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媒婆胡大嘴 » 一、胡婆其人(2)

一、胡婆其人(2)

    后来,因为秀儿的娘喜欢听戏,居然跟一个豫剧戏班的戏子私奔了。这让比她小几岁的小女婿感到很没有面子。老实人气性大,听说媳妇和人私奔的消息。他一口鲜血吐了出来,就倒在地上不醒人事,没过两天就死了。只留下秀儿和老船夫这“老的老,小的小”祖孙二人相依为命。

    老船夫不得已又要自己亲自摆渡,讨生活养活秀儿,每当不知情的人问起女婿时,老人家感到是又羞又痛。

    秀儿跟着爷爷在船上风里日雨里长大,河风把她粉嫩的皮肤吹得黑黑的,瘦瘦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高高的鼻梁,红嘟嘟的小嘴,嫣然一个美人胚子。大自然既养育她且教会了她做女人的天性,秀儿从小就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同一只快乐的小鸟。家庭的变故没有对她造成伤害。她是那么乖巧,对她来说从来都没有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她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她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那样的清澈见底,天真无邪。

    随着年龄的长大,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秀儿已经出落成一个大姑娘。她乌黑的辫子,挺拔在胸前的两个奶奶,说明她具备生儿育女的条件了。

    以前,每当她在高岗处的河神庙前玩耍,看到村子的银锁和狗娃来河里逮鱼时,她总是喜欢从高岗上走下来和银锁的妹妹扣儿一起跟在后面看他们逮鱼。

    突然有一天,她看到光着膀子的银锁,他那被河风吹的黑油油的皮肤,那健壮如公牛身躯,心头一震,红着脸不敢再看。她知道自己喜欢上银锁了。

    自从秀儿和银锁相恋后,秀儿就不好意思再像小时候那样跟在屁股后面转。只是在家里给他们准备茶水和好吃的,等他们休息的时候送去。

    爷爷看到秀儿的变化,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心里甚是欢喜。他知道他的渡船不久就后继有人了。就只等着银锁的父母让媒人来提亲了。

    胡大嘴上船时,看到秀儿姑娘现在出落的如此漂亮,不免动了心思。她想起前两天,县长的亲哥哥找她给儿子说个媳妇的事,她想把秀儿和县长的侄子撮合成一对。她感觉这正是巴结县长的好机会,如果她胡大嘴能给县长的侄子说成亲事,那一定能和县长混个脸熟。何家曾为了给县长夫人看好了不生孩子的毛病,如今都能成为县长家的座上宾,如果自己能给县长的侄子把这个姑娘弄到手,那自己以后怎么能缺猪头吃呢。

    想到这里,胡大嘴主动与老船公搭讪道:“刘老汉,您孙女多大了,有婆家没?如果没有,我给介绍一个好人家如何?”

    船公刘老汉知道胡大嘴的口碑不好,不愿意多搭理她。装作没听见,继续用力的划着船。

    虽然他不喜欢这多嘴多舌的胡大嘴,但他哪里知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最后还是没能摆脱她的纠缠。胡大嘴在心里开始计划着她的阴谋。她决定不能错过这个绝佳的机会。

    送走胡大嘴后,何郎中的老婆子有些心痛麦子,她心痛男人答应胡媒婆提出三十斗麦子的条件,这可不是小数,在这大灾之年,她们家的余粮也不多啊。她跟郎中说道:“他爹,你怎么就同意给三十斗麦子呢?这是不是给多了?”

    郎中低沉着脸说:“你女人家家懂什么!别说三十斗麦子,就是她要五十斗我也得同意,要不是趁着发洪水,咱赖货到哪里找媳妇?要是好年景,给再多的麦子,也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闺女嫁给瘸子。”他嘴上虽然这样说,其他他心里也心痛麦子,但没办法,总不能让何家在他手里绝了后。

    郎中的老婆子不再多嘴,她对自己的男人的魄力充满无限的崇拜。何家的大事情,没有她当家做主的份。

    何家的诊所病人很多,是两河口远近闻名的诊所,据说老郎中跟一个姓华的老中医学的,医术精湛,就是何郎中学到医术,没有继承职业操守,他为人有些心黑,没有半点医者仁心的德行,他总是想尽法给官爷和乡绅看病,这样能捞到更多的诊费和好处。穷苦百姓想看病,那就要先付钱,没钱想看病根本不可能。所以,何家这些年敛财不少,在附近村里也是个大户人家。常言道:为富不仁,何家富裕后,一家人就变得更加尖酸刻薄。这三十斗麦子对何家确实不会伤大元气,只是心痛麦子而已。

    就在老郎中夫妻二人为了没出五十斗麦子庆幸的时候,胡大嘴心里却另有盘算。她看上的不仅仅是猪头。这场洪灾,她们胡洼村受灾最为严重,她家的粮缸快要见底了。她要从这桩亲事中找补回来。有本事的媒人捞好处的办法和机会是很多的。她开始打何家彩礼的主意。

    胡大嘴性格除了能说会道外,做事也比较条理分明。她总能在结为亲家的事情上,获得最大的好处。“成不成,酒三瓶”。媒人这个职业是一个从来不会亏本的生意。不管能否促成亲事,主家都会表示感谢的。胡大嘴除谢礼外,她虚报彩礼的价钱,至少又从中多赚了五个银圆,可见媒人这个职业,收入也是相当高的。俗话说:“说好一门亲,好穿一身新装”,也反映了媒人的报酬。依媒人行里的话说“指东说西、瞒天欺地、损阴害德的事情,给我们个金山也是橄不得的。碧霞天君是我们的心神,观音菩萨是我们的供神,送子娘娘是我们的护神。这些神灵都在看着我们,如有一丝欺心之处,都会记在账上,我们一辈子也是还不清的。”当然,日子久了,也有穿帮的时候,胡大嘴为了曾经多收了几块银圆,至今她路过小王庄的时候,人家还会放出狗来撵她。那是几年前事,小王子的二青头,他们家是两河口有名的难缠户,在村里经常欺负左邻,打骂右舍,闹的四临不和。致使儿子没能找到媳妇,于是求到胡大嘴,终于成了家。因为二青头家急于求成,胡大嘴当然不放过这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在女方的彩礼中多要了十块大洋。后来被两亲家的闲聊中给说漏了。这让二青头一家怀恨在心。所以,说媒也需要智慧,也一定要斗智斗勇。

    但是姜还是老的辣,胡大嘴没有想到老郎中的城府如此之深,如果她知道老郎中是五十斗麦子的底线,她该是如何的心情。估计这比放狗咬她都要难受。

    对胡大嘴来说,今天是个好日子,简直是双喜临门。想着何家的彩礼马上到手,又想着那县长一家人将对她感恩戴德的样子,她内心充满兴奋,酒后的疲劳也一扫而空。下船后,她一路小跑,带着风就直奔刘寨村的窝棚聚集区去了。她一边走一边想着美事,幻想着当秀儿和县长的侄子翟甘经成亲那天,她就能与县长同坐一桌用餐,那是多么光荣的事情。

    胡媒婆到了刘寨村搭避难的高岗地的时候,已经是晚半晌,日头大偏西。尽管已经入秋季节了,胡媒婆因为走的急,还是出了一身的汗。她的心里好像比何家还要重视这门亲事。

    豫东地区的婚丧嫁娶有严格的流程和规矩。这种繁琐的仪式感是为了让夫妻双方记住对人生和婚姻的珍惜和尊重,也是表示人们对生命的神圣。一般在小伙子到了该成亲的时候,其父母就开始考虑儿子的婚事了。如果他们看中了哪位姑娘,就会先想方设法让媒人帮忙搞到姑娘的生辰八字,然后请算命先生卜算与其子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相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方八字相克,则此事告吹;如果相合,说明双方可以缔结姻缘,那么小伙子的父母就请媒人前去提亲。媒人的选择也有颇多讲究,要求担任媒人的人必须由万丈夫健在、儿女成群、命相好、对女方有所了解的妇女来充当。胡大嘴对这些流程烂熟于心,所以,今天主要是来讨个准信的,还算不上正式提亲。

    古人云:“舌有三寸,妇人是之,乃会腐,肉会遗,舌不烂矣。”如果没有见过胡大嘴的,都以为古人有些夸张。但如有幸见到胡大嘴,才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确实有巧舌如簧的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最好例证。席绢的《交错时光的爱恋》里面,女主角讽刺一个媒婆兼老鸹的话。民间也有不少俗谚心讽媒人:如“媒人口.无量斗”,“十个媒人九个说”,“无说不成媒”等。但是说归说,待儿女大时,依然要请媒人上门,请她们为自己的孩子们去攀亲择例。总之,在旧时代的三百六十行中,媒人是很重要的一个行当。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原来媒妁是指地方长老,保送信实妇人,充官为籍”,媒妁的主要成分是妇女,因此媒妁又俗称媒婆,它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重要职业。所以,认为“媒妁具有居间人之性质,在买卖婚时代当即有之;殆买卖婚演变而为聘娶婚,买妻卖女之居间人亦演变而为媒妁,遂以合姓为难,赖媒往来,以传婚姻之言也矣,或即为‘使’。”《诗经》有“取妻之如何,匪媒不得”可以看出媒人早在西周时期就成为婚姻的重要条件了。从《仪礼·士婚礼》中规定的成婚程序六礼来看,从采纳、问名、纳吉、纳征到请期、婚礼,没有那个环节能离开媒人。“于是男女以行媒始知其名,无媒则亦不交;男方无媒不得妻,女方无媒老且不嫁”。《唐律疏议》中也有“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婚嫁要行媒成为婚姻的法定条件。有此看来,媒婆主要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中间人的角色,所以还是比较辛苦的,但胡大嘴对此乐此不疲。

    有“自媒之女,丑而无信”可见,成婚用媒已上升到了伦理道德的高度,用媒则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不用自为媒则违反伦理道德,是要受到轻视的。所以,尽管大家对胡大嘴不是很喜欢,娶妻嫁女的还是离不开她。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媒妁媒,谓谋合二姓;妁,谓斟酌二姓。一说男曰媒,女曰妁。《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是否能成为合格的媒婆,那就要看能说成多少门亲事。

    中国古代无媒不成婚。但因为媒婆能说会道,其话往往名不副实。所以,“媒婆”一词略带贬义。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人作为男女婚姻嫁接的桥梁,从中牵线搭桥起了重要作用。各个地方在答谢媒人方面也各有不同。月老唐人小说记载,唐代人韦固夜经宋城,遇一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检书。固问所检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又问囊中赤绳何用?答曰:以系夫妻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终不可避。传说这位老人是主管婚姻之神,故以“月老、月下老、月下老人”作为媒人的别称。“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在男女完婚后,答谢媒人,是婚俗中最后一桩不能缺少的婚俗仪礼。新娘在娘家坐花堂的晚上,新娘的父亲就要备办隆重的酒宴答谢媒人。新郎家是添丁增口,成家立业的大事,婚娶后答谢媒人的礼俗就不是那般简单了。当新郎家喝罢散堂酒,送走贵客后,就要准备谢媒人的礼品了。首要的礼品就是迎亲抬起往来于男女两家头盒上的猪头,以示婚姻大事全靠媒人牵头。这时候是胡大嘴感觉到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几杯酒水下肚,所有的辛苦都一扫而光。

    胡大嘴办起这婚姻大事,驾轻就熟,整个流程她如同木偶戏里的提线人,所有当事人都是她提线上的小人。跟着她的节奏在按部就班的走流程。这也是一个家庭的大事,从提亲,换贴,到迎娶,最后回门。都有着严格的规矩。媒人要有通晓人情世故,聪敏练达的处世能力。在这一点上,胡大嘴表现的淋漓尽致。她八面玲珑,圆滑虚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镇长是当地最大的官,他是旧朝的秀才,深受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影响,有着读书人的清高和迂腐。所以,他对媒婆这下九流的行当十分的鄙视。但唯独见到胡大嘴,甚至会主动招呼,这可能是胡大嘴帮镇长说和的二姨太有关。镇长是省城开封下派的官员,他刚到这里上任,家人没跟着过来,看镇上长孤身一人,形单影只,胡大嘴不失时机的把自己的好姐妹介绍给他,从此镇长才又过上知冷知热的日子。这让他年过半百的身体,又如同焕发青春。没多久二人还生了个儿子,老来得子的喜悦,让镇长对胡大嘴充满感激。胡大嘴有镇长的认可,见加上她做事腿脚勤快,不辞辛苦。镇上的百姓有个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事情。总是离不开胡大嘴的说和。胡大嘴凭借自己的优势,每天都有人来请她说媒,而豫东地区的其他媒人基本上没有生意。

    对媒婆这个职业有个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有信誉、口碑好。凡经其撮合的婚姻,夫妻和美,儿女盈床,家和业兴,姻亲益彰,自然会引来更多的生意。如果只为了中间得利,而花言巧语,欺编握合,必然会引起四邻非议、道路以目。这样,她的生意经也就念不下去了。尤其在中国的农村,十里多同姓,百里亦攀亲,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胡大嘴经常把如何繁衍生息,如何相夫教子,描述的如此美好。确实能打动年轻人那萌动的心思,因此忽视了其他婚配条件,等过上日子后,才发现为时已晚。镇上的乡亲们对胡大嘴是又爱又恨,他们平时不愿意和她多来往,但儿女的婚事又离不开她。

    当然,胡大嘴作为媒婆,也有她的烦恼。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由于媒人说的亲是一世人的大事,假如说成亲事以后不能幸福美满一生,给男女双方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计的,因此,做媒人也不是一件轻松活。媒人这一行业原是很受人尊敬的。因为有了像胡大嘴这样的人,才让人对媒婆有了不好的印象。在古代婚姻中,媒人收受礼金,婚礼上还要受到新婚夫妇的礼拜,这是媒婆行业的规矩。但像胡大嘴这样从中虚报礼金,满天过海的媒人太多,才使得媒人的身份让人看不起。中国古时的婚姻讲究明媒正娶,因此,若结婚不经媒人从中牵线,就会于礼不合,虽然有两情相悦的,也会假以媒人之口登门说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才会行结婚大礼。媒人会自提亲起,到订婚、促成结婚都会起着中间人的作用,在男女双方间作跑腿,联络,协调、细节调解,搞气氛,说吉祥话,祝福新人幸福美满,直至婚礼结束,媒人属于义务性质,不得请求支付报酬,各地的风俗习惯会有所不同。基于这些原因,当然,媒人也有她的人情冷暖的世故,亲事说成后,人家两亲家热热闹闹的过开日子,她作为媒婆的作用就没有了。故有“新娘进了房,媒人丢一旁”的谣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