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 第四百二十五章欲擒故纵

第四百二十五章欲擒故纵

    李元徽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反问道:“阿耶,你不会以为河桥是我让奉节烧的吧?”

    李源仔细看着他的双眼,却什么都看出来。

    “不是你最好.那现在,你说,该如何?”

    李源实际上现在已经是不想追究谁烧的了,现在就是查也是一笔糊涂账。何况这些事也根本就不能包根问底。

    就算真是李四做的,他又能如何呢?他带来十万大军那是给外人看的,不是来对付自己儿子的。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阿耶,该说的我方才在殿上也说了,没有河桥在,只要燕军控制了几处渡口我军想要北上与其争锋是千难万难,若是赵刺史还在黎阳,以他的武勇说不定还能与刘玄机周旋,但目前河北诸军,太过分散.”

    李元徽的意见很简单就是建议退兵,战略收缩,河内不要了。

    但李元徽越这么说,李源就越是不想放弃河内这个战略要地。两人都明白,实际上这个地方,河内这边跟北燕还是能打的。不至于一战之力都没有。

    但目前唐军在洛阳有能力有资格率领军去黄河北岸跟刘玄机率领的燕军对线的,也就是李源和李元徽父子。

    此外其他人都没这个分量。

    但李元徽旗帜鲜明的要求撤兵,明显就是不想打。或者说装的不愿意打。

    李源想要打,恐怕就得自己上阵了。

    但皇帝御驾亲征,那都是有风险的。不管是军事层面的胜负,还关系到帝皇的本身的威权和影响力,所以御驾亲征这种事,从来都是应该战之必胜。

    不然你一个皇帝御驾亲征,还没打赢,这得多丢人?

    所以李源现在就面临这个问题,两难。

    他只有两个选择,是自己带兵去跟北燕打这一场,还是给李元徽开出一些条件,让他去打。

    至于跟李元徽还能开出什么条件,很明显,他不想回长安,要么让他接着留在洛阳,或者回江淮,无外乎就是这两个条件。

    “说罢,你到底如何才肯支持出兵,带兵去北岸稳住河内?”

    李源最后无奈的叹了一口气道。

    李元徽闻言,皱了下眉随后道:“阿耶这说的是什么话,我对出兵河北的看法,全都是公心啊,北岸的形势太严峻了,刘玄机麾下的北燕铁骑,那可是能跟二哥的玄甲军正面作战不落下风的.”

    李源听着这些话,怎么听都像是推诿,像是在漫天要价。

    随后一摆手,“行了,你先回吧,朕再想想.”

    李元徽躬身一揖之后,退出了大殿,走在出宫的路上,心底那根弦一点一点的松了下来。

    其实李源在宫中说的时候,他就想答应下来了。

    但他知道还没到时候。李源现在百分之百在试探他,现在答应他的东西也基本上全都不会作数。

    得稳住。他相信这个好机会,刘玄机绝对不会错过。

    如果可以拿下河内,那么北燕向南就可以直接窥视洛阳,向西还能威胁河东。而李源也绝不会愿意失去这个战略枢纽,更不想丢面子。

    所以李元徽敢笃定,接下来北燕和大唐肯定是要在河内打一仗的,并且规模程度不会太小。

    老李要么自己上,要么就得让他统率大军。再不然就得调老二或者老三过来。

    但这俩人现在都动弹不得。

    老二是太子,陇右和关中以北又刚经历过大战,关中这个时候需要安定,没他坐镇可能要出乱子。河东,刚稳下来,要是现在老三一走,也容易成新的突破口。

    所以李源也就是能在自己和老四之中选一个,自己上的弊端太大了,容易出问题。

    而老四也是最适合打这一仗的人。

    无论是从熟悉战场还是用兵风格,甚至个人威望等种种因素,都适合。

    但老四的出场费,那可是很贵的,李源现在不愿意给出李四想要的价码。

    事情也就暂时被搁置了。

    李唐的决策者们在洛阳极限拉扯,河北邺城的刘玄机在收到河桥被烧毁之后的消息却没有半点兴奋之色,反而是面色十分严肃。

    王思政和凌敬、李元忠全都做了表态,出兵。

    毕竟这个时机可是千载难逢啊,傅弘之率一千人里应外合夺取了北城,又烧断了浮桥,唐军想要修复浮桥就得先拿回北城,短时间内这个事就不用想了。

    所以现在实际上是夺取河内最好的时机。

    但只有刘玄机清楚,这定然是李元徽不想回长安坐以待毙使的手段。

    他隐约记得李元徽跟说过类似于这样一番话:你想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通常需要另一个问题的出现,或者试接就把这个问题变大

    慎重思量之后,也还是毅然决定如李四所愿出兵。

    机会太难得了。

    刘玄机集合了五万北府军精锐和两万豪强部曲,共七万人南下,直取黎阳。

    唐军方面朝歌守将徐乾德,早早的就放弃了城池,带着辎重粮草退往枋头,跟萧释之合兵一处,跟黎阳形成掎角之势。

    黎阳城的守将是左威卫将军刘元庆,反燕义军出身,后来归降李元徽,算是齐王府势力之中不小的一个山头。

    他镇守黎阳,却是来自李源的指派。

    此前冀州刺史赵翊已经在黎阳镇守好几年了,但李源顾念赵翊骁勇,且当初还是一方诸侯,投唐之后又是一直在外,所以这次直接在经过官职调整之后,让赵翊担任右骁卫大将军,并赐爵为宋国公。

    属于***厚禄养起来了。

    而他的核心部曲,则交给他的兄弟,赵炯。

    此前赵炯担任右卫中郎将、兼任中书舍人,也算是李源的近臣,清贵。

    这次则命他为镇北将军,统率他兄长留下六千精兵之中的一半,三千人驻扎在兖州,黎阳的对岸白马。

    而刘元庆则率自己本部的半数兵马,五个折冲府驻扎在黎阳,另外五个折冲府则同样留在白马。

    赵翊的老兄弟韩铎和石彦超,他们两人统辖三千精兵仍旧留在黎阳,但要受刘元庆节制。

    刘元庆在黎阳的兵力一共有八千人,面对刘玄机的来势汹汹也不敢当大意,自率三千人在城外下寨,跟城中守军相互策应。

    刘玄机赶到黎阳之后当即就亲自督阵,命诸军进攻唐军在城外的营垒。

    第一次与燕军作战的刘元庆却惊讶的发现,对方的战斗力远超他的估计。刘元庆本人虽然骁勇,但是他治军练兵的本事,在齐王府众将之中并不出挑。

    他修筑三座营垒,半日就被攻破两座,若不是城中的石彦超及时骑兵出来冲了一阵,刘元庆连撤回黎阳城内都是个疑问。

    刘元庆也是征战多年,甚至跟当年的大燕中军都交过手,也见过太子和齐王手下的精锐,此前也总是听齐王说起燕军骁勇,不可大意。

    可有些对手,只有真正交过手之后才明白对方有多强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