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在下北地王刘谌 » 第三章 复杂的朝堂

第三章 复杂的朝堂

    “大将军才略如何?”

    “大将军长于治军,饶有军略,乃我大汉一时之俊,时人无出其右者!”

    好家伙,李密这益州本土人居然对姜维评价这么高,不过李密提都不提姜维政治能力,姜维应该就是短于治政的。

    “那武乡侯诸葛思远呢?”

    “中都护久掌台阁,事无巨细,皆出自他手,政治清明,俨然有武侯之风!”

    久掌台阁?诸葛瞻不是去年(景耀四年)才以中都护、卫将军平的尚书事吗?

    “大王有所不知,景耀元年陈奉宗(陈祗)去位之后,朝堂一片乱局,正是时任尚书仆射的诸葛思远挺身而出,勘定乱象!”

    刘谌还想问具体情况,李密却推脱道

    “仆也只是一名小小的尚书郎,对当时的机密所知不多!”

    尚书郎官阶虽不算高,权可不小!

    李密这老小子显然是不想说

    见此,刘谌也只能先掠过,继续听

    “而后景耀二年,陛下本想超擢诸葛思远为尚书令,可却被拒绝了!”

    “哦?这是为何?”

    “诸葛思远以‘才不及陈奉宗,如何能同陈奉宗一般超擢’的理由辞谢了!”

    延熙九年(246年),侍中董允去世,就是陈祗接替了他的侍中之位!

    要知道当时季汉的权力架构中,董允内外朝兼顾(以侍中兼尚书令)、费祎处理军国大事(大将军),蒋琬(大司马)养病中。

    陈祗既没有参加北伐,又没有历经丞相府、州郡之职,骤而取代董允,可谓是一步登天!

    而诸葛瞻这么说,显然是自视甚高,想要名望、资历都齐备!

    “此事是陛下与仆等闲聊时说的,未知真假!”

    “于是陛下升董厥为尚书令,以樊建为侍中”

    “两人皆是武侯旧吏,且佩服诸葛思远临危救乱,于是虽职位在诸葛思远之上,却事事以诸葛为主,大事小事悉决于诸葛!”

    “朝廷每有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昌,可百姓皆传相告曰:诸葛侯之所为也!”

    “仆于市井之间,也听闻百姓多有夸耀诸葛思远!”

    “待诸葛思远名望齐备,其便于景耀四年冬,以中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

    “同时除董厥尚书令,命其以辅国将军平尚书事!”

    还能这样?刘禅是有多喜欢诸葛瞻啊?

    难怪董厥在景耀二年就是尚书令,却要在景耀四年以辅国将军平尚书事,辅国将军位在卫将军之下,这一切都是为了诸葛瞻当政铺路啊!

    可是好像没必要解除掉他的尚书令吧,董厥也算老资历了,和诸葛瞻平起平坐不过分吧!

    李密似是想到了刘谌的疑惑,开口说道

    “并以樊建守尚书令!”

    原来解除掉董厥的尚书令是为了给樊建,可好像也没那个必要啊,董厥和樊建随便哪个做尚书令都行啊!

    这样以樊建的才能反而没办法履行侍中的职务了。

    ‘嗯?侍中?那黄皓...’

    看刘谌似有所悟,李密道出了一件琐事

    “樊尚书任侍中时,特不与黄皓来往!”

    什么意思?樊建做侍中的时候不鸟黄皓?所以这是把樊建剔除内朝的势力?

    “那岂不是黄皓独霸内朝?”

    “中常侍智不过常人耳!”

    黄皓就是个普通人的智商?也就是说这不是黄皓的计策?那是谁的,难道

    “是陛下!?”

    刘谌一出口便知道失言了,他这可是在妄议朝政,可李密却一点也没有顾忌

    “陛下确实宠信中常侍,可并不厌恶樊建!”

    啥意思?让黄皓收拢权力,不是刘禅的本意?

    李密没有解释,继续补充说道

    “过去常有士人弹劾中常侍,陛下曾告诫中常侍要多听取士人意见,不可肆意妄为,中常侍近年来确有礼贤之举!”

    黄皓还能礼贤下士?刘谌实在看不懂,可看到李密毫无波澜的眼睛,却想到了一个可能。

    “景耀四年的官位变动,是有士人向中常侍建议的??”

    李密一副孺子可教的表情看着刘谌

    “大王果然敏锐!”

    如果真的如李密所说,那么现在朝堂的水可就深了,诸葛瞻、姜维、刘禅都只能被玩弄于股掌!

    背后黑手是谁?难道是谯周之类的?

    不对,李密可是谯周的学生,如果是谯周,李密不可能和刘谌说!

    这可糟糕了,刘谌对朝堂之事真的是亮眼一抹黑,不过好在有人清楚

    “朝堂之局,如此复杂,还请先生教我!”现在刘谌也不装杯了,直接说我

    李密没有告诉刘谌黄皓背后的士人,他也不清楚,不过总算是帮他把朝堂的情况捋清楚了。

    丞相一系的就不用说了,掌握全局。

    其次是丞相一系提拔的益州人,如文立,字广休,巴郡临江人,现为尚书,位在尚书仆射之下,他就是费祎一手提拔的!

    还有常竺,字代文,蜀郡江原人,由南广太守迁为侍中,他和阎宇、霍弋相善,是刘禅提拔上来的!

    然后是李骧,字叔龙,梓潼涪人,为黄门侍郎,和陈寿名望相当。他的父亲李福是武侯旧吏!

    最后就是李密,跟随过邓芝,出使吴国就是邓芝推荐的!

    他们也算继承了丞相遗志,希望季汉能够恢复天下,算是益州人士里面,唯一为朝廷办事的人了!

    至于其他的益州人,要么就是谯周这样的,觉得季汉没希望了,暂停北伐,休养生息。

    要么就是躺平了,等魏国灭掉季汉,然后出仕。

    刘谌与李密畅聊至下午,刘谌这才明白,史书上的一两句话,背后可是好几段故事,这复杂程度都可以拍部电影了!

    临近太阳落山,李密才在刘谌的不舍的注目下离开。

    等李密走后,刘谌瞬感压力巨大!

    丞相一系,老一辈都没的差不多了,少壮派就几个人撑场子,而领头人诸葛瞻才具远没到诸葛亮的程度,甚至和陈祗比都有很多不足!

    军方代表,姜维的才能已经是季汉的巅峰了,霍弋和阎宇具备出镇一方的能力,可要他们主持北伐,却未知如何。

    而整个益州,只有文立、李骧、常竺、李密为季汉服务,或许州郡也有,但是不太顶用啊!

    而且这四人可不算全心全意为季汉,他们估计也是为了自己的政治野望!

    如果诸葛瞻和姜维和衷共济还好说,这艘破船还能再开开,可是现在似乎还有黑手再朝堂背后搞事情,再这样下去,这艘破船可真的要沉了!

    刘谌只恨自己没早点穿越,可现在已成定局,那该怎么办呢?

    注.东汉到季汉,尚书台都是主要权力机构,一般说的蜀汉四相都是有尚书令这个职位,而以将军的身份平尚书事则是军、政两手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