酒的名声早已经传遍了禁军,她往林仁姝身边一坐,连张远征都望而却步了。本想借敬酒来和林仁姝搭讪的武将们纷纷偃旗息鼓,生怕曹延红递来一坛酒,来个咱们“感情深、一口闷”,完事了?再来一坛……

    太后的慈宁宫一切照旧,快速吃完,然后是大家各忙各的。不知道是谁,弄来了两副金叶子格。金叶子格是唐代叶子格的改良版,有六十四张牌,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四种花色,其实这就是马吊牌以及麻将的前身。

    大家研究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玩,不想慧妃钟芳芳竟然会玩。钟芳芳怎么会玩金叶子格呢?因为金叶子格就是周娥皇在当陈王妃的时候制作和编制规则的,一经发明就曾流行于金陵唐宫。

    钟芳芳教会众夫人们后,王章夫人、王波夫人还有范质夫人陪着太后打牌,又有四个人在另一边凑了一桌打。太后觉得很有意思就是规则有点记不住,让钟芳芳在身边帮她长眼看着。萧淑沂看了一会儿觉得实在没什么意思,就起身去皇帝那边了。其实,不仅是和夫人们在一起皇后觉得没什么意思,还有就是萧淑沂知道今天宫殿之上有女将,她得去皇帝身边盯着点…李沁则忙着张罗大小事情。

    大殿上,有了曹延红同桌,林仁姝向皇帝报以感激的一笑,刘承讯也笑了笑。过了一会儿,萧淑沂来了,就轮到皇后没事就打量林仁姝,搞得林仁姝都不敢往皇帝这边看,只好与曹延红谈笑风生。当然,萧淑沂的目的就是如此。陪着皇帝,震慑她认为存在的可能竞争对手。董羽看向张远征,仿佛在说,你看吧,皇后说来就来了,张远征向董羽拱拱手。就这么热热闹闹的过了个大新年。

    年后,刘承讯非常关注岭南的情况,准备大举发兵攻打江南。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皇太后的寿辰。元宵都是晚上热闹,热闹过后皇太后意犹未尽,拉着宫女们陪她打金叶子格,而且越打越上瘾。年纪大了,又几乎熬了个通宵,打着打着,一副好牌一听,激动的太后突然一下就倒下了。

    宫女们慌了,赶忙将太后抱到塌上,一边请太医,一边赶紧跑去告知皇帝皇后。一会儿工夫,刘承讯、萧淑沂、李沁和钟芳芳都急急忙忙来了。太医和钟芳芳轮流给太后把脉,都得出结论,老年人通宵玩牌不注意休息,导致突发中风。

    慧妃钟芳芳双膝跪地,向皇帝认罪,都是她的错。刘承讯扶起她,安慰道,“芳芳莫慌,你何罪之有?总不至于给人包子吃,吃包子的噎着了,还要怪送包子的人吧!朕也不怪弄来金叶子格的人。”但是,因此一事,刘承讯非常坚定地下旨,大汉天下禁止玩金叶子格。如有将此物传出者、或者再玩此物者,初犯杖责二十,再犯追加至五十、一百。

    岭南倒是安静,太后却一病不起。十二日后,太后拉着慧妃的手,断断续续的想说什么。慧妃猜测了半天,终于搞懂太后的意思是要见皇帝。正在朝堂之上的刘承讯顾不得颜面,从龙椅起身,撒腿就往慈宁宫跑。

    到了慈宁宫,刘承讯握着太后的手,心知母后身体不妙,泪盈于眶。太后也紧紧勾着刘承讯的手指,想说话又说不出来。见母后执著的望向自己,啊啊有声,刘承讯向母亲许诺,一定培养好继榶,照顾好李氏子孙,照顾好齐王世子。太后脸上露出了微笑,闭目沉沉睡去。

    刘承讯为了母亲沉珂不起,数日提不起精神,只是处理一些日常的国事,没有再提攻灭江南的事情。李沁更是悲伤外露,她与太后有十几年的近似母女般的情谊。萧淑沂为了令二人散心,常拉着李沁一起陪着皇帝看望太后。钟芳芳则非常自责,没事就哭,说都是自己的错。萧淑沂和李沁又安慰和开导她,世事难料,哪有那么多的因果关系呢?直到阳春三月,太后身体略有好转,但神志有时清醒有时迷糊,说话则有时能说几个连贯字、有时则语焉不详含糊不清,衣食不能自理。当大家都习惯了躺在床上被人照顾的太后时,这件事在大汉皇宫的影响才慢慢平复。

    江南金陵皇宫内,李煜经不住周明佳的哭哭啼啼,直白的告诉周娥皇,要封周明佳为妃。没想到的是,周娥皇在这方面比钟太后更加执拗,就是不同意。一时之间李煜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思来想去,他觉得对不住爱人,把此事告诉了周明佳。周明佳一面悲伤,一面心内痛恨姐姐。

    一份来自中原汴京的诏书,让李煜更加心烦意乱。诏书很简单,皇帝请他去京城聊一聊。李煜当然明白,这是皇帝在下最后通牒,要么纳地归顺,如若不然战争迫在眉睫。李煜一改往日的谦恭,给皇帝写了一封很硬气的回信,表示自己非常敬畏皇帝,但是也想守住祖、父基业,不想做个不肖子孙。一如既往的,李煜再次写信给吴越国的钱俶,希望两国化干戈为玉帛,共御强汉。钱俶还是看都不看信的内容,直接将此信转到汴京,交给大汉皇帝。

    唯一让李煜欣慰的就是他和周娥皇的二子李仲宣,今年四岁,活泼可爱,博闻强识,从小就展现出不俗的天赋。三岁时,李仲宣背诵《孝经》就能做到不遗一字,从背书水平上来看,比刘承讯的儿子刘继榶强很多。满周岁,李煜就封他为宣城公。(因为已经自称国主了,所以封王得由大汉皇帝来封。而想请封就得纳贡…)

    近日来,钟太后心绪不佳,总是梦见女儿李芳仪,还梦到女儿大呼救命。太后心神不宁,决定去大报恩寺烧香还愿。难得能出皇宫,李仲寓、李仲宣都吵着要求祖母带他俩去。李仲寓已经七岁了,正式入学了,因此皇太后带着李仲宣去报恩寺烧香。

    礼佛后,太后要给女儿求签问前程。身边的宫人劝太后,求过一次就别求了,求多了可能会不灵不说,还会得罪神明。太后坚持要求,宫人也不敢阻拦。待抽出一签,签文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僧人大赞,此签出自太后之手,那富贵不可限量啊!假如一个平民替儿女抽中此签,只能说将来儿女命比父母好。现在太后帮公主抽中了此签,公主将来的命运肯定比太后还好。

    钟芳芳的上一签,由于与刘承讯水中结缘,“心随刘”已成事实;现在被封慧妃,论地位与钟太后已经是旗鼓相当。连钟云娘都感觉自己是大汉的国公夫人,比江南国太后硬气。因此,此签怎么看,都比上一签“随波流淌忘父母”要好上一百倍,太后大喜。

    太后正高兴着呢,宫人冲进来跪地向太后禀告,宣城公被吓着了。太后心想小孩子被吓到了,安抚一下不就行了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太后心知一时半会儿宫女也不会说实话,立即起身前去查看。

    宫人把太后领到侧面的地藏王殿,太后才惊觉宣城公李仲宣昏厥于此。太后立即一面命人传太医,一面反手就怒扇了宫女一耳光,质问情况。

    宫女趴在地上连连磕头,禀告说,“宣城公本在外面玩,玩着玩着突然往地藏王殿跑。奴婢只好也跟着跑进来。宣城公在侧殿中看着菩萨神像,不知何故,哈哈大笑,还说,’是这个老头……’奴婢听宣城公语有不敬,连忙向菩萨磕头,请菩萨恕罪。此时,宣城公还在一旁说,’你真是个傻瓜,那就是一个石像!’就在此时,只听轰的一声,地藏王菩萨前的一座巨大琉璃灯倒了下来,不偏不倚就倒在宣城公面前。宣城公被吓的先是哇哇大哭,然后连哭都不哭了,就像失了魂一样,然后就昏厥了。”

    太后也是敬佛之人,一听此话,连忙带着众人向地藏王菩萨磕头谢罪,乞求管理阴间的地藏王菩萨别和小孩子计较。

    实际上呢,就是一只猫在追老鼠的时候,把琉璃灯弄倒了,可恰好倒在李仲宣面前,把他吓了一跳。而信佛的太后和宫女都理解为,李仲宣对菩萨不敬,菩萨发怒了。地藏王是管理阴间的,小孩敢对菩萨不敬,菩萨决定把他带走…

    一行人也不等太医了,慌慌张张就往皇宫去。早上还活泼可爱的儿子出去玩一趟竟然昏迷不醒的回来了,李煜慌忙请来御医诊治,周娥皇更是伤心欲绝,数次吐血。本来给女儿抽了个好签的太后也郁郁寡欢。孙子是她带出来的,竟然出了这么大的变故,忧郁的回到寝宫。

    数日之后,李仲宣竟然不治身亡,金陵皇宫笼罩在一片哀思之中。周娥皇更是数次痛哭至昏厥。此时的李煜也没了立周明佳为妃的心思,朝夕相伴于周娥皇的床前,衣不解带,有药必亲尝,然后亲自喂。周后虽病,但精神尚可,她对李煜说:“贱妾有幸嫁入宫门,至今已有十多年了,女子之荣,莫过于此。唯一的不足是幼子早夭,而我也即将远去,恐怕无法再报答陛下的恩情。”

    从固执的周娥皇变成了温柔脆弱的周娥皇,李煜想到了原配夫人的各种好处,暂时把周明佳给淡忘了。

    李煜很会玩文字游戏,在江南以齐王为最大,齐王封给了皇叔李景达,对于自己和国后都甚爱的儿子,李煜希望追封李仲宣为岐王,两个字同音。四月中旬,请求追封的国书到了汴京。原本刘承讯想先后下三封诏书,让李煜到汴京来;李煜若是不来,大汉皇帝三请而不至,国殇满百日之后,顺势讨伐江南。如此一来,刘承讯尴尬了,人家儿子夭折,你叫人家来汴京聊聊,实在是说不过去啊!仗暂时不打,可是部队的优化调配,刘承讯从来没停止过。

    再怎么也不能难为一个死去的孩子,刘承讯批准了李煜的追封。江南的贡品进库房,照样由皇贵妃和慧妃核验。钟芳芳问及来处,太监回话,听说是江南国主李煜的次子,年仅四岁就夭折了,来请封岐王。钟芳芳顺带问,寿比天齐的“齐”?太监回话,好像是山支岐,钟芳芳点点头。

    现在钟芳芳关心江南国的事情,李沁都习以为常了;也知道她帮助讯哥伪造书信,诛杀了江南对大汉最有威胁的大将。既然是一条心,何必多问呢?对于从未谋面的侄子死了,甚至不知道这个侄儿是哪个女人生的,钟芳芳心中肯定没有哀伤,唯一想的就是,哼哼,李从嘉你谋害大哥,来报应了吧,善恶到头终有报!

    很快,皇帝批准追封的国书到了金陵,李煜安葬了次子李仲宣。儿子入土为安,准封岐王,周娥皇的心情稍事缓和,病情又慢慢平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