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皇帝是假混蛋是真 » 第二十九章 人心死何人出头

第二十九章 人心死何人出头

    第二日早朝,赵高以符玺御史中人的身份手托玉玺,又以宦者令的身份代始皇帝上朝听政,他要颐指气使地摆布站班议政的各色名头的大人,他不客气地往龙椅上一坐说:“圣上今日身体有恙,令咱家与众大人议政。”

    李斯赶紧说:“恭喜公公由皇帝的影子,升华为代言人。”

    “公公。”右丞相冯去疾嗔怒说:“代天子上朝,尔也不能坐在龙椅之上呀。”

    “咱家代天子宣旨时,尔等不是向手捧圣旨的咱家下跪谢恩吗?代天子行事听政,不坐在这象征九五之尊的龙椅上,是对皇帝的不尊吧?”

    “狡辩。”太尉冯劫指责说:“公公可以在龙椅边另设一座坐下。”

    “二位冯大人这是成心与咱家过不去了。”

    “公公,吾等只是在与尔论规矩,没有成心与尔过不去。”

    “左相大人认为呢?”

    李斯见问不得不答。他回:“冯丞相所述在理,公公所言也对。倒是太尉大人的另设一座是个折中的好办法。”

    “通古兄果然是官场不倒翁,打哈哈是绝对一流的。”赵高见三公九卿皆有不悦之色,于是自找台价下说:“各位大臣是大人,咱家是中人。强龙不压地头蛇,作为天子身边的奴才,本中车库令依各位大人所述,站立龙椅边与各位大人议政。”

    “公公见笑了。”李斯恭维赵高说:“吾等官员在公公这样的见官大三级的天子身边人面前只是小吏。”

    “是左相客气了。尔这样的大官称小吏,郡县的小官称什么呢?”

    见李斯被噎得无话可说。冯去疾赶紧岔开话说:“同朝为臣,大家就不用客气了。公公,吾等还是议政吧。”

    “今天议政遵圣上旨,先议议南北两个战场的战事。”赵高话锋一转说:“皇帝陛下说了,南北两个战场他都不满意,很不满意。南方国家投入总兵力达五十万之巨,还送了十多万女人去给军人为妻,投入民夫修灵渠运粮草也达三十万之多,至今只扩地三郡;北方投入兵力三十万,总是在与北方数小国游民拉锯战,屯兵榆林,河套地区近半土地得而复失之事时有发生,投入徭役超出五十万,修长城的速度异常缓慢。各位大人,咱家认为应该重罚两个战场的主将,以儆效尤。”

    “公公,本官认为,派谁去南北两个战场,结果都是如此。”冯劫回击赵高说:“这事本官与圣上多次说过,赵佗与蒙恬是不二的最佳人选。如果临阵换将,恐怕适得其反。”

    “太尉大人这是在为自己推脱责任吧。要是追究他二人之责,作为他们的最高长官,大人怕是也脱不了干系。”

    “赵公公,尔知道南北两方的实际情况吗?将士们在前线赌命呀,南北荒蛮之地,其民风凶悍,很难驾驭。”

    七十二博士之一叔孙通上前说:“太尉所言极是。公公有所不知,南北二处百姓游散惯了。俺帝国的大军一到,他就成鸟兽散,大军驻,他们如风而至不断骚扰,大军撤,他们就如影相随地在后追击。数年的战争,帝国所损兵员在他们之上呀,是伤敌八千,自损一万。”

    李斯也点头说:“对付这些没有被教化过的野蛮人,吾帝国大军还真没有好办法。”

    “照尔等这么说,吾居天地之中央的泱泱大国就拿他们没办法了。”

    “办法倒是有,就是赵佗他们在南推行的与当地人连姻,成为当地百姓中一份子。”

    “不行。”赵高瞪眼说:“吾帝国的良民怎么能同荒蛮之地的野人通婚,这不是自降身份吗!”

    “那就令蒙恬采取王翦、白起、李牧都用过的办法,任凭敌人叫唤,吾自免战不动,等待对手出错,再一举而迁之。”

    “胜利能等来?”

    “能。”冯劫坚定地说:“北方游牧之人,还处在吾天国三千年前炎黄之前状态。他们只是无数个家族式的小群居人群,象模象样有个国家模样的也就十八公子生母胡妃娘娘的娘家少数几个。”他停下钓钓赵高胃口后说:“令蒙恬不战,与北方诸部落对峙,他们内部就会自生兼并之战。吾帝国大军在背后支持胡国等与帝国有过友好往来的小国,让他们做大做强。”

    “以夷制夷,以蛮制蛮。”李斯赞成说:“本相以为行。”

    “不行。咱家认为尔等这是厌战。要是尔等将这种厌战情绪传导到前线的蒙恬与三十多万军中,后果就是他们找个合适的借口,不拼死为国家卖命。”

    “公公有火中取栗,险中取利之嫌。”博士淳于越出班反驳赵高说:“如今帝国百姓皆为南北二场战争所累。太平天下已经出现不和谐之事,有逃避徭役之刁民占山为王,游离于体制外谋生存,其中东郡梁地的彭越,原南楚大别山中的英布,多次击败朝廷剿匪大军。眼下重点是安扶天下人心。人心呀,多日前李丞相的儿子,三川郡守李由奏折称,有原韩国遗民张良在中原伙同一帮读书的喊出:‘人心死何人出头’,如果再不顾民心地在帝国内强征,同时对南北用强,恐怕要出大事。”

    “能出什么大事?满口胡言。”赵高愤怒地说:“各位大人都尊咱家三分,尔一个只能称中人的博士在此狂言顶撞咱家,尔以为还是尔恩师王绾时代吗。”

    “赵公公,在下绝无故意不尊之意。李由的奏折在尔那压了多日没有送到圣上案头,是怎么回事?”

    “逼咱家解释是吧。”赵高强压怒火说:“尔与李由将几个蟊贼说成大盗,来干扰圣上放眼天下的大计,咱家是为了保尔等的性命才压下的。尔要是不想要命了,咱家下朝就呈送到当今圣上手头。”他威协李斯问:“左相意下如何?”

    “这个还请公公揣摩透圣上的意思后再定夺。”

    “李相。”冯去疾指责李斯说:“尔在国家大事面前,想到的是自已儿子前程,私心太重了吧。”

    “李由确实是在下的儿子。右相大人,张良他们的谣言很多,尔与尔儿子没听说过吗?”李斯动情地说:“在下比当今圣上大二轮还加一岁,老了,再有二年就奔古稀之年了。国家就交给尔等了。”

    “左相大人,尔吕不韦时代就是廷尉公廨长史,皇帝陛下的座上客。圣上逐客令被尔一文说废了后,尔就是王绾丞相手下的廷尉了,一步到了九卿行列,王绾之后的隗状任丞相时,尔又升为三公之一的左丞相。皇帝陛下一向待尔不薄,尔怎么能为一己之私,置国安危于不顾呢。”

    “在下作为六国之人,能在大秦帝国享受如此高的待遇,全靠当今圣上抬举。作为臣子,在下唯有全心全意地感恩,为帝国出力。可是右相大人,尔作为老秦国的子民,帝国的重臣想过没有,张良张耳等中原逆贼的言论送给圣上看,他会气成什么样?又会做出什么事?”

    “不服不行。李丞相绝对当今第一辩才。能冠冕堂皇地将私心说得如此大公无私。”

    “左、右相大人就不要内讧了。”赵高假意充好人后继续说:“咱家看今天就议到此。下面咱家代天子颁旨:命蒙恬赵佗分别向北向南全力扩张,另派精兵强将护送术士卢生、侯生往更远的北方与南方,替朕寻找长生不老药。”

    “吾等议了一早晨就是为这两个装神弄鬼的术士行方便之门?”

    “怎么?有异议。”

    “寻着那个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功劳是他们这帮术士的。寻不着就将罪过推给在前方拼命的将士,人心都是肉做的呀,这也太让人寒心了吧。”

    “太尉大人敢妄议当今圣上的圣旨。”

    李斯赶紧和事说:“太尉大人绝对不会非议当今圣上。公公还请包涵,不要将今早吾等无心之话传给皇帝听。”

    “皇帝日理万机,哪有闲工夫听尔等的胡话。”赵高接着说:“咱家还没颁布完圣旨,旨令:东海附近各郡,要出人力出钱财,一切听从徐市术士之命,三年内造十到五十吨的大船千只,另加小船若干,确保第四年徐神人出海寻长生不老药时,能战胜海中妖精——大鱼。”

    “恐怕真正的精怪是他徐神人自己。”淳于越摇头说:“天子受命于天,自己就是天之神人,怎么会信一个江湖术士的骗术。”

    “大胆。”赵高骂:“尔要再这么胡说八道,咱家保证当今圣上会活埋了尔。”

    淳于越反唇相讥说:“谢公公提醒。”

    “散朝。”

    皇宫外淳于越问御史张苍:“作为御史大夫麾下御史,尔怎么一言不发?”

    “下官的顶头上司御史大夫德昧都没发表见解呀!”张苍摇头回:“民本善良,何苦相逼。哀莫大于心死。人心死何人出头怕是天下人的一致想法了。”

    相逼,赵高不仅要逼民,还要逼官,他叫住禁军统领郎中令说:“大人,今年高寿?”

    “较李大人小一轮。比赵中人略大几岁。”

    “再活就是一甲子了。”赵高干咳两声后继续问:“想不想全身而退?就是体面地还禄于君,荣归故乡呀?”

    “请中人明示。”

    “咱家作为圣上的影子存在三十多年了,想变身为大人之列。”

    “下官与中人一个为禁军总领一个为内宦总管,共事多年,没曾想今日中人却看上了下官的位子。本朝没有内宦谒者金銮殿站班议政的先例。”

    “本朝往前只有后宫娘娘干政的先例,不过从咱家的前任嫪毐被封为长信侯后先例就出现了。”赵高瞪着眼说:“今日咱家能代圣上上朝,就是开了本朝先河。尔要做的是辞官回乡,至于谁接替尔一事就不是尔问的事了。咱家不要封侯,就要以宦之身与大臣一道站班议政。”

    “赵公公能由奴才变成小人,由小人升为中人一定有其过人之处。今天中人是要开内宦站班为九卿之一的先例了。”郎中令心有不甘问:“能问一句吗?这是圣上的意思?还是公公的意思?”

    “嘿嘿嘿。”赵高阴冷着脸说:“要是咱家将包打听从尔处探得的牢骚怪话报到圣上那里。请问大人尔觉着是谁的意思?”见郎中令额头渗出冷汗,他继续施压说:“要是咱家的线人馆内侍高手封了尔的府门,可就没机会后悔了。”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赵公公的欲望超出常人百倍。”一语双关怼赵高一句后,郎中令识相地说:“下官明日就请辞九卿之位,让于公公。提前祝中车库令中人荣升郎中令大人之列。”

    “这就对了。”

    赵高代秦始皇帝临朝听政,就是用行动表演狐假虎威,众文武由忠臣狗变成了群猴闹朝堂。

    日后当包藏祸心的赵高展示他的终极欲望时,举国惊,大厦崩。以一人之力断送嬴姓大秦帝国,未来赵高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