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姜齐往事 » 第三章 圣人适周

第三章 圣人适周

    西伯昌差点像他的父亲那样死在殷都。

    劫后余生的他回到了周国,仍心有余悸。

    为了杜绝纣王再次无缘无故地把他抓起来,办法只有一个,继续壮大自己,大到他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大到纣王无法随意摆布他的命运,甚至大到他可以掌握纣王的命运。

    他当然不会再乖乖等待下一次的噩运了。

    完成这个相当有难度的目标,当然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西伯昌开始积极招揽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身边已经是人才济济,比如有了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楚国君主鬻熊)、辛甲等。

    另外他的儿子姬发、姬旦也逐渐能独挡一面。

    但这些人,在西伯昌看来,都不是他可以商量共谋大事的战略型人才。他希望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有人能帮他一锤子定音,他希望有人能像黑暗中的火把一样,指引他前进的方向。

    他所期待的人才仍然没有到来。正当他苦苦寻找之际,

    一次狩猎让西伯昌梦想成真。

    那天狩猎之前,一位名叫编的太史官为他举行了占卜,看看这次打猎有什么收获。卦像出来了,太史编说:“您这次去渭水北岸打猎,将有很大的收获。所获非龙非彨(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他是天降给您的老师,他将辅助您成就大业,使国家昌盛,并会惠及后三代君王。”

    西伯昌问道:“真有如此好的事吗?”

    此时的西伯昌还将信将疑,殊不知,周国的命运齿轮已经开始转动。

    编答道:“我的太祖畴曾为大禹占卜,结果显示他会得到贤臣辅佐,后来果然得到了皋陶,当时的卜兆和今天的是一样的。”

    编所说的皋陶,给了西伯昌最直观的参照。皋陶是“上古四圣”之一。如果能得到这个段位人才,真是不虚此行。

    带着这份神圣的期望,西伯昌生怕由于自己的不小心导致错失这个人才,于是他斋戒了三天,才乘田车,驾田马,去到渭河北岸一带。

    西伯昌有一搭无一搭的打猎,兜兜转转,他看到了一位老人在渭水河边钓鱼。看到有人马过来,那老人仍然镇定自若地在那钓鱼,仿佛整个世界就他一人一杆在渭水之畔。

    在渭水河边钓鱼的人有很多,通过老人的身影,西伯昌隐隐约约感觉这不是一个普通人。莫非他就是太史所说的“霸王之辅”,于是,西伯昌,便凑上前去搭话。

    “您喜欢钓鱼吗?”

    西伯昌的问题真是为了搭话而搭话,如果那人说“不喜欢,但不钓鱼就没得鱼吃”,这话可能就聊死了。

    但那人却说:“我听说,君子的乐趣是实现抱负,小人的乐趣只在某一件事,我钓鱼和君子是一个道理,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并不是为了得到几条鱼而钓鱼。”

    此人从侧面回答了自己为什么钓鱼。直接勾起了西伯昌继续听下去的兴致。

    西伯昌问:“钓鱼和实现抱负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那人回答:“第一,钓鱼需要用饵,也就是说要先付出,先给别人好处,就像要给人发俸禄一样;第二,钓鱼掌握生死大权,用兵打仗也是同样的道理;其三,是进行管理,钓鱼需要管理,一个国家更是需要统治。因此,钓鱼虽小却能够以小见大。”

    西伯昌希望更加深入的听听其中的道理,那人回答说:水源深,水流不息,鱼儿才能在水中生存。树木的根扎得深,才能长得茂盛,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是自然之理。君子情投意合,亲密合作,就能干成一番大事业,这也是自然之理。我们用言语对话表达出来,只是泛泛之谈,会掩盖真正的道理;要讲出真正的道理来,那就需要无所忌讳的肺腑之言,

    我要是讲出来,您不会见怪吧?”

    西伯昌知道他的意思,他在试探自己有没有诚意,真心想听。西伯昌当然有诚意。

    西伯昌说:“有仁德的人能够接受严厉的劝告,不会因为话不好听就不听,您为什么会有顾虑?”

    太公答:“小的鱼钩,加上一点点饵,就会钓到小鱼,

    中等的鱼钩,加上有香味的饵料,就会钓到大一点的鱼,再大一些鱼钩很大,加上丰盛的饵料丰盛,就会钓到更大的鱼。鱼来吃饵,就会被鱼钩挂住;人得到了俸禄,才会听从君王驱使。所以用饵来钓鱼,鱼会被控制;用俸禄来招揽人才,人才尽为其用;以家为基础夺取一国,一国可夺取;以一国为基础夺取天下,就能天下一统。唉!丰茂漫长,看上去聚集反而意味着衰败分裂;深藏不露,反而能长远。很微妙啊!圣人的德行,在于感化人心啊。微妙啊!圣人要考虑的,不过是让事物各归其位,人尽其才,而树敛焉。”

    西伯昌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

    那人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和天下的人共享天下的利益,才能得天下,想独霸天下的人,最终会失去天下。天有四季,地有万物,能与别人共享,这就是仁。有仁爱的地方,就是天下归附的地方。免除人们的死亡,解除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患难,救济人们的于危急,这就是有德。有德爱的地方,也是天下归附的地方。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为讲究道义,讲究道义,天下就会归顺。普通人都是厌恶死亡喜欢生存,喜好恩德追求利益,谁能给他们带来利益,那对他们来说就是讲王道。能对民众施以王道,那么天下之人就会归附他。”

    话说到这里,已经说完了。

    作为超一流政治家的西伯昌又岂能听不出其中的道理,眼前的这个人暗示他的上司商王越来越膨胀,极度自负、自大、自傲,俾睨天下,独霸天下,敲骨吸髓,又置天下人于死亡的恐惧之中,早晚会失去天下。

    这个人在指出商王问题的同时,也在引领自己在“仁、德、道”等方面下功夫,就会得到天下人的归附,这个人如果不是太史编所说的“霸王之辅”,那还会是谁呢?

    西伯昌认识到,眼前的这个钓鱼的老头确实有见识,这个人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战略型人才。

    他非常欣喜,想到开国先君太王曾有言“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

    西伯昌对老者说:“该不会,您就是这一位圣人吧!太王期盼您很久了啊!”太公欣然答应。于是两人乘车而归,尊太公为“太公望”(我太公的期望)。

    由此,西伯昌拜为老者太师。

    这位老者不是别人,就是《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妇孺皆知。

    很显然,姜子牙是后世的一种称呼,当时的人称呼男子是称氏不称姓的。姜子牙是吕氏,名字是尚,所以正确的称呼是吕尚。至于周文王,正确的称呼是周昌,因为他是姬姓周氏。同理,周武王姬发正确的称呼是周发。人们称呼他们为姬昌、姬发都是习惯性的称呼,不是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正确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