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何所有 » 孺子不可教

孺子不可教

    朱熹当了一辈子的老师,教了无数弟子,但给皇帝当老师还是头一遭。刚进到临安第一次见到宁宗时,朱熹就向宁宗提出了做人和做学问的原则-去人欲,存天理。

    宁宗满口答应,一定会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求理,不让朝廷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受影响。

    朱熹很高兴,年轻的皇帝孺子可教,于是便安心留下开始了给帝王侍讲。皇帝有好几个侍讲,朱熹是主要侍讲之一,根据朝廷安排每逢双日早晚给宁宗讲解《大学》。

    《大学》这部书大部分内容是在讲道理而不是讲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强调了个人素质修养对人生的重要性。朱熹讲了一阵子,宁宗就有些不耐烦了,怎么讲来讲去都是在讲大道理?连一点儿治国理政的内容都没有?

    不是不懂治国理政,是作为帝师不能教“帝王之术”,而是要教“帝王之道”,原则和方向告诉你,至于如何实现,那是你皇帝自己的事儿。

    不教皇帝“帝王之术”,不代表朱熹就对朝政麻木不仁,就在入朝没过多久,朱熹来找到赵汝愚,提出了他对韩侂胄一党深深的担忧,并劝赵汝愚不要吝啬给韩侂胄及其党羽的封赏,以免他心怀不满在皇帝身边擅权酿成大祸。

    赵汝愚满不在乎,他一个小小的跑腿儿的能构成什么威胁,不用理会。

    如果赵汝愚听了朱熹的劝把韩侂胄团结过来,后来的斗争有可能根本不会发生,然而赵汝愚还是放弃了。韩侂胄得不到明面上的官职擢升,只好躲在幕后操控内降影响朝政。

    理学又称道学,在朝中多以道学称呼,韩侂胄没有等太久,以赵汝愚、朱熹为首的朝廷“道学集团”内部很快便出现了裂痕。

    朱熹入朝的第二个月闰十月七日,上奏一封《祧庙议状》,反对将将宗庙中祭祀第一位的赵匡胤高祖父、开国时追封的僖祖赵朓换成宋太祖赵匡胤。

    马上就引来了大量反对声音。当时南宋朝廷为了宗庙祭祀第一位的问题已经扯了很久,一般封建王朝宗庙里祭祀第一位的都是开国皇帝,宋朝本应该祭祀宋太祖赵匡胤,但由于赵光义兄终弟及摘了桃子,北宋历代皇帝都是将太祖太宗并重,为了抬高赵光义的地位,将双方共同的高祖父僖祖赵朓奉为宗庙祭祀第一位。

    这种排法在北宋没问题,到了南宋就不行了,因为皇帝换成了太祖后人了。赵构活着的时候没人敢提,赵构一死马上就有投机分子发现了这样一个天大的礼仪漏洞,很快就有人提出要把僖祖赵朓迁出宗庙,以正太祖之位,光宗在位时忙着跟群臣对抗没来得及办,现在宁宗即位了就有人旧事重提。

    封建社会天大地大礼仪最大,但凡牵涉礼仪那都是慎之又慎,宁宗也不敢贸然同意,迟迟没下决定。原本朱熹以为奏疏上了之后,宁宗会更慎重,暂缓甚至不再考虑更换宗庙祭祀位次之事,没想到奏疏上了之后,遭到赵汝愚强烈反对,其亲信中书舍人陈傅良更是连上数封奏疏驳斥朱熹,认为祧庙位次必须变更,否则不足以正国礼。

    正常情况下一项政策免不了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理不辨不明,大家争论过后形成统一意见就行了,可这次又不一样了,赵汝愚在奏请宁宗批准后没有跟任何人商量,直接连夜拆走了宗庙里包括僖祖赵朓在内的赵匡胤祖上四代祖先的独立神位,而把宗庙留给了赵匡胤,享受供奉的第一位。

    不管是同一学派的赵汝愚还是近侍权臣韩侂胄,朱熹算是看透了,都是朝廷的乌烟瘴气,没必要把自己卷进去,于是不再参与赵汝愚与韩侂胄的明争暗斗,专心教授宁宗。

    可很快朱熹便发现,宁宗这个皇帝表面看起来很受教,实际上对自己所教的东西根本不重视。在宁宗屡屡下内降直接发布命令,罢免宰相罢免谏官又任命了御史中丞后,朱熹坐不住了,在某次讲完课之后向宁宗提出,做皇帝要有做皇帝的规矩,如今朝廷不下诏书而是常常以内降手诏形式发布命令,不合规矩,希望陛下能及时改正。

    指望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皇帝显然不可能,但朱熹却不依不饶,趁着又一次临安城天象异变之际再次进言,说这是上天示警,陛下身边有奸佞小人,不可不防。

    宁宗身边最亲近的就是韩侂胄,朱熹这话就差没指名道姓的说韩侂胄是奸臣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得知朱熹告自己黑状后韩侂胄非常生气,你一个老家伙也敢背后说我的坏话,我既然是奸臣,自然有无数种办法对付你。

    韩侂胄是知阁门事,宫中不少戏曲表演都是经由韩侂胄安排,为了打击报复,韩侂胄找了几个戏子一番浓妆艳抹穿衣打扮,办成了朱熹的样子讲学,来了一出“讲学戏”,让观看表演的宁宗和后妃们纷纷哈哈大笑。

    皇帝的日渐冷落和后宫穿来的嬉笑并没有吓退朱熹,老师教书育人,帝师就要教皇帝匡扶社稷,朱熹依然不断的给宁宗进言、上疏、把做人做皇帝的道理穿插在《大学》的讲授中教给宁宗。

    终于,不厌其烦的宁宗受够了这个不停逆耳的老师,当时又恰逢孝宗陵墓选址,朱熹多次反对陵墓选址惹得宁宗愈加反感,终于在朱熹入朝担任帝师短短四十二天后的绍熙五年十二月,以内降的形式罢免了朱熹。

    悯卿耆艾,恐难立讲,除卿宫观。

    就这样,一心想要教化帝王的朱熹没能实现他的愿望,黯然离朝。然而他不知道,他的离开只是个开端,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