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二百五十七章 何以为战

第二百五十七章 何以为战

    方楠放下战报面色变的沉重起来,他背负双手看着张煌言手持毛笔,蘸上朱砂在地图上勾画,圈圈划划只用了片刻功夫,便将双方的行军路线和兵力对比标注出来。

    “不愧是明亡之后,还能带兵反清的人才!”

    方楠在心中叹道:“张煌言兵书可没有白读,对战役理解程度和阅读能力,并不比身经百战的吴石头差,而且在理论上还要高出一筹!

    小城清徐,位于太原南七十里,人口不过几万,山西匪患加巨后,王忠曾派遣三千边军进驻。

    通向太原的官道由此穿过,是晋西南北上的必经之路,这时便突显出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流贼若打下清徐,等于踢开了太原的南大门,无论他们是否能打下太原,全山西兵马都要前来支援,许鼎臣的布局就会彻底被撕破。

    方楠相信所有流贼和官军,此刻都已将目光聚焦这坐小城之上。

    “当家的,太原官军分兵支援,这可不是个好现像!”

    “是啊!”

    即便张宗衡已经带领大同镇的兵马抵达,许鼎臣现在也变得被动了。

    吴石头和王之敬一同走进官厅,凭借多年争战直觉,立刻对太原形势担忧起来。

    方楠盯着地图上流贼的行军路线眉毛微皱,他似乎感觉哪里不妥,但却一时间无法找出。

    张煌言脸上挂着一副笑嘻嘻笑的表情,轻蔑说道:“罗汝才也真是个人才,竟然带领几万流贼去打城高池深的太原,他还是挺敢想啊!”

    “打不过可以跑嘛!”

    吴石头走到方楠身边,看向地图摇头轻笑:“艾万年支援清徐,应该不是为了解围,很可能是要把流贼粘在那里,重新掌控战役进程。

    “咦?”

    “对了!”

    张煌言搔了两下脑袋,神色顿显困惑:“罗汝才可不是个简单人物,他早该想到这些。”

    小“玄著”(张煌言的字)说的没错,罗汝才起兵谋反也有几年了,在山陕等地与官军经常交战,但却没有遭遇过重大损失。

    此人不但临阵指挥出色,而且常会运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出奇不意攻打对手防御薄弱之处,借机掌控战役主动权。

    吴石头从容不迫讲出了罗汝才的特点,足见他最近也没少用功,对一些名气颇大的流贼头子进行了细致研究。

    方楠轻轻点头表示赞同,并报予鼓励的微笑,示意继续讲下去。

    这个随他出生入死的老兄弟,虽是边兵出身不识几个大字,但这几年通过努力,能够将多本兵书死记硬背下来,由一个整天叫喊着落草的兵卒,逐渐成长为统率上千兵马,战斗精神炽热的将领,他每一次进步都会让方楠欣喜不已。

    吴石头看到众人应和的目光,神情略显兴奋,伸出舌头轻舔了一下嘴唇,向前跨出半步,抬手点向地图。

    当家的,我若是罗汝才,定然会事先在此处潜伏一部劲旅,这时正好可以突然发动进攻。

    “榆次”古称“魏榆”,位于山西中部太原盆地,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源县毗邻,南与太谷接壤,西北与太原相连,是它的东面门户。

    若流贼出现在这里,便可直驱太原城下,只要兵力充足,他们既可攻城,也可以绕城而过插入晋北,那时官军将会左支右绌阵角大乱,许鼎臣的战略布局,也会被一举击破。

    面对战局突变,方楠并没有感觉到什么惊奇,吴石头评论虽丝丝入扣,但那毕竟只是一种推理,当下并没有出现。

    他现在考虑的,是山西战局发展到什么程度,自己才有必要率兵介入。

    方楠缓缓坐回藤椅,微眯双眼看着地图上犬牙交错的战略态势,心中却在分析山西对于崇祯的意义,同时还要结合历史,看到这场战乱,将会给大明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崇祯态度早已表明,只要能将流贼之害控制在山陕两地即可。

    但也正是这种权谋思维,最终导致明朝因政体大乱而亡国。

    在明末历史中,边镇军队不但要内剿流贼,还要外御建奴,因此耗损大量财力和人力,使晋商集团这个北方势力的发动机难以为继,才让建奴捡了个大漏。

    而这次流贼有组织入晋,很可能是这个局面的开始,同时也将晋商集团,这条维系北方政阀的纽带,推上了操控时局变化的高台。

    “是观望?还是介入?”

    方楠来到平定所后,曾多次考虑过这个问题,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无论他做出哪种选则,以“千里营”的现在实力,是无法改变历史进程。

    所以方楠面对山西乱局也就释然了,不在关注谁胜谁败,反而对各方势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于是否介入其中,那还要看崇祯的意思和战事发展。

    只要流贼之乱控制在晋中以南,自己只须在一旁观战,如果他们攻打太原,或进入晋北搅闹大同,估计崇祯那时候也坐不住了。

    随着战事变得,很可能促使建奴在与林丹汗的战争中,抽调人马南下叩边,这场战乱影响可就大了。

    方楠举起茶杯轻轻浅尝一口,翘起二郎腿对众人笑道:“即然罗汝才过了文水,战线推到清源,流贼影响已经波及到了晋中,先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要打太原,但平定所今后肯定是不能高枕无忧了。

    “石头!”

    “末将在!”

    哗哗的甲叶声随之响起,王之敬抢先应和,跨步迈到吴石头身前,迅速站到方楠对面抱拳拱手,坚屹的脸庞上,布满了求战的急切。

    他虽然不屑于偷机钻营,但在军中呆久了,自然是熟知将帅言行之中的含义,猜出方楠沉思之后,所发布的命令,必然会与打仗有关。

    他逢战必先的性情,这时就展露了出来,面对军事行动即将展开,王之敬可不想落在别人身后。

    正如儒家对“当仁不让”的推祟,王之敬把兵家中“斩将夺旗”,做为自己争战沙场的人生信条。

    犹其是他在与“千里营”并肩战斗之后,心里总是有一点小小的“不服”。

    “哈哈哈哈”

    方楠爽声大笑,站起身双手按在他的肩头:“王大哥,你我都不是外人,今后无须这样郑重!”

    “晋地多山不便于骑战,若逢战事代小弟在此驻守。”

    王之敬闻言气势一衰,心道:看样子是自己猜错了,人家暂时没有出兵打算。

    方楠转身再次凝神注视地图,这时心中却颇为踌躇,常言道“刀兵所指,必然会出现尸山血海”。

    流贼也是人,大多数都曾是普实百姓,只是迫于生存境遇,被乱世卷入战争之中,变的凶残无情。

    他站在地图前,看到的军情态势渐渐消失,一副副烽烟滚动,刀剑相击的场影出现在了眼中,一具具血肉之躯,被冰冷的锋芒穿透切割,肢体残断分离,头颅在尸山血海中隐隐可见,无数张激奋,麻木的面孔,因痛苦而抽搐,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残躯断臂遍布了山川田野。

    他不禁想到大凌河战役,那是一场与外族的拼杀,为的是保护汉家河山,而运河剿匪则是为了给流民带来安定生活。

    而面前的这场战役,自己又是为了什么呢?

    方楠脸上渐渐流露出颓唐之色,不由的轻叹了一声。

    吴石头常伴于他的左右,立刻读懂了方楠内心所想,郎声诵道:司马法言: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说的好!”

    “石头哥越来越有大将风度了!”

    张煌言嬉皮笑脸,在旁边连连拱手作楫,吴石头被他称赞的面色发红,急忙低头轻咳了几声。

    “即刻启程兵抵榆次!”

    “石头去集合部队吧,若有流贼奇袭太原,必然要经过这个地方。”

    “晋中不容有失,否则山西大乱,那时就变成个烂摊子,再也不好收拾了。”

    王之敬心中一急,只见他喉结上下滚动,却说不出话来。

    杨国柱手下万余兵马,核心精锐,却是这几年耗费银子,攒下的千余人的铳炮队和两千骑兵。

    这次王之敬带领半数骑兵来到山西,方楠可不想让他们受到损失,伸手将他按在自己坐的藤椅上。

    “王大哥刚到这里,就替小弟看几天家吧!”

    “不行!”

    王之敬如弹簧般的又站了起来,面色赤红略带气喘急声说道:“若按方帅的吩咐,老哥可就无颜再回延庆了。”

    说着话,他就摘下凤翅盔放在木桌上,那意思是要豁出命去打一场。

    方楠知他战心已定,也不好再次婉拒。

    “即然如此,王大哥就带领三百骑随在小弟身边。”

    “好!”

    王之敬应答的非常干脆,他早就想好了,只要打起来定要冲在最前面,至于方楠刚才的分派,早就忘到脑后了。

    方楠发现王之敬眼角快速眨动,便猜出他在想什么。心说这个直爽的王大哥,肚子里竟还有些弯弯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