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129章 干啥啥不行

第129章 干啥啥不行

    接着来看赵光义操纵曹彬的证据:

    第二点,五月初三曹彬大败之后,赵光义是如何知道了前线的消息呢?

    丙子(五月初九),宫苑使王继恩自易州驰骑至。上始闻曹彬等军败。

    要不是有这句话,我都不知道王继恩这个深居宫中的大宝贝儿竟然一直待在最前线。

    他一个大宫宫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他在这干什么?

    他代表了谁?

    赵光义把自己的传话筒就放在曹彬的身边,曹彬的仗还怎么打?

    (曹彬心里会不会想,我去不到老头子电话线伸不到的地方)

    第三点,曹彬因断粮退到雄州后,军中诸将听闻潘美、田重进在山后大有进展,纷纷不满,要求重新进军,曹彬压不住重将不得已才下令再次北上,就是这一下把宋朝的精锐七七八八送给了耶律休哥。

    时年55岁的曹彬,参加过灭后蜀战役,主持过灭南唐大战,又当了许多年的枢密使,论年龄、战功、威望、资历,随便拉出来一条,怎么会压不住崔彦进、米信这帮人?

    原因很简单:

    1.将领们都知道,你曹彬说了不算,所以我们敢提意见、不把你放眼里。

    2.再次北进的主意压根就不是大家伙的想法,这是皇帝的意思!

    第四点,战后赵光义召见潘美、田重进的时候,又拿出了阵图。

    先是,并州都部署潘美、定州都部署田重进皆承诏入朝。庚寅,出御制平戎万全阵图,召美、重进及崔翰等,亲授以进退攻击之略,并书将有五才十过之说赐之。

    曹彬对耶律休哥断粮道的应变太不正常了,我们当然不否认耶律休哥的军事才能和辽军的骑兵优势,甚至可以断定宋军对辽军以骑兵断粮道的战术不够重视、准备不足。

    但你要说东线战场之上,宋军对辽军这一手根本就是无解,这绝对不可能。

    否则以步兵为主的汉民族政权就别想打赢游牧民族了,一手断粮就能搞死你。

    无论是考虑曹彬等将领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是宋军的战斗力,10万大军掌握的那片狭小区域,将近二十天被耶律休哥持续断粮,都太让人费解了。

    原因何在?

    所谓微操,不仅指战役层面的具体部署,还包括战术层面的每个动作。

    具体包括部队怎么摆,士兵怎么战,先步兵再骑兵,还是先举盾再出枪,等等等等。

    从满城之战开始,我们就知道赵光义有赐阵图这样机械指挥的先例,到了这次雍熙北伐之后,他给潘美、田重进的阵图更是经过升级改造的威力加强版—平戎万全阵图。

    这一番升级改造从哪来的?

    肯定是经过雍熙北伐之后,军事大明白赵光义自己结合实战想当然的悟出来的呗,就冲他这份对军事的挚爱和对自己的蜜汁自信,我极大概率怀疑雍熙北伐的时候,曹彬手里是不是也有这么一份阵图。

    如果真是这样,那耶律休哥断了曹彬的粮道我一点也不奇怪。

    第五点,曹彬在雍熙北伐之前就赵光义被敲打过。

    983年,就在赵廷美刚刚被敲掉后,曹彬也被弹劾了。

    理由很简单,赵光义为了补贴镇守边关的将士,每个月要额外发一笔钱,名为“月头银”。

    但是有人向皇帝进谗言,说边关将士都知道这月头银是枢密使曹彬为他们争取来的,因此都感念曹彬的好而不知圣恩。

    对于武将来说,这种事一出,往大了说是能杀头的。

    先不论此事的幕后主使究竟是谁,但结果就是曹斌枢密使的职务被免掉了,成为了不掌实权的侍中、天平军节度使(有没有出京赴藩不确定)。

    虽然没多久之后,赵光义就为曹彬平反了,但枢密使这一要职就没再给曹彬恢复。

    曹彬已经算是少有的谨慎稳重、小心温善的臣子了,仍然会遭受这样的待遇。

    那么在3年后,赵光义让他统领10万大军北伐,在易州还有皇帝大宝贝王继恩坐镇,军中尽是米信、傅潜这样的皇帝宠臣或者潜邸亲信,曹彬还敢有多大的自主权呢?

    同样的道理,曹彬的事情大家都看在眼里,自然心里也会有一番比较。

    要不然,西路军最后执行护送百姓的任务,在杨业明显被监军王侁往死路上逼的时候,身为主将且战功威望极高的潘美为什么不敢发一言。

    宋军这次雍熙北伐,从头到尾就是赵光义一个人在打游戏,只不过具体执行的是一个个的活人,所以他脑残、手抠脚的打不赢,仍然可以从容的把锅甩在前线将领的身上。

    我们是以现在掌握的资料来推理判断的,但人家宋朝的大臣在当时可就已经看的清清楚楚了。

    雍熙北伐之后,又相继发生了君子馆之战、徐水之战等,宋君总体上是败多胜少。

    后来一众大臣如张洎、王禹偁、田锡纷纷上书赵光义,检讨反思对辽作战失败的原因。

    三个人里,张洎是南唐的降臣,得到了赵光义的垂青才能继续在宋朝身居高位,王禹偁、田锡都是赵光义继位以后施行科举扩招才入朝做官的天子门生。

    他们出身不同、境遇不同、立场也不同,但都在宋军输的裤衩子也不剩的时候,直言不讳的站出来硬怼赵光义,历数其诸多错误,而且三人的意见高度一致:

    第一条就是将从中御,我们简单的节选一部分给大家看一看:

    张洎:盖中国失地利,分兵力,将从中御,士不用命也。

    王禹偁: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

    田锡:今之御戎,无先于选将帅,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须授之方略,自然因机设变,观衅制宜,无不成功,无不破敌矣。

    说完了将从中御,我们接下来说赵光义的第二个问题:自以为是。

    983年,赵光义听到耶律休哥在幽州附近整修扩建防御工事的时候,很轻蔑的说道,骨子里就是侵略基因的辽国人这是害怕了,为保全自己而已。

    赵光义对辽国的这种轻视态度,很自然的传导到了军中的不少将领们。

    曹彬东路军被断粮后退回雄州,之所以将领们纷纷叫嚷着要重新打回去,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根本没把辽军当回事,认为是自己不小心才会被断了粮。

    再到西路军最后护送百姓,战场形势已经十分不利的情况下,王侁还敢逼着杨业出雁门与辽军硬刚,除了挤兑杨业之外,能说这其中没有看不起辽军的因素存在?

    再回顾一下王侁的原话:

    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马邑。

    宋朝初期,尽管将领久经战阵、军队战力也十分强悍,但对辽军作战的经验却并不完备。

    以往的作战都是边境上的小规模遭遇战,再或者是攻击北汉时阻击辽军,要么就是满城、瓦桥关那种内线防御作战。

    但真正的大规模主动进攻只有高粱河之战和雍熙北伐,高梁河之战还没有遇到辽军外线袭扰,一路高歌的推到了幽州城下。

    曹彬、潘美已经是活下来的老资格将领了,他们经验再丰富,也没遇到过刚出门就被辽军骑兵断粮的事情。

    完整的跟辽国打过进攻战、防御战、阵地战、运动战的如符彦卿一批人,早十多年前就过世了。

    现在这些宋军将领们对辽军的一些作战特点,虽然都听说过,但也仅限于听说过,很少有亲身经历过的,再加上从上到下弥漫的这股轻视辽军的蜜汁自信,思想上、行动上都准备不足,所以雍熙北伐的主力东路军被人家一把抓了鸡。

    从982年辽景宗耶律贤过世,标志着宋辽第一阶段战争结束,一直到986年发动雍熙北伐,这期间根本没有见宋朝认真的侦察对手、研究对手,因此高层发起战争的决策和依据极为随意。

    促成赵光义开战的,是以外戚贺令图、刘文裕,以及以幻术得到宠幸的侯莫陈利用等几人,理由就是辽国战斗力不行,耶律贤死后更是主少国疑,萧燕燕和韩德让瞎搞,朝堂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与此同时,赵光义还把在“将从中御”中表现出的对武将的限制扩展到了整个臣子群体,武将不能独掌兵权,宰相亦不能参赞军机。

    研究打仗就是皇帝跟枢密院的事,宰相是绝对不能碰兵权的,连决策都不行。

    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及败,召枢密院使王显,副使张齐贤、王沔,谓曰:“卿等共视朕,自今复作如此事否?”上既推诚悔过,显等咸愧惧,若无所容。

    田锡后来的上书也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臣闻前年出师向北,命曹彬以下欲取幽州,是侯(莫陈)利用、贺令图之辈荧惑圣聪,陈谋画策,而宰臣昉等不知。

    这种关乎国运、比拼国力的大决战,宰相怎么能连参议权都没有?

    赵光义自始至终都在防备着一切可能做大的力量。

    高梁河之战刚战败的时候,赵光义每每想起自己屁股上中了两箭,脑子里都是对辽国的恐惧。

    然而刚经过满城之战、还没赢几场,就轻视的认为辽国修筑防御工事是害怕了。

    也许越是恐惧之下,就越想用轻视来掩盖。

    但不管你真实的情感如何,战争这种大事必须要谨慎,要先有敬畏、再有图谋,要未虑胜、先虑败。

    赵匡胤在南方没有平定、国家没有稳固的时候,一直采取攻势防御的策略来制衡辽国,防止在北边发生大规模冲突。

    即便是在国力增长、府库充实的时候,自己以及一众将领正值盛年,军队的军心士气亦值高峰,他仍然谨慎的谋取对辽作战,何也?

    举一个小例子吧:

    赵匡胤曾经专门建立了皇帝直属的封装库,并且多次跟身边近臣说,等到这个库存金额达到了一个数值,我就遣使跟契丹谈合约,用这些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契丹不同意,我就用这些钱招募勇士,打仗把燕云地区拿回来。

    而赵光义登基后见到这笔钱是什么反应呢—这老多钱要怎么花才能花完啊。

    结果呢,君子馆之战打完以后,赵光义就开始要竭泽而渔的收重税了。

    一开始我也觉得赵匡胤这样有点太怂了,但是当后来看到还有赵光义这种败家子的操作时,我才有点体会到了赵匡胤的谨慎和睿智。

    越无知者越无畏、越自大者越摔跤,无知自大,驴车漂移赵光义也。

    你既然自以为是,那又何必担心武将专权、宰相势重呢?你自信背后的气度、优雅、霸气、从容呢?

    说到底,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啥也不是还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