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训练黄巾开始 » 第二十四章 诈取皮匠

第二十四章 诈取皮匠

    此时的许昌只是一个大县,还不是后来的京城许都。

    城门守卫看着这群杀气腾腾的兵,一时有些错愕。

    城门领:“不知贵部是何人所属,来此何干。”

    郑东满脸肃然说道:“我是左中郎将手下行军司马,奉命找县令征集工匠。”

    城门领:“可有凭证。”

    郑东递出从皇甫嵩签押处里找来的司马凭证,“前方战事正急,你可看清楚了,不要耽误了大人的正事。”

    城门领仔细看了看凭证,说道:“中郎将早有谕令,‘严防蛾贼偷城’。贵部虽有官凭,却无临时征人文书,我不能放你们进城。”

    郑东攻战长社,一心想到是怎么对付皇甫嵩回援,时间很紧,加之他也不懂当时军方与地方是怎么交接的,文书什么的也就没有留意。城门领要看文书,他哪里有。

    他假装大怒说道:“你有几个脑袋,敢质疑中郎将的口谕,军情急如火,耽误了大人的事,你负得起责。”

    见到郑东大怒,城门领反倒放心下来,来人不会是偷城的部队,那官腔说的一个溜。黄巾就算要假扮官军,也没有这么齐整统一的着装。就是官军,不是将军亲辖,也没有如此装备。

    于是说道:“那就委屈上差,我们只能放三个人进城。”

    郑东原本就不打算偷城,就算烧了许昌,也于事无补,反倒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郑东的官凭可是真真的,他回头对刘强说道:“刘曲长(官军的编制,一曲有五百人),你带人在城外等候,我完事既回。”

    城门领见郑东办事爽利,刘强又带着人离开了城门,更加放下心来,亲自领着郑东去找县丞。

    过了城门领这一关,县丞倒也没有详细盘查,就凭郑东镇定自如的做派,他也不疑有诈,征集工匠是军中很平常的事。

    县丞略带讨好的口气问道:“不知上差要征集什么工匠,我们是大县,各种工匠齐全。”

    郑东笑了笑说道:“战事激烈,铠甲破损太多,要找粘合皮革的匠人,手艺一定得好。”

    县丞有些疑惑,平常处理战损的铠甲,都是用细钉补救,征的是处理这类事物的裁缝,这次倒是稀奇了。又没见到文书,为免误事,他倒是负责任的说道:”是不是贵使记错了,修补铠甲,一般用的是裁缝。”

    郑东没想到,细节处理得还是不好,只得强词强词夺理地说道:“这是军事秘密,将军口谕,谁敢多问。”

    县丞这下起了疑心,脸上变得犹疑不定。外界传闻,皇甫中郎将勤勉廉洁,处事谨慎,怎么会派一个马虎潦草的人来。仔细看着来人,又不像是要偷城之人。

    郑东一见要坏菜,将县丞叫到僻静之处,递过一个半两的金锭,说道:“这是中郎将私人有急用,劳烦县丞,一定要最好的五个工匠。”

    一牵涉高官家事,什么都变得神秘起来,人们就不能正常考虑问题。

    县丞心里思忖,这就对得上了。一般征集工匠,起码都是几十个人。果然天下乌鸦一般黑,传闻是做不得数的。他一幅我懂了的口气说道:“请贵使放心,敝县一定将它办得妥妥贴贴。”

    倒也不是那点子钱起了什么作用,搭上中郎将私事,若做好了,好处还能少得了。

    他是办老了事的,就只五个皮匠,还不是热门的木匠和铁匠,随便往哪个征人事项中一插,也出不了什么意外。

    郑东见事情到这步才办得下来,心下感悟,原来这龌蹉调调,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人性何时有过更改。

    现在,就是提再多的要求,县丞也会同意。郑东不想节外生枝,军中带的干粮,估摸着省着用,也能支撑到广宗。

    出得城来,见刘强带着几个人,焦急的在城门口转着圈,郑东心里倒是热乎乎的。

    他淡淡地对刘强说道:“刘哥,你这么做可是沉不住气的表现,平添他们的怀疑。真的识破了机关,你们能攻得下城来救我?”

    刘强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千户长,叫我刘强吧,可不敢当你这样称呼。“

    ”我是心急了点,我们这个千人队,不能少了你的指挥,以后这样冒险的事,还是让我去办理的好。”

    郑东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这几个工匠可是宝贝,你留意一下,一定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刘强一挺胸,“放心吧,千户长,除非我死了。”

    郑东回头说道:“集合队伍,向尉氏县进发。”

    一路倒也无事,皇甫嵩的部队追击波才,都去了阳翟。郑东他们大摇大摆走在官道上,没人怀疑有什么问题。

    只有工匠们心里在嘀咕,说是皇甫嵩府里私人有事,到了尉氏县,队伍仍然一路向北,应该向左才对,将军府可在长社呀。

    看着郑东深沉的脸面,他们也不敢问,谁叫他们只是工匠呢。听说还牵涉军中机密,就更不敢多想了。

    一路上,想起自己游说波才时的心急,诈取工匠的漏洞百出,波才的事且不去说,若不是碰上了贪大求多的县丞,非翻船不可。刘强他们又这么不成熟,还眼巴巴的看着自己为他们领路,郑东深感人才匮乏。

    颍川自古多人才,汉末尤其灿烂。随便挑选几个,司马徽、钟繇、徐庶、戏志才、郭嘉、荀氏叔侄荀彧和荀攸,都能吊打北魏、西蜀和东吴。

    这些人中,司马徽是真隐士,钟繇在洛阳京城,荀氏忠于汉室,郭嘉与戏志才还小,都不必考虑。有机会,徐庶倒可以试试,真能说得动他,这样的大才,也免了他一辈子坐冷板凳。

    只是到哪里才可找到他呢?

    徐庶是长社人,据历史记载,他中平六年(189年)才杀人外逃。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因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兵起,徐庶为了避乱,与同郡石韬南下至荆州居住。

    到了荆州之后,徐庶才结识了诸葛亮与刘备。

    尉氏县与长社相邻,长社、尉氏这几个月罹难战火,黄巾虽然大开杀戒,他是肯定没死的。不然,就没有后来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那么,老套路了,这几个月,他躲到哪里去了。

    过了尉氏县城,郑东一边赶路,一边思索。

    徐庶是媲美诸葛大神的人物,这么大的战事,就在他老家发生,事关他和他老母的安危和将来,他能不打探。

    以徐庶的精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要打探战事,绝不会去尚未平静的长社,只会围着长社四周打主意。

    想到了这节,看着尚还安静的县城,只是顺路,又不绕道,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郑东止住脚步,叫来刘强说道:“你带着队伍慢慢前进,在中牟县官道离城的第一个长亭(离城十里)处留下记号,√表示平安,×便是出事了,每隔一个时辰,必得有人在那里等我的消息。“

    ”我到尉氏去办点事,你不要问,也不用担心,我最快一天就能赶上你们。路上如果有人查问你们,就说是骑都尉曹操的人马,其他的都以军事机密为由推脱。”

    刘强的归顺,李什长的离开,老百人队如铁板一块,新千人队又出自郑东之手,这是支完全可以放心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