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千古一人王阳明 » 第三十一章 弥留之际

第三十一章 弥留之际

    王阳明在征剿八寨、段藤峡的战争结束之后,他身体越来越差,嘉靖六年入两广之前,他原本已是带病之躯。进两广的时候,他当时还带了一名医师跟他一起,可是由于路途遥远,这位医师半道逃回去了。

    到了广西之后,王阳明基本是马不停蹄,立即处理了思恩、田州事务,招安了卢苏、王受。而同时当他了解到八寨、段藤峡这些地方更加严峻的地方局势之后,他又利用湖广土兵撤离广西这样的一个机会,利用这一支土兵剿平了八寨、段藤峡。

    我们上一次也简单提到,征剿八寨、段藤峡的最后之战,或许是由于饮水等方面受到污染,阳明先生的身体的疾病变得更加深重,但是他仍然在竭力做着安抚地方的工作。到了嘉靖七年的九月之后,他的身体的病况越来越糟糕,可以说是每况愈下。到了十月,王阳明从衡州坐船返回南宁,船经过乌蛮滩的时候,他登岸拜谒了伏波庙。这位伏波是谁?伏波将军是东汉时候的马援,光武帝建武十一年的时候,公元是三十五年,马援曾经担任陇西太守,先是率军破了少数民族先零羌。建武十七年的时候,被任命为伏波将军,当时交趾的首领征侧、征贰反叛。

    伏波将军率军去评定征侧、征贰之反,路过乌蛮滩的时候,曾经驻军于乌蛮滩,后人就在乌蛮滩的岸上建了伏波将军庙,以纪念马援。马援征交趾归来之后,朝廷认为有功,所以封他为新息侯。可是后来,在另外一次战争当中他病死在军兵中。马援去世之后,也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诬陷,所以光武帝刘秀剥夺了他新息侯的爵位。一直到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七十八年,又追谥为忠诚侯,恢复了爵位。

    阳明先生为什么要去拜谒伏波将军庙,原本也有一个因缘,按照史料的记载,阳明先生自己也曾说,他十五岁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梦。梦里曾经就拜谒过伏波祠,梦里做了一首诗,其中有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鬃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这是他十五岁时候做的诗。现在船经过乌蛮滩的时候,他问船工这是什么地方?船工告诉他这是乌蛮滩,岸上有伏波庙,阳明先生就下船登岸,拜谒了伏波庙。。

    他进庙一看,居然和他十五岁梦中所见之情景一般无二,所以他又做了一首诗《谒伏波庙》,其中有两句。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这些个诗句怎么解?人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从阳明先生的实际的经历来看,王阳明身后同样被造谣中伤,嘉靖皇帝同样剥夺了他的爵位。到了龙庆元年重新恢复爵位,封新建侯,这个遭遇几乎和马援如出一辙。

    阳明先生拜谒了伏波庙,提了诗之后,回到南宁。十月初十,他向朝廷做了他平生最后一次上书,这一次上书的主要内容是请求朝廷允许他回原籍养病。上书当中,他曾经提到过过去的一些情况,当年在南赣的时候,原本就患有咳嗽之疾,到两广之后,天气炎热,冒暑舆疾,就是尽管身体不好,甚至要让人用担架抬着。但是仍然是上下岩谷,出入茅苇之中,很辛苦,所以现在身体很糟糕了。他在上书当中讲明,现在我已经到了南宁,已移卧舟次,那也就是说我已经病倒了,躺到床上了。

    他当时的身份还是两广巡抚,他请求朝廷立即派人来接替他两广巡抚的这个职位。待命于韶州、南雄之间,他想我的船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朝廷所派来的官员总应该到了。他在上书当中也预料到了自己这样离开或许会遭到他人的非议,所以他当时也说了两广实际的情况,司田问题已经解决,八寨、段藤峡多年的朝廷之患也已经拔除。老百姓日常的生活秩序正在恢复,各种各样的制度正在贯彻落实,新任的各地方官员也都能够守法奉公。相比较过去,现在的两广可以说是安稳的、平安无事的,即便我因为身体疾病的缘故而离开,也没有什么忧患。他在上书当中还特别提到希望朝廷能够同情的理解他濒危垂绝不得已之至情。

    他用的词是濒危垂绝,讲的通俗一点那就是毛病已经非常深重了,快死了,已是垂死了。他想朝廷一定能够同情地理解他,并且迅速的委派新任官员前来接替他两广巡抚的这个职位。可是王阳明并不知道,他这一充满哀恳之意的书文,最后的上书竟然被朝中权贵、贵恶所扣留。既然如此,朝廷事实上是不会派人来的,因为朝廷根本不知道。

    他在南宁耽搁了一段时间之后,身体的病况越来越严重,他又想到,只有回到浙江去,回到绍兴老家去,仍然找原来给他看病的医师开方服药,或许还有点救。所以迫不得已,他不再等待朝廷的批复,他把公事托付予当时的往广西右布政使林富。于是他从南宁开始出发,顺水而东。他打算一边走,一边等待新任的两广巡抚,完成公务交接。按照他的估计,不管怎么样等他走到粤赣边界,也就是广东江西交界之处,上面提到的韶州、南雄这些地方,那么新任的巡抚官员总应该有了。

    到了广州之后,又到了增城。王阳明在这里祭拜了他的先祖,他的六世祖王刚。阳明先生的六世祖王刚,史料记载说是死于苗难,庙祀于增城。现在既然到了增城,他顺道去祭祀了自己的先祖,同时他去拜访了湛若水。甘泉先生是增城人,当他去拜访湛若水的时候,很遗憾,湛若人不在家,他的儿子在家。儿子非常客气,把王阳明当做父辈来敬重,因他父亲不在家,所以要挽留阳明先生留宿,可是王阳明没有住宿,因为他实在是病躯不遑宿。他当时的身体状况的确很糟糕了,他在墙壁上留了一首诗,然后告别了湛若水的儿子,继续下船。

    这位湛甘泉先生,我们曾经不断的提到过过去,正德元年的时候,阳明先生在北京和湛若水相遇,一见定交,共以发明圣学为己任。尽管后来事实上王阳明的学说和甘泉先生的学说相互之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王阳明一直是引甘泉先生为挚友,所以他在湛甘泉先生的这个墙壁上提诗,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他仍然引甘泉先生为人生极难遇的知音。拜访了甘泉先生,又没见到甘泉先生,他又回到了船上。

    他给黄绾,黄绾既是他的学生,后来阳明先生去世之后,阳明先生的亲生儿子实际上才三岁。黄绾出于保护之心,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王正亿,也就是阳明先生的嫡子,黄绾实际上还是王阳明的亲家,但是王阳明不知道。他当时寄书黄绾,谈到他的身体状况,他说,病躯咳患日增,平生忌畏炎暑,也就是我平生最怕炎热;今又深入炎毒之乡,嘉靖六年以来,我进入广西,那又是天气特别炎热,并且潮湿的地方,所以便身皆发肿毒,这是阳明谈到他自己身体的状况;旦夕动履且有不能,也就行动都已经不便了。他对黄绾在这个信里头说,我再等个十来天,如果巡抚官再不来的话,那我只好待罪于南赣之间。那就是实际上就已经离开广东境内,到了江西境内了。过了不多日,他又写信黄绾,在这一封信里面又谈到,巡抚官久未见推,也就是我在非常着急、焦虑的等待着新任巡抚官员,可是呢迟迟不见来。他说我,病势日深,归之不及,等不及了。信里头还提到一句,身在而后,道可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说明王阳明当时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是极其担心了,他对自己的朋友、对自己的学生写信不会有任何的客套。

    他船一直到了粤赣边界,他又给朋友寄信又谈到他的身体,他说我的这个病势日狼狈,那就是越来越糟糕,自至广城,到了广州的时候又增水泻,日夜数行不得止,现在已经两足不能坐立。把这样的一些情况总起来看,王阳明当时的身体怎么样?咳嗽,那是他的旧毛病、病,现在呢?是遍身肿毒,接着又增腹泻,日夜数行不得止。一开始他是说,行走有所不便,最后他说两足不能坐立,只能躺着,所以王阳明说我再等几天,稍微等我的身体缓和一下,同时看看这个新任的巡抚官究竟是怎么回事,来还是不来?再等几天,我就只好翻阅大庾岭而东去了。

    我们从前后这样的一些叙述可以看出来,王阳明当时的身体病况越来越重,濒危垂绝,不可服药,但是他还在等待着朝廷会派新任官员来接任他的两广巡抚。可是他不知道,他给朝廷的这最后的上书,既然被贵恶扣留了,朝廷事实上根本是不会派人来接替他的两广巡抚之职。

    他如此这般的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只不过是无端的耽搁岁月,迁延时日,一再耽误他治病的良机而已。等到病势,实在是重了,十分危急了,迫不得已了,他才决议不再拖延,于是于嘉靖起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翻过大庾岭,翻过大庾岭就是江西省的南安府的地界,他于十一月二十五日到达南安府,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大余县。四天之后,仅仅是四天之后,阳明先生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