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皇帝是假混蛋是真 » 第二百七十七章 马踏太行 兵驻井陉

第二百七十七章 马踏太行 兵驻井陉

    送走刘季。韩信与参政事张苍,监军张耳,上将曹参、灌婴、丁复六人重新入帐。

    韩信开口说:“诸位。大王陛下一下带走十五万人马。俺们眼下就变得捉襟见肘了,所以本大将军得改原先一口吃掉陈馀主力,速取赵国全境的战略,为在此先打败陈馀赵军主力,再逐口吃掉赵国。”

    “本来汉军占多数。现在要是等赵军聚齐足有二十万,就是一比五了。”张苍建议说:“不如明日就打,在陈馀到来前先打败这里的十万赵军。”

    “还是等陈馀到来。”韩信分析说:“情报显示,陈馀决心调动二十万赵国全部精锐,一战而取本大将军人头。现在他不知道汉王带走了本大将军大部人马,一定还会按他的既定方针调兵谴将,一旦赵国军马集中在此,邯郸就空了,那时本大将军先派一员上将领一万人马千里奔袭邯郸,赵王歇一定会向陈馀告急。那时本大将军再向心系二地的陈馀发动进攻,大事可成。”

    “四年前项羽救赵在巨鹿,先派英布渡过漳河,千里奔袭穿插分隔章邯与王离,而后他自己破釜沉舟率三万人马战王离,九战九捷。”张耳微笑着说:“大将军此计是抄袭项羽的吧。”

    “监军大人此言差矣。这叫英雄所见略同,不能叫抄。”韩信兴奋地说:“项羽能三万九战九捷灭王离救赵,本大将军就来个三万九战九捷斩陈馀灭赵。”

    “历史总是重演,成名之战一定也能复制。”灌婴拍手说:“没能见证项羽以三万战胜二十万的奇迹,跟着大将军亲自上演一场同比例以少胜多才叫过瘾。”

    “灌将军是在骂本大将军抄袭,还是在恭维本大将军敢为天下先?”

    “真心希望大将军胜。”

    “诸位。现在攻击十万赵军,赵军剩余精锐就会分守各郡各县,灭赵的难度就大。要是等陈馀尽起赵国精锐在此再击败他,他都来不及布防全国,也无精兵可用,那时灭赵事半功倍。”

    张耳赞成说:“是个放眼长远的战略,但是咱们兵实在是少了点。”

    “还是那话。陈馀与章邯没有可比性。章邯自称是项羽与来自飞之后的天下第三。人家的战绩是斩杀陈胜、魏咎、田儋三王,斩杀项梁、周文、田藏、宋留、周市等高级名将数十近百,名至实归呀。”韩信话锋一转说:“陈馀呢?没有斩杀过一位名将,巨鹿会战,他起先率十万赵军在城外扎营,不敢上前救主,后在英布、彭越先后冲进甬道,以肉身筑起人墙阻击章邯时,才率兵至他俩身后摇旗呐喊助威。”

    “全因他畏敌不前,咱才被王离部围在巨鹿城中不得出。”张耳咬牙说:“战后咱问他为什么不能以死救主?他回咱是枉死无益,不如保存实力,以图将来。”

    “陈馀就是个贪生怕死,还善于钻营的投机分子。”韩信看着曹参说:“将军无杀章邯之力,还杀不了陈馀吗?”

    “回大将军。末将如遇陈馀必战,定将十合内斩他取首节。”

    灌婴在旁插话说:“杀鸡焉用牛刀!斩陈馀末将即可,曹将军留着力将来斩项羽。”

    丁复附和说:“末将也能三十合斩杀陈馀。”

    韩信对张耳说:“监军大人。俺们兵虽少,但是将猛呀。”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张苍附议说:“陈馀这德性带兵,能有几人不顾惜生命,为他而战?他自己会逃,士兵就一定跑的比他还快。所以以少胜多,战胜陈馀,可能性极大。”

    “这么说作为本大将军所率大军的几位领军上将都认为能战陈馀而胜之?”

    “一定能。”

    韩信微笑着说:“其实吧,决定接下来战胜陈馀的主要条件是将对将俺方占优,但是必要条件是人心。”他指着张耳说:“本大将军赌的是监军大人在赵国的名望与威信。”

    “本监军在赵、魏、燕大地的美名是多年积累的。陈胜王六个月人亡国除,而咱在赵国却拥赵歇原地重生,凭的就是一呼百应的仁义之名。”

    “监军大人何止自己恢复本国。因为带着与己是兄弟光环的申阳与司马卬占领了河南、河间,才有张良兄从容恢复韩国,韩广、臧荼在燕立国。”韩信坚定地说:“监军大人的名望不会因为战陈馀落败而消失,本大将军坚信赵、代二国军民愿归其麾下者众。”

    “明白了。”张耳接着说:“大将军是要本监军潜回赵国,寻旧部分化陈馀的力量。”

    “这样对监军大人太危险了,对俺来说最简便。本大将军不能这么干。”韩信轻描谈写地说:“待到两军交战,只要监军往阵前一立,召唤旧部,二十万赵军中就一定会有相当数量的将士会因为忠于旧主,而不战甚至反戈一击。赵军一旦人心浮动,陈馀无论怎么禁约都难起死回生,只能接受失败。”

    灌婴这回是真心佩服说:“是啊,人心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俺怎么就想不到人心呢?大将军真是棋高一着。”

    曹参大笑补充:“要是尔与俺能想到,那大将军还怎么叫技高一筹?汉王陛下至所以拜大将军是因为大将军是当今兵谋略大家。当然了所用谋略在俺们汉军皆称其为阳谋,在项羽为首的西楚军反污为阴谋。”

    “阳谋阴谋皆心智。非要将策略归分为阳谋、阴谋两种是别有用心之人欲污蔑比他聪明的人。”韩信得意问:“灌将军认为是吧?请问灌将军服是不服本大将军管束?”

    “服。无体投地地服。”

    张耳不好意思说:“这样的话对咱是没有危险了。但是要是二军阵前应咱者寡,不是对大将军极为不利!”

    “监军大人多虑了。俺主公汉王陛下知己识人,作为他拜的大将军自以为识事,要是依本大将军对监军大人的了解,而作出的战术失灵了,那本大将军就不是孙膑转世,而是赵括托生。”

    “大将军言重了。本监军愿与大将军赌赵国人心向背。咱就不信了,咱一个反暴秦的中原名士威不及陈馀!象李左车那样愚忠来路不明,身份可疑的赵王歇的又有几人!”

    “那好。本大将军开始布阵。灭魏主战场在夏阳,灭赵的主场就定在赵军扎营的井陉。”韩信令张苍:“参政事大人派人令在代县的虫达,在得到陈馀到达井陉的消息时,一刻不许耽误,尽起三万人马杀奔邯郸。这是汉王陛下来前就定下的战略,俺们不折不扣执行。要改变的是,立即令绣衣贲赫亲自追上刚走的周勃,不要回楼烦,北方防务有郦商,令周勃全军进入代国,形成对赵国的压制之势,也策应主战场。要大张旗鼓地公开行军路线,让陈馀如同吃了个苍蝇如鲠在喉。”

    “诺。”

    “将修武、武陟的防务交给魏豹那个软蛋吧。凡正他既在本大将军身后,又在汉王陛下身后,不存在守不住。”韩信最后说:“几位上将。立即回营打点行装,明日一早,移兵至泜水岸三十里与赵军正面对峙。如果陈馀率赵军渡水,俺军就在他过半时击之,如果他坚守不出,俺军就主动出击过水击他。”

    “诺。”

    汉二年九月,韩信趁下西魏破代灭殷之威,拉开了巩固代地灭赵大战序幕,率四万兵据马踏太行至井陉,剑指陈馀主力。

    陈馀却用了超出半月的时间将井陉口天生关隘之兵增至二十万,自以为二十万可与韩信决战的陈馀在李左车的护卫下来到井陉关。

    韩信闻陈馀到,立即令人从修武牢中将夏说押到前线中军大营。他坐在几前,挺直腰杆摆着谱问:“听闻代国相国夏将军一直不愿降汉?能告诉本大将军为何吗?”

    “败军之将,亡国之人谢大将军不杀。回大将军。末将之所以不降,是因为故主尚在,背主求荣不是义士能做的事。”

    “尔是说只要主子死了,尔就归汉。那么请问将军所说的故主是伪代王陈馀,还是赵王歇呀。”

    “是赵王陛下。陈馀虽为代王,但是是赵国的相国,与末将一样是赵王臣。”

    韩信看一眼张耳后,转头问夏说说:“这么说将军也曾经是俺军监军大人的旧部了。”

    “然。巨鹿被长城军团围困时,末将跟随当时的赵国相国张耳大人守城护主,愿为赵王陛下死。”

    “赵王歇的同年人,秦二世胡亥殁了,楚怀王熊心也殒落了,齐王田市薨世了,魏王豹爵削了,与本大将军同名的韩王信委身汉国甘为附庸。尔认为尔的旧主还能蹦跶几天?”

    “有末将与代王陈馀这样的忠臣良将,有二十多万赵国精兵,有赵代二国近二百万百姓。赵王陛下一定能成为战国七雄中硕果仅存的不败之王。”

    “有种。丢了代国还敢信誓旦旦地说赵王歇能永立不败。”韩信淡淡地说:“这样吧,为了让将军输得心服口服。本大将军委托尔为使,给陈馀送一封战书。”

    “大将军这是要放末将归赵?”

    “然。杀已经扔掉兵器认输不战的败将,不是本大将军这个义士所能为的。”韩信话锋一转说:“本大将军还在此等尔归来,回传陈馀复信。”他挑衅说:“将军不会因为胆小而不敢回,换一个小兵前来应付差事吧。”

    “受人之托而不尽人之事也非末将的作风。本将也算是义士,张耳说是吧?”

    “好的很。今晚本大将军在此帐为将军设宴,等将军归来,希望将军不要食言。”韩信将书信交给夏说说:“本大将军这就派人护送将军过汉军营帐至泜水岸边上船。”

    “大将军留步,晚上见。”

    “不送。”

    夏说至陈馀帐中,送上韩信的战书说:“末将有罪,丢城失地。此番受汉军大将军之托为使,给代王陛下送来战书。”

    “败而贪生,还为敌国充当信者。”

    “非末将贪生怕死而不自刎明忠,实乃故主赵王健在,末将想为赵王尽为人臣之力。”

    “寡人饶尔不死,尔何必狡辩。”陈馀接过战书展开念:“南皮侯殿下在上,本大将军有礼了。······。”他咬牙骂:“一个在楚军为项羽提草鞋的小矮子,在汉国实现了驴粪蛋子当猪屎用的梦想,就敢江北驴子学马叫,直呼寡人为南皮侯。”

    李左车安慰说:“陛下,咱收成好,不听喇喇蛄叫。咱是来打仗的,不是来斗气的。”

    “不与这么个自命不凡的狂徒计较口快。”陈馀继续念:“······。想本大将军十七岁与张良、项伯兄结交至今七年有余。与韩国张司徒和好如初,与西楚大司徒项伯虽然各为其主,然不绝交,不出恶言。可是南皮侯却视自己十三岁就跟着屁股后面叫哥哥的张耳大人如粪土,拿猪屎不当肥料,起恶兵将自己的大哥大打成孤家寡人,还嫌不够,非欲取性命而后快。尔此等恩将仇报的小人,却在四处散布谣言说本大将军不知周礼,不念春秋义战,用阴谋水淹章邯。为了让尔这种不懂政治谋略,军事战略之徒见证本大将军义战之威风。本大将军遵周礼双方交战待对方布阵完毕再战,且箭不射对方主将。是尔过水来战,还是本大将军过水去战,全凭殿下选择。急盼殿下回复,本大将军定将高举正义之旗,率仁义之师将尔踩在脚下(此信内容作者自创,抄袭必究。)。”陈馀念完信冷笑三声:“呵,呵,呵。”后说:“自命不凡的小矮子,为了证明自己是正人君子,竟然用等同送死的办法寻寡人决战。不自量力的狂徒,狂妄,作死。这就是刘季委以重任的大将军?看来汉国无人可用了。”

    “陛下。韩信狡诈诡计多端。这封求战书充满激将之言,生怕陛下不战。”李左车提醒说:“咱要防着这小子真话只说一半。”

    “李将军何意?”

    “防止韩信留有后手。”

    “也是。”陈馀问夏说:“将军可知韩信手下还有多少兵马?听说刘季带走了大半精兵。”

    “在井陉关泜水对岸人马只有区区四万不到。”

    “是吗?三到四万敢抢先叫板。”陈馀怀疑说:“这点人马敢主动向寡人及二十万赵国精锐挑战?不是找死吗,他是昏头了吧。”

    李左车问夏说:“将军可知韩信四周有没有策应人马?”

    “感觉是有。实情如何还真不清楚,只是隐约听说周勃领二万多人马在代国边境驻扎,魏豹率一万降卒在武陟担当运粮挑脚夫,与他进行粮草交接的是他身后广武的韩王信与张良所率的弱韩一万弱军。”夏说一拍脑袋说:“差点忘了。听说原来取咱代国的虫达率三万汉军异动,会不会杀向邯郸。”

    陈馀大笑说:“原来韩信小子是学项羽用兵,用一只精兵千里穿插分隔寡人与赵王陛下,不让赵军相互救援。寡人不上他当,绝不分兵。派人告之赵王陛下,在邯郸坚守一个月,待寡人在此全歼韩信后立即回救邯郸。”

    “陛下。末将还是认为其中有诈。”李左车分析说:“夏将军带来的全是敌方最高军事秘密,韩信不知道军事不密必败的道理?还定三秦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讲究的是一个‘密’字哟。再说了汉王刘季一向谨慎,不会随意任命一个草苞为大将军的,且是只授一人的可以与国尉分权的军事长官。末将突然认为韩信是块好肥料,他一定留有高深莫测的后手,咱们不能草率地答应他的求战,而莫名其妙地上他的当。”

    “依将军的意思是在五倍于敌方时,咱方高挂免战牌?”

    “非。末将认为,汉军长途奔袭,大军在前,而辎重在后,且魏豹转运一定乏力。如此看汉军千里运粮,士兵就存在挨饿的可能。自古饿兵不打仗。”

    “将军能再说清楚点吗?”

    “汉军一夜行军百里至井陉,粮食在后。分兵三万击运粮过太行山的魏豹一万人马,既夺了粮食,又收复了修武等城池;而井陉既无直道也无甬道,无可供车行的平坦之地,有车等于无车,而骑兵也难列成阵势。陛下在此假意做出深沟高垒,坚决不与其战,使其前不能战;再派兵至下游过水绕到韩信身后,偷袭之使其后不能退。韩信一旦陷入战不得战,退不得退,军中无粮,必死无疑。”

    “义战,将军身为贵族,名将李牧之孙,怎么学人耍阴使坏,采取不光采的谋略?这些阴谋应该是处于弱势的韩信所为,现在他主动寻寡人义战,寡人怎么能因为怀疑而用阴招。”

    “陛下争人,争地,争爵位,怎么能被一‘义’字所累,而自缚手脚赌国运呢。”李左车辩解说:“对韩信这个自以为是当世兵谋略大家的阴人用谋,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末将所献战韩信之法,是抄袭韩信取西魏之法。”

    “大王陛下。”张春上前奏:“末将与李将军同感。韩信如此激将,不可能不留后手,还是小心为妙,尽可能不陷入他的圈套为上。”

    “太谨小慎微了。二位将军不要多言了。寡人意已决,在井陉与先后灭了雍、翟、西魏、殷、代的汉国大将军韩信进行义战,斩杀这个不自量力的狂妄之徒,提着他的首节让天下人看看什么叫贵族义战。”陈馀令:“随便派个小兵过水去下应战书。”

    “不。韩信说要等着末将亲自回去回复他才信。”

    “幺蛾子频出呀。一个并非三头六臂的站着没有寡人坐着高的小男人,装神弄鬼地想吓唬寡人?真是笑话。尔亲自去传寡人言,欢迎义战。”

    “诺。”

    一个自说自话是韩国贵族后裔的韩信,一个是自诩为赵国旧贵族的陈馀,一个主动,一个被动的所谓义战的开场锣鼓敲响了。

    李左车私下拉过张春说:“将军率三千人马至太行山堵击魏豹运粮,届时赵军败,汉军无粮也就减弱了追击速度;赵军胜,将军是锦上添花。”

    “末将本部有三万多人马,一齐带去完成将军所托,代王所不纳的战术。”

    “带三万代王就发现了,将军就一个也带不走,悄悄带三千精壮去吧。只要达到断汉军粮草目的,将军可打破桎锢采取一切偷袭之法,不要纠结义战。七雄争霸就没有人再执行的所谓周礼,却被项羽与陈馀重又拾起,真是不懂与时俱进的蠢货。”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