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白衣 » 第五十四章 泄私愤李屹赎幼薇

第五十四章 泄私愤李屹赎幼薇

    “哼哼,你倒是真敢张口,别以为少爷什么都不懂,在长安城里顶天的花魁赎身银子也不过五百两,你这张口就敢要两千?也罢,谁让少爷喜欢鱼幼薇呢,两千就两千,你以为侍郎府差这三两个吗。”说着一努嘴,身后的两个豪奴立刻出去从马车上搬过来一个大箱子,放到地上,李屹道:“这是两千银子,你当面点清,现在把鱼幼薇叫出来,人我领走。”

    见李屹价都没还就扔出两千两银子,云娘有点晕,难道钱要少了?不过话已出口也无法收回,毕竟这也是天价了,欢颜道:“还是李公子豪爽,不过呢今天来不及了,后天抬人走行不?”

    李屹怒道:“我钱都给了,人不让走,这是为何?”

    云娘看似又要滴下泪来,抽泣道:“我这虽不真的跟聘闺女一样三媒六证的,可毕竟幼薇跟了我这些年,我好歹也得给她收拾一番,置办点嫁妆什么,也好风风光光地跟少爷走,您说是不是。”这云娘心里主要是没底,不知道这丫头心里怎么想的,万一今天说起赎身之事犯了脾气,惹到李屹,这到手的两千银子不飞了吗。有两天时间,云娘自信能说服鱼幼薇,高高兴兴跟李屹走。

    李屹略一思忖,倒也是这么回事,也不怕这丫头跑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于是道:“也罢,后天这个时候我带轿子来抬人,到时候再有花活,少爷一把火烧了你这叠翠楼。”又冷笑道:“既是今天人带不走,就只能先给你一千两银子了,后天一手交人,一手再付清剩余一千两。”

    不待云娘答话,李屹起身边走,对带来的豪奴说道:“你两个守在门口,小心人看好了。”

    *********************

    凌綯在马上正神游天外,忽觉肩膀被人拍了一下,他吓了一跳,回头看时,却是郭仲文。郭仲文笑道:“贤弟,你想什么呢,我喊了你两遍,你都不吱声。”

    “我,我没想什么......”凌綯怕被人看破行藏,支吾道:“我正寻思着给饭店里增加两道新菜呢,却没听见兄长唤我,兄长这是从哪里来?”

    郭仲文一指背后道:“我刚从宫里出来,给姑母请安去了。”凌綯这才注意到自己已经到了朱雀大街上了。郭仲文又道:“前几天说得那个事情有眉目了。”

    凌綯神情一振,急问道:“如何?”

    “我跟姑母说我有个好兄弟如今开了个酒楼,里面尽是些新鲜饭菜,不如让他进宫给姑母做几道饭菜,让姑母也开开胃口。姑母不愿拂了我一片心意,便同意了。让我们明早一道进宫,给姑母做饭。”郭仲文兴奋道,“这次可是个机会,不过说话还是要讲究些,姑母说过她不喜欢别人在她面前谈论政事。”

    “你放心好了,我自有分寸。”凌綯笃定道。

    *******************

    刚过卯时,凌綯就带着两个伙计来到了兴庆宫的西门,却发现郭仲文和郭芙蓉早已经到了。

    那兴庆宫在原来的兴庆坊,原来是李隆基的旧宅,李隆基称帝后,便将兴庆宫大兴修建,扩大规模,之后更是占了整坊之地,他与杨玉环在此居住,终玄宗一朝,这里是长安城的政治中心。“安史之乱”后,历代帝王多移居大明宫生活,兴庆宫也渐成了太后等后宫的居所。汾阳王府位于永兴坊中,离此很近,因此郭仲文便比凌綯早些到来。

    见郭仲文正在等自己,凌綯忙上前打招呼,又冲郭芙蓉笑道:“亏你也能起这么早,不多睡一会儿。”

    郭芙蓉笑道:“我倒要看看你要给姑母做什么好吃的,我也要尝尝。”

    正说话间,宫门打开,里面走出一个宦官,上前给郭仲文见了个礼道:“奉太皇太后命,传郭仲文一行人进宫。”那郭仲文也抱拳笑道:“有劳马公公久候了。”

    几人随马公公走进宫门,守卫将郭仲文两人放进去,却对凌綯三人全身仔细搜查,连带两个伙计挑的四个箩筐的一应物事翻检一遍,见无违禁之物,方才放几人进去。

    郭仲文对凌綯笑道:“这宫里就是规矩大,贤弟以后多来几次就习惯了。”凌綯笑笑并不答话。

    进门不多远,前面便是大同殿,郭太后便在此居住。郭仲文对马公公道:“我带凌綯兄弟先去给太后请安,劳烦公公带把他们把这一应东西挑到偏殿。”马公公点头应是。

    来到大殿门口,郭芙蓉不等宫女通报,径直推门进去,郭仲文和凌綯跟着走了进去。那宫女识得他们,也不阻拦。

    凌綯进入殿中,抬头看见正中端坐一老妇人,约有六十岁年纪,身穿五彩宫服,头戴凤冠,端得是仪态万方,雍容华贵。凌綯不由心中暗叹,这便是后世有名的大唐懿安皇后,郭子仪之孙,升平公主之女,不愧是出自名门,做了四世皇太后的人。他之前在大慈恩寺远远看见过一次,不过可没有今天看这么清楚。

    那郭芙蓉进得殿来便一把扑进郭太后怀里,像个小女孩似得撒娇。郭太后嗔道:“都是大姑娘了,怎么还老样子,当着人,也不怕羞。”

    郭芙蓉吃吃笑道:“我才不怕呢。”指着凌綯道:“他叫桃子,最听我的话啦。”又对凌綯喊道:“桃子,快来给我姑母叩头。”

    凌綯连忙走前两步,跪拜下去道:“草民凌綯参见太皇太后。”

    郭太后却是一脸慈祥,让凌綯站起身来,道:“听文儿说起你是他的结义兄弟,还说你原来家中也是有出身的,却如何做了这个营生?”

    早知太后必有此一问,凌綯躬身答道:“回奏太后,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草民偶然间学了一点烹调之术,如若能让大唐百姓都享享口福的话也是好的。”在封建社会,讲究的是“士农工商”,“士”排第一,“商”为末尾,一向为世人看不起;而到了后世,“士”却依然排第一,不过“商”却跃居“第二”了,而“农工”的地位似是每况愈下了。

    郭芙蓉却插话道:“桃子他不光会做菜,诗词一道也是颇为精通,今年上元节他就添了首《青玉案》,现在人人都在传唱呢。”说着便将那首《青玉案.元夕》背了出来。

    郭太后听后大感惊讶,这首词她也听宫女提起过,她本大家闺秀,自然识得诗词好坏,今天听说竟然是眼前少年所填,对凌綯的印象跟刚才却不同了。

    “年轻人以后还是要有个出身才好。”郭太后叹道,心中有些替这个年轻人惋惜。

    “多谢太后关心,草民这就去给太后准备饭食。”凌綯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于是赶紧借机出去。

    来到偏殿,见两个伙计已经案板锅灶架好,炭火也生了起来。凌綯洗净了手,从陶盆中挖出一大块面团放到案板上,那面团昨夜开始饧发,今早软硬正好合适。凌綯又将面团揉搓几下,用擀面杖擀平,再拿起刀切成几十个小条,看旁边锅中油已经冒起青烟,便将两条面拧在一起,轻轻放入油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