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贾芸的逆袭 » 第四十一章 小得意(求推荐 求收藏 求月票)

第四十一章 小得意(求推荐 求收藏 求月票)

    其实,从一开始听说数历山上光秃秃的,贾芸便心有疑虑。

    俗语讲,山秃秃,土里油。山翠翠,土里光。

    凭借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贾芸知道这山里必定有东西。

    紧接着,他又在寻山时发现了这山上长满了忍冬藤。

    忍冬藤,又叫金银花。极耐苦寒。因一株藤蔓上的花瓣分为白色和黄色的小花而得名。

    常被人们誉为二宝双花。

    忍冬藤的生长条件及其随意,越是别的植被不能生存的地方,它越是生长的茂盛。

    相传忍冬藤茂盛的地方必有银矿。

    《管子·地数篇》中对此也有详细的记载。

    贾芸凭借着这些判断,又亲自查验了忍冬藤下面的土壤,证实这土是红土无疑。这一下又加深了他的判断。

    所以贾芸当机立断,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这座山。

    明面上是包了稻田,似有亏损,实际的目的却是冲着这座山来的。

    果然,几个月之后,山里挖出了银矿。

    这一把!可真是赚大发了!

    贾芸即将迎来他的巅峰时刻。

    矿山的开采还在紧张的进行中。壮工们把掺杂着泥沙的银粒都一起放在簸箕里。

    山坳里,已经堆了满满的好几簸箕。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怎样开始快速的开采。

    贾芸提议,用火烧土。

    只有把山上的土壤烧的脆了,才能利于更好的开采。这其实就是简单的热胀冷缩的原理。

    果然,开采的速度快多了。

    壮工们随时听贾芸吩咐。

    接着,便是淘选矿肉。总共分为三步。

    分别是粗淘,细淘和精淘。精淘之后便出银粒。

    精淘后的银色粉末加入米糊,揉成团状,在火上炙烤,这一步最为精细,贾芸亲自在这里盯着,衣不解带。食不知味。一直从子时烧起,烧到辰时结束。历经整整八个钟头。

    最后再将银融入铅中,在经历银铅分离后,便提取出了白花花的雪花生银。

    此时经过提炼的银子还要经过最后鉴定。

    “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这句口诀便是鉴定生银纯度的秘诀。

    工艺越纯熟,提取的银子杂质越少。

    三个月后,贾芸的银矿已然有了规模。

    他一下跃居成了京城中最富有的人!如果那时有榜单的话,那他一定是首富。

    因为,他家里有矿!

    其实,像他们这样的王公贵族,几代袭爵。有贵气,但还真不一定富有。祖宗留下的福荫,暂可保子孙养尊处优,但绝达不到富可敌国的地步。

    民间也不乏好些日进斗金的富绰人家,可都缺少了一些祖上给的荣耀贵气。只能算是暴富。

    贾芸这两样都占了!所谓富贵双全,今天的贾芸算是全都尝到了。

    一时间,在京城里,贾芸风头无两。

    如今,谁不知道,贾府里有个年纪轻轻的俊秀少年,为人沉稳,聪明绝伦。

    上门求亲的王孙贵族之女简直都要排到了京城以外。上门的媒婆几乎将要踏破了门槛。桌案上垒着一摞摞的姑娘们的画像,细看上去各个都似仙女一般。

    并且,这些仙女还是主动要求下凡的。

    更有甚者,作妻不成,当妾也成!

    这段日子,贾芸可算是将相府里的座上宾无疑了。

    每日,他听的全都是崇拜与赞赏。推杯把盏下来,每回都喝的醉醺醺的!

    虽酒醉,可心中却美。

    贾芸心里也甚是恣意。

    香料铺的买卖干脆就交给单全去打理。

    以他目前的状况来看,若是需要,不过去矿上拿些银子罢了,多么容易的事!

    贾芸矿上的银子可不是那么快就被挖完了的!

    按说,他每日只需要尽情享受就好。什么东海的珍珠,云南的玉石,旧年的沉香,陈年的宝剑,都是唾手可得的事。

    可是贾芸偏偏不一样。

    当他知道自己挖出了银矿。他马上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把利益均分给庄上的百姓。

    那些人从祖辈开始就在此地苦了好些年。没承想,遇到贾芸一来,竟带着他们开出了矿,以后就算不是大富贵,也衣食无忧了。

    在他们的眼里,贾芸就是他们的财神爷。

    这些人对贾芸是惟命是从。不知不觉中,他府里的家丁渐渐在扩充。

    第二件事,救济灾民。

    往年一到冬天街上就会有一些拾荒者。有些富贵的人家便赶在初一十五施粥接济。

    贾芸也是一贯的慷慨阔气,他派人找到拾荒者每人给了二十两银子。

    有了银子,成家立业,谁还愿意拾荒流浪。

    一时间,民间都称他为“芸大善人”。

    第三件事,那就是他始终没有忘记灵泉寺方丈对他的恩德,他捐了大量银子,重修寺庙。

    都说财能通神,其实更能通人。

    别说贾府里的人如今都放着贾珍这个族长不闻不问,全都听由贾芸的吩咐,就连民间也对他的话是言听计从。

    贾芸不知道的是,在暗处其实有一双眼睛,一直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他更加忘了,有句话叫做功高震主。像他们这种贵族身份,尤其需要多加注意。

    贾芸确实是凭借着自己的本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这一路上他多有不易,任谁到了今天,都会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无敌的天。

    贾芸一度也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最初,他只想发奋图强,后来,他想要挽救贾府。现在,他想要做的是造福苍生。

    造福苍生?

    谈何容易!

    贾芸想,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

    他要!

    办书院!

    看过秦钟等人那般低三下四的在贾府附学,贾芸想办一所免费的书院。

    一座比白鹿洞书院还要上等的书院!

    一所可以接纳民间子弟的书院。

    就叫......逸芸书院。

    贾芸有信心把这所逸芸书院办成与国子监比肩的书院。

    马上,他便寻访地址,终于在山青水秀的郊外寻得了宝地。

    书院建成。背山面水。背后层峦叠嶂,面前双溪交汇。

    他亲自拜访当代大儒,花重金聘请名师。又广做宣传,一时间,多少富家子弟也前来书院学习。

    师资优厚,又是免费的!

    使得那些贫家却有志气的子弟也渐有上进的底气。

    所有的赞誉都向贾芸涌来。

    他心中也甚是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