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这个大明:从海市蜃楼开始 » 第八章:换自己一个前程

第八章:换自己一个前程

    连续三天,古北口到了子时后,都刮起带着啸声的怪风,之所以怪,是因为风力要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带着啸,但一般这种风最多就挂个片刻,不会持续很久。可这几天晚上的风啸声,绵绵不绝,甚至一声风啸会持续半个时辰。而更怪的就是那风啸之中,夹杂着阵阵刀枪兵器砍杀,还有人呼马叫,就像整个古北口成了一个战场,千军万马在狂风之中往来冲杀,战马受惊的悲鸣,士兵临死的哀嚎,让古北口的守兵们都没睡一个好觉,夜夜提心吊胆。

    赵王昨天晚上去了一趟,就连他这个从战场上打滚回来的杀神,也在风啸声中不寒而栗。那些惨叫,简直就是和靖难时候的战场一模一样,而且在那种黑夜之中,没有星光月色,浑身被包裹在一阵阵旋风之中,狂风夹着沙尘,劈打着裸露在盔甲外的脸面,身上也受着一阵阵的风力撞击,就和战场上对敌劈杀毫无二致。回到军营,养尊处优日久的赵王,差点就病在驻地。

    不仅仅是边军日夜受累,就连古北口的镇民也开始拖家带口往城里跑,就这几天的光景,一个好好的边关城墟就萧条了。

    赵王怕是蒙古人作祟,把斥候派出了几十里外,山上山下也搜了好几遍,都没有结果。这怪事把赵王给气得头痛病越发严重。

    “高以正,修书,这种怪事,只有姚广孝那老和尚能破。”朱高燧揉着额头,斜躺在胡床上,如果不是军营有规矩,不能携带女眷,他早就让赵王府里几个新来的歌姬来伺候伺候,女人的香气,有时候比吃药还要管事。

    “禀王爷,书信来回京师,起来也要半个月了,小的倒是有个建议,王爷看合不合适?”

    朱高燧手一扬,示意继续。

    “小的曾经听说在漠北之地,有个地方叫鬼城,在荒漠之中就是一片怪石嶙峋,方圆十几里,人若误入其中,就像置身地府,到处都是恶鬼嚎啸,当地人说就是那些石头在迎风而鸣,或者说是那些狂风触动了山石下的神明。”

    “你是说是这里的山有问题?那为什么以前没有?”

    “天心难测,听京师的探子回报,那边有三天三夜的海市蜃楼,整个天空上都是不知名的军队在杀戮,到处都是尸山血海,虽然无声无息,可是吓的京师城到了晚上,无人敢出门,甚至有孩童看了海市,给活活吓呆了。国师推演那是数百年后东瀛人在京师屠城,所以皇上已经下令把东瀛剔除出不征之国,估计通告很快就会到燕京了。”

    朱高燧沉吟片刻,还是不说话,高以正继续道:“天意不明,海市蜃楼我们管不了,可如果是恶鬼鸣叫,我们可以用重炮轰那古北口两旁的石山。”

    “好,明天以试炮为名,把古北口十八门红夷大炮都拉出来,什么妖魔鬼怪,都经不住火炮的阳刚之威。”

    自然,赵王试炮轰恶鬼的密报,很快就到了朱棣手里。

    赵王的密报,皇帝并不太在意,他反而对太子的密折,十分感兴趣。太子东宫就在皇城边上,可他却用的是密折,如果真如这折中所言,那大明幸甚,接下来自己亲征东瀛的计划,便可进一步提前。

    太子写那密折的时候,同样也是心里忐忑,不过聂小七是国师推荐来的人,他献上的那几颗大大小小,就像泥团子一样的果实,居然在火堆里烘烤后是那么香甜,就连朱瞻基和太子妃尝过后,都赞不绝口。亩产两千斤的粮食,这可以解决整个大明的粮食缺口,从此再无灾荒。

    “聂先生,此物何名?”太子刚才吃了急,发现喉咙上有点咽住,便不停地给自己灌着茶水。

    “此物名为番薯,是来自海外番夷之地,国师命我进献给太子,以此换自己一个前程。”聂小七说的恭敬,也坦承,太子很满意。他朱高炽能稳坐太子之位,多年以来也是得了姚广孝的恩惠。

    靖难那时候,汉王随老皇帝在前线杀敌冲锋,老皇帝居然跟汉王说太子身子弱,让他加把劲好好表现。后来这事情传回朱高炽留守的燕京,掀起一阵波澜,留守的官员们对朱高炽也半理不睬,怠慢得很。

    后来还是姚广孝发话:“根基不稳,何以成事!”朱棣才打消了那换储的主意。

    聂小七递上国师的密信里也写的明白,要用这亩产两千斤的泼天大功,换一个小子的前程“此子前程不可限量,日后定必是太子左膀右臂,大明镇国柱石!番薯之物,乃域外盛产,偶然为此子得之,我命其上献太子,以解太子朝堂之危。”密信写得简单明白,直接了当,看着已经被烛火逐渐吞没的信纸,朱高炽的心忽然也像这火苗一样,滚烫起来。

    自从朱棣靖难登基,太子一直处处受着掣肘,做事谨小慎微,在朝堂之上如同踩着钢线般做人。先不论国师有没有这密信,会不会在朝堂上立下威信,单凭能养活大明数千万人口的功德,太子也会不管不顾上表密奏。

    “聂先生,我相信国师,这一封密折,绑着我一家性命前程,但我愿意用这个去换这大明永无饥荒,温饱无忧。”太子的密折,当着聂小七面前一蹴而就,朱瞻基还有太子妃也矗立一旁,神情肃然。

    “太子放心,只要三个月,这里一麻袋的番薯,定然能种出两千斤的收成。从此大明子民温饱无忧。”这番薯,自然就是和聂小七一起穿越而来的那大麻袋,是经过精挑细选足足一百多斤的种薯。麻袋里面还塞了两斤辣椒种子,不过辣椒这东西聂小七先收了起来,留着后用。老和尚说用这个番薯,可以为聂小七在大明官场先拿下一个天大的功劳,也算是后世华夏送给大明朝的一份厚礼。

    种植番薯的地方就在鸡鸣寺后山,这是朱棣指定的,一来山地贫瘠,如果在这些地方也能种出两千斤粮食,那大明没有地方不能种植这种作物,二来,鸡鸣寺守卫森严,番薯种植不会受到其他的干扰,而且还足够保密。

    同时,如果聂小七能种出亩产两千斤,那么立地封侯。封侯的事,不是朱棣的话,而是太子给的承诺。太子说与其被汉王这样掣肘杯葛,倒不如来一场鱼死网破来得痛快,于是朱瞻基这半大的小子也跟着一起来到后山,和聂小七一起种起了番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