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崛起的王国 » 第四十二章 太阳公司

第四十二章 太阳公司

    将软件项目分发给公司的众多技术员,秦政一下子就轻松很多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软件项目必须要时刻关注,随时准备相应的技术支持,免得拖长软件上市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他要着手进行操作系统设计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内核设计。

    好在如今他还有时间,毕竟微软此时连最原始的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1.0都还没发布,而且这个版本仅仅是基于Microsoft-DOS模拟环境的,苹果公司的Macintosh电脑倒是已经应用了能显示黑白色的视窗操作系统System1.0。

    不过秦政想要开发的是像Windows这样能够大规模普及,简单易用的操作系统,搞封闭可是他想要的结果,他希望的是影响面越广越好。

    以他现在掌握的超前技术,从零开发一个领先的操作系统,在技术上虽然没什么问题,但是一个操作系统最起码有成百上千万行代码,只靠他一个人敲还不得敲到猴年马月去啊。

    所以秦政仍旧决定采用开发软件的模式,自己负责设计内核和整个系统框架,将各个功能模块化后再交给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去完成,最大限度的缩短系统开发时间。

    又在诺亚科技的厂房待了一会,秦政便离开公司前往斯坦福大学了。

    公司暂时有雷蒙德管理,乔瑟夫只需要负责去找猎头公司继续给诺亚科技挖人,其它的事已经不用他操心了,于是也坐着秦政的车一起走了。

    大城市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很难吸引喜欢居住在郊区的优秀人才。

    而小城镇位置偏僻,绿化挺好,公司运营成本较低,所以IT公司创业时候,不约而同瞄准了像硅谷这样的蛮荒之地。

    久而久之,就促成了硅谷的神话。

    八十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后,美国的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失业率高达8%,全国政府和很多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甚至处于破产的边缘,美国民众的生活受到明显影响,但硅谷的行业精英们的年薪却平均能达到3万美元,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以想象的数字。

    如今的硅谷正被信息工业飓风席卷,大大小小的电脑相关企业,隔不远便能看见一家。

    但是硅谷高科技工业的发展,带来大批就业机会,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税收,造就了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文化氛围,成为许多国家羡慕和模仿对象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例如硅谷人口剧增,导致的房价也随之飙升,80代初仅值一、两万美元的房产,现在却需要三四倍以上的价格才能买到,高昂的物价,使这些小公司生存并不容易,有些只租用了一个车库,试图模仿乔布斯的“车库传奇”。

    更重要的是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硅谷环境以及水资源污染也变得糟糕起来。电子及电镀工厂排放的带有众多重金属离子的污水以前是直接导流到旧金山湾进入太平洋中去的,结果就是南湾鱼虾等海洋生物近乎绝迹、臭气扑鼻。

    最后还是加州政府以及整个硅谷工业界一起出钱出力才稍微恢复了南湾的生态环境,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到现在污水厂每年的操作运营费用都要4600万美元,这些钱都是靠向工厂和居民收费来维持的。

    不过就在南湾的水质得到改善后,新的污染又出现了,那就是地下水污染,污染源同样是各大电子工厂清洗及刻蚀零件后排放泄漏的带有有机化合物的污水。

    由此导致自来水厂的水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虽然后来也被解决了,但是附近的居民对自来水污染的恐惧仍然存在,很多人不惜购买外来的矿泉水饮用,自来水只用来清洗和浇灌庭院。

    所以每一个繁华的背后都有现实的一面,远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惬意。

    秦政透过车窗,打量这片举世瞩目之地,偶然在广告牌上发现了个陌生又熟悉的公司商标,突然记起有家牛逼闪闪的公司就是在这儿,走上它的开挂道路,甚至还一度能与微软争锋。

    这家公司的名字名叫Sun-Microsystems,太阳微电子公司,是由几个斯坦福大学毕业生于1982年创立的,最初是卖工作站、服务器的,半年就迅速实现盈利。

    四年后就在已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前达到巅峰,营业额从2.1亿美元涨到近200亿美元,成长率高达平均每年36%,能连续十五年保持这样高速度发展,只有微软、英特尔曾经做到过。

    但当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碎时,它以服务器和工作站为主的硬件业务便急转直下,找不到稳定的利润来源和新的成长点,从此太阳公司便江河日下,一下从硅谷最值钱的公司沦为人均市值最低的公司。

    几年后Sun就被甲骨文公司以74亿美元收购,2000多亿的市值烟消云散在互联网历史的潮流之中,从创业到繁荣,Sun花了近二十年,而倾覆却只用了一年时间。

    不过太阳公司最巅峰的时期里,那可是左擒微软,右踩苹果的存在。

    九十年代末,Sun的股票市值冲向巅峰,而苹果公司的股票降至冰点,Sun开始和苹果谈判,愿意以38.9亿美元总价收购苹果,可惜在会议上一位苹果的投资银行家站出来极力反对,他提出了许多苛刻条件,迫使Sun最终放弃了收购。

    除了差点收购苹果,Sun的另一个传奇之处在于与微软的操作系统大战。

    1985年,Sun成功研究出了Sparc精简指令型CPU,大幅提高了工作站的性能,再加上它基于Unix的服务器系统,保证了工作站在对DEC和HP小型机的竞争中最终胜出。

    靠着硬件优良的性能,太阳公司不仅打败了包括IBM在内的全部工作站和小型机公司,而且依靠它的Solaris操作系统和风靡世界的Java程序语言,成为在操作系统上最有可能挑战微软的公司。

    事实上,相对于windows,sun公司两三百美元的Solaris系统在技术上更胜一筹,比windows更适合企业使用。

    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硬件上,高端微机在计算速度上已经不逊色于低端工作站,但价钱便宜了很多。在软件上,微软公司推出WindowsNT后,有了企业级的网络操作系统解决方案。

    而太阳公司虽然有自己成套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但是它缺乏应用软件,要知道一种操作系统是否能推广,关键看上面有多少应用软件可用,微软WindowsNT上的应用软件比太阳Solaris多得多。

    最重要的是当时太阳公司的总裁麦克尼利在很长时间里甚至没有看出决战操作系统的重要性,而是把“思维”锁定在卖硬件上了,这样Sun公司和微软公司的竞赛还没有开始就先输了一大半了。

    这个被称为“网络狂夫”的麦克尼利曾经可是狂傲地说过,“摧毁微软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甚至还试图组织一个反微软阵线联盟,以对抗微软这股庞大的托拉斯恶势力。

    可惜,如今看来“正义”终究还是没能压倒“邪恶”,太阳公司最终也只有被收购的命了。

    秦政指着车窗外太阳公司的招牌,对乔瑟夫说道,“看到那家公司的名字没有,听说他们明年准备上市了,你看看避风港投资公司能不能掺和一脚。”

    乔瑟夫默默地在纸上记下太阳公司的名字,然后问道,“是单纯的入股投资还是以收购为目标?”

    秦政听到后无语地翻了个白眼,“它现在盈利状况估计还不错,公司这点钱可收购不起,能拿点股份就不错了。”

    “你可以借用一下KS集团的名义,承诺上市的时候可以在舆论上提供助力,而且只要股份不会干涉公司的内部管理。”

    秦政现在对太阳公司没什么想法,只是单纯的想做风险投资,然后坐等股票升值赚一笔快钱而已。

    毕竟相对于苹果公司的股票,投资像太阳公司这样还没上市的潜力股其实更有赚头。

    当然,前提是避风港投资公司能够参与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