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奖励在三百年后 » 第三十章外放

第三十章外放

    府外热闹的声音隐隐传了进来,今日便是放榜日,敲锣打鼓的报子将众学子金榜题名的消息传递给他们。

    “看来宋兄得不到状元了。”

    听着敲锣打鼓的声音越来越远,王栗墘不由调侃到。

    “某只要是榜眼也是超过王兄的。”

    王栗墘今日在府中大宴宾客,为的就是庆贺宋时言金榜题名,来的客人大多都是望京赶考的学子,开始时众人还有些拘谨,毕竟王栗墘怎么说也是天下闻名的大宗师,皇帝唯一的老师官职虽不高但也让人不敢放肆。

    见此情形王栗墘只能先开口打破僵局,于是便有了如今的打赌,赌宋时言的名次能否超过王栗墘。在他提议后,现场的气氛倒是活跃了些众人纷纷开始了自己的猜测。王栗墘让王桐将众人的猜测结果都记录下来。

    榜眼报子的队伍倒是比状元队伍更近了些,只可惜一个转身声音也越来越远。

    唉。

    有些许叹气声音传来,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王栗墘会赢但也有一些觉得宋时言也有可能名列三甲。

    “诸君莫急,时言兄若是探花也算他胜。”

    只可惜等了半晌也没听见报子前来的声响,还是王桐前来报告。探花郎住的地方离王府太远并没有经过这里。

    “愿赌服输,愿赌服输。今日输了的人全部自罚三杯,至于时言兄不仅要饮酒,还要作诗一首。不过本次科举真是卧虎藏龙,连时言兄都不能名列三甲若是有机会我倒要看看前三甲的文章。”

    王栗墘起身道,宋时言不会因为没进三甲而失落这他是能肯定的。

    在众人自罚三杯后,宴席的氛围愈发融洽。

    也就在此时报喜的人也终于来了。

    “恭贺宋时言老爷,二甲传胪。”

    门房拿出备好的银钱塞给了报子,一颠手中的银子心中一喜,这重量少有啊。

    王栗墘特意交代过若有报子上门打赏绝不可少。

    “二甲传胪,恭贺宋兄。”

    如依惯例二甲第一也可进入翰林院,对于宋时言王栗墘是发自内心的欣赏。

    一场宴席到了快宵禁时才散开,虽然如今的宵禁有些松弛但被抓住也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此次宴席除了宋时言这个二甲传胪还多了三名新晋进士。

    第二天宋时言从宫中一出来就到处再找王栗墘。

    “王桐,你家少爷呢。”

    看着脸色明显有些不对的宋时言,王桐想了想自家少爷的吩咐回道。

    “宋少爷我家少爷今天一大早就出城了,估计最近两天都回不来,你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

    宋时言一向是温文尔雅,王桐自认识他以来从未见过他生过气,更别说是对自己少爷了。

    “师之过师之过。”

    宋时言连说两句,就有些无可奈何了,他也猜得到王栗墘是故意躲着自己,他知道自己今天进了宫一定会知道事情的真相,也会找他要一个解释。

    宋时言进宫看见小皇帝,终于想到自己究竟为何觉得这张面容有些熟悉了。

    再联想到王栗墘那日的反应宋时言得出结论,堂堂一国之君私自出宫,这哪里是不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这是不把天下放在心中。他要出了事,谁去继位。本就脆弱的朝堂必将再次掀起风波,掌权的要维持现状,位低的想做从龙之臣。更别说,那几位有资格的谁愿意退一步,甚至天下顷刻间四分五裂也不是不可能。

    或许李盛这两天也想明白了,以至于在他问政时别人都是高谈阔论针砭时局,宋时言却说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一军之帅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些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时,他还站起身道。

    “宋卿之意,朕已知晓。”

    此话一出更让众人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

    虽然还有些不满但宋时言也未再说些什么。

    两天后的清晨王栗墘终究还是回来了,第一时间宋时言就找了过来。

    “王兄终于舍得回来了。”

    此时的宋时言俨然已经恢复正常了,没有了前几日的恼怒。王栗墘也放心了下来,,虽说宋时言平日也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但对于自己宋时言也不会玩心计深沉那一套,看他如今这样,显然是已经想明白了。

    “我视宋兄如手足,在自己家中莫非还要我作陪不成。”

    王栗墘有些无赖的说道。

    “唉,王兄知我说的不是此事。”

    “虽是少年心性,却也是我未曾交好。”

    王栗墘也知好友的担心,也对他做出了保证,这次是自己没有教好,绝对不会再有下次了。

    “此事非是易事,王兄大才不能施展国之损失。”

    宋时言一直觉得,王栗墘去教导小皇帝绝对是大材小用了,浪费了他的才华。

    即使小皇帝再出色,难道还能强于他不成。

    没等王栗墘回话,他又继续说道。

    “王兄,我已申请外放去任地方官。”

    听到他的话王栗墘有些诧异,地方官想回京绝对是千难万难,多少人削尖了脑袋想留在京城,他却要去地方。

    不过王栗墘对于他的想法也有些猜测。

    见王栗墘没有劝自己,宋时言反而露出了笑容,想到李盛和张太后力劝自己留在京城甚至让他自己选择想去哪里,他更觉得王栗墘不愧是自己的知己。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今太祖虽废宰相,但首辅不可尽出翰林。”

    “王兄之言总是令人震耳发溃。”

    王栗墘摇了摇头。

    “我不过是言语而已,宋兄是抛弃京师繁华舒适不可相提并论,不知所去何地。”

    “岭西道沅江府任通判。”

    通判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之责位于知府、同知之下。

    甚至知府要想下达文书激发将兵钱粮都必须通判的印章才可以起效,尽管通判的官阶比知府要低,但他的权力却不比知府少。

    纵观炎朝二百余年还从未有过新科进士授正六品,成为一府之地的三把手,只能说张太后母子对宋时言绝对是给予厚望。

    不过岭西道地处边陲,沅江府更是偏僻,下辖也只有五个县人口稀少不尊王化,民众时有反叛动辄入山大军也无可奈何。

    这也是他能成为通判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兄选了一条最难的路。”

    宋时言只要在沅江府做不出政绩就绝无升迁的可能,然而这又何其之难至少二百多年来没人做到过。

    为炎朝的臣自当为国分忧,宋时言做的是炎朝的官不是代李家牧天下的官,这一点王栗墘很清楚,正因为清楚他才佩服这个拜托时代束缚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