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家父暴君李世民 » 第二十五章 百家姓

第二十五章 百家姓

    李治、李世民两人也愣了。

    杨淑妃的不可思议,明英、王相和的如同遭雷击。

    李明达、李清嘴里丝丝着倒抽凉气,此时此刻也不知道该进去还是该扭头跑。

    “滚下去。”李世民面无表情沉声道。

    “哦。”李治急忙跳下椅子,站到了对面。

    还是没有逃过被李世民踢了一脚,而后耳边传来老李的声音:“滚。”

    “是。”

    李治一手牵着一个一脸后怕的拖油瓶,快速往外走去。

    “你让父皇站着,你坐着?”走出两仪殿,李明达跳脚问道。

    李治抬头望天,心头有种逃出生天的感触。

    长吸一口气,张开双臂拥抱着头顶的蓝天白云:“是啊,我也不知道我咋想的。”

    说完后,少年老成的默默叹口气。

    接下来,在前往昭陵前,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当然,首先就是在武德殿盘个火炕,别让两个小家伙在冬天时被冻着了。

    至于科举、氏族志啥的,也不用着急,这玩意儿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

    何况,即便是实施了,谁知道会遇到门阀士族制造的什么幺蛾子跟阻力。

    而且,这件事情一定是个高危要人命的改革,所以还是留给那些大人物去头疼吧。

    自己只要能把那石灰、水泥整明白就足够了。

    拉着两个小家伙回到武德殿,胖子青雀已经走了。

    太子还很虔诚,竟然把一些事情搬到了武德殿在处置。

    何逊站在书房门口,看到李治后立刻点头哈腰,要进去通报后才能让李治进入。

    李治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你疯了啊?这是武德殿,不是你东宫。”

    推门而入,李承乾合上奏章看向闯入的李治。

    “父皇找你何事儿?”李承乾关切道。

    “还能是什么事儿,自然是如何抑制门阀士族一事儿了。”

    李治看向李承乾,本想诉苦自己被老李坑了的事情,但不知为何话到嘴边却是吞回到了肚子里。

    “《氏族志》的事情没跟父皇提吧?”李承乾希冀的问道。

    李治白了一眼势力的李承乾,像是想起了什么,走到李承乾跟前,手肘拄着桌面。

    “对了,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思路,可能对你要修撰的《氏族志》有帮助。”

    “真的吗?什么思路?”李承乾愣了下问道。

    李治沉吟了下:“知道《千字文》吗?”

    千字文,是从王羲之的书法中选取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组成,后由周兴嗣编成了如今有内容的韵文。

    相比较之前用于启蒙的《仓颉篇》、《劝学篇》等等,《千字文》显然更有可读性一些。

    尤为可贵的是,朗朗上口,很容易传播开来。

    自然而然的,李治就想到了《百家姓》,但如今还没有《百家姓》。

    毕竟,《氏族志》这个引子都不过是刚刚成书,而且李世民还不同意,还要重新修撰。

    但不过在《氏族志》之后,也就是历史上他李治当了皇帝后,还曾命人修过另外一本:《姓氏录》。

    可能便是这《氏族志》、《姓氏录》影响而开创了《百家姓》。

    三百千中千字文早已有之,百家姓李治虽然不能完全背不下来,但背上个十来句还不在话下,至于后面的,就让他们自己琢磨去呗。

    而三百千中的最后一个三字经,李治更背不下来。

    即便是他能够背下来几句,后面的让其他人来填补的话,也会很困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当然知道千字文了,怎么了?”李承乾好奇问道。

    隐约之间,他觉得李治的提议,或许跟千字文有关。

    “我给你背一段,听听我有没有好好背诵?”

    李承乾眼里,雉奴何时变的如此好学了。

    但还是笑着道:“好啊,那我就看看九弟如今是否能背诵全文。”

    “那你想多了,能背上个十来句就不错了。”李治呵呵道。

    李承乾看着赖皮似的李治,也只是无奈的摇了摇头。

    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开始,李承乾正打算闭目细听时,晋王殿下就开始磕巴了。

    鸟官人皇背完后,李治就停了下来。

    李承乾睁开眼,看着李治正想训斥时,只见李治突然面无表情。

    从赵钱孙李开始,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直到他又记不住了才停下来。

    李承乾震惊的站了起来,难以置信的看着李治:“雉奴,你……你刚才背诵的这是什么?”

    “为什么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是什么意思?”李承乾急切的问道。

    “大哥,你有没有想过,把这天下姓氏都用这样的方式写出来呢?”

    李治眨动着明亮的眼睛,继续说道:“《千字文》之所以连李明达、李清都喜欢背,除了它有些内容以外,便是它朗朗上口。如果把《氏族志》改为《百家姓》,就像我刚才胡乱念的那般,你觉得如何?”

    “雉奴,你把《氏族志》想的太简单了,《氏族志》可不止是把姓氏做简单的排名,而是要有理有据的从起源追溯……。”

    “那又如何?修撰《氏族志》难道影响你延续出一个《百家姓》吗?”

    李治认真的说道:“《氏族志》修撰好了,是要束之高阁,以备后人、弘文馆、崇文馆学士查看的,有一定的学术性。但不影响你再修一个供孩童的启蒙读物不是?”

    “你想想,哪个传播的快?你想想,《氏族志》跟《百家姓》双剑合璧后的威力得有多大?父皇为何要修撰《氏族志》?目的是什么?《百家姓》朗朗上口,口口相传之下,门阀士族是不是有一天也得习惯他们的姓氏被从前面抹去了?是不是世人也就习惯了这种说法?是不是以为前面的姓氏才是尊贵?”

    “但咱们自己不提,也不明示,就说这样编排只是效仿《千字文》,是为了押韵,不就行了吗?”

    李承乾神态凝重,紧皱眉头,在书房来回踱步思考着。

    随即指了指桌面,像是下定了决心:“好,你把你刚刚胡乱编的写下来,回去后我命人试试继续编纂。”

    “好啊,我这就写给你。”李治正想试试老李给他的砚台与毛笔。

    不过乌金砚、毛笔刚从挎包里掏出来,随着姜楠开始磨墨,李治却是没有丝毫要填笔书写的意思。

    “怎么了?”李承乾好奇问道。

    他看到了那乌金砚跟宣城紫毫,不过并不稀罕那乌金砚跟宣城紫毫,他东宫里也有不少呢。

    “就是……白写啊?”李治神态无辜。

    “白……你什么意思?”李承乾的眉头皱成了川字。

    “大哥,你猜我什么意思?”

    李承乾皱眉看着李治,沉默半天:“道歉是不可能的,往后东宫自由出入,除了太子车驾,其他马车你都可以随时使用。嗯,你还想要什么,你说吧,只要大哥有,绝不吝啬。但那匹骏马不行,你已经要了一匹,另外一匹无论如何都不能给的。”

    “给父皇上奏,换掉陵令崔英,严查。换掉醴泉县令常和,严查。最重要的,我想让谢远怀担任陵令。如何?”李治神色此刻也很认真。

    李承乾再次沉默思索。

    “你的目的是什么?”过了好一会儿,李承乾问道。

    无缘无故的换掉陵令、县令,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即便他是太子,也不能随心所欲。

    虽然说陵令、县令,如今因为山体坍塌一事儿,可能需要背负一些责任。

    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这事儿可不是李治想的那么简单。

    而且那太常寺太祝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九品官,这一下子就要提到五品,这……虽然说在大唐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也得看你的功绩啊。

    哪有随随便便,只是看人顺眼就给人家连升四五级的?

    而且若是按照如今大唐的官品,谢远怀可不止是升四五级啊。

    那其他官员怎么看?还怎么干?

    “雉奴,你跟我说实话,是不是前几日在醴泉、在昭陵,他们欺负你了?若是如此,大哥一定不会放过他们,一定要让他们……。”

    “我只是希望母后的陵寝往后永远不会被人打扰,就这么简单。至于崔英、常和,是因为他们都不配。”李治说的很认真、很深情。

    李承乾看着李治再次沉默了。

    “明日给你答复,如何?”李承乾突然抬头道:“不过你放心,这件事情大哥一定会帮你,但兹事体大,我需要想想如何对付他们才行。”

    李治叹了口气,也不知是失望还是满意。

    拿起手里的新毛笔准备填笔,但顿了下后又放到了一边。

    而后又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半天,拿出旧的毛笔拔掉笔管,开始填墨默写《百家姓》。

    从赵钱孙李起,一直写到了贾路娄危,然后交给了李承乾。

    “我就胡乱编了这些,至于到底该如何编写,自然就是大哥你的事儿了。”李治神态恢复如常道。

    李承乾认真的看着,而后移开视线静静看着李治。

    最后无言的拍了拍李治的肩膀,随即带着何逊离开了武德殿。

    王相和一路把李承乾送到了武德门处,李承乾又从王相和这里,问了一些关于前几天在昭陵的事情。

    不等到东宫,李承乾便命人去请今日一早也已经离宫的长乐公主、豫章公主来东宫。

    王相和看着太子李承乾与随身太监何逊消失不见,又看了看身后的武德门,犹豫了下后,最终还是向着两仪殿的方向走去。

    而就在王相和离开不久后,魏王府的人手里拿着魏王妃的请柬,来到了武德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