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何所有 » 平定南汉

平定南汉

    南唐虽平,赵匡胤心里却并不平静,开宝八年十月,金陵城破在即期间,他已经开始酝酿迁都了。当时北宋都城开封处于四战之地,任何敌对势力只要越过黄河,开封将直面敌军无险可守,赵匡胤虽然几年间都在平定南方,但他的心其实一直都在北方,在那遥远的幽云十六州。

    托了历朝历代诗词名家的福,中国古代汉人对于“汉族本部”这个概念极为重视,汉族本部的范围大致位于北到长城,西北到玉门关,东北到山海关,南到两广,西南到大渡河。抛开汉族本部的地盘比如什么辽东啊、西域啊、河西走廊啊、安南啊之类的有就有了,真丢了的话也不心疼,唐朝那么强盛后来丢西域丢辽东丢北庭朝廷也没太大反应,安史之乱一起简直是要了老命。这个理念其实到了我们今天也一直牢牢地刻在中国人心里,大家也就是聊天儿时候骂两句,网上喷几句。可要是有哪个国家敢在我们陕西省或者江苏省占我们一个县,全国老百姓哪怕书不读了班不上了也要跟龟孙拼命,把侵略者撵走。

    到了宋朝这时候广大老百姓的心声和社会舆论也是这样,宋军拿下后蜀就不再进而征讨大理了,灭了南汉也不再攻打安南了,说白了都是化外之地,南唐灭了之后仅存的吴越也只是囊中之物了,北宋还有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收付幽云十六州。要收复幽云十六州就必须要跟辽国开战,与南方的割据政权不同,辽国作为幽云十六州的统治国,可一点儿都不怵北宋。要跟辽国开战那可就不是简单的宋军打到辽国去作战了,很有可能被辽军打到宋境,建都开封,一不小心被辽军打下来怎么办,要做长远打算,就得迁都到能守得住的地方做首都。

    赵匡胤踅摸了一圈,洛阳好。

    洛阳在宋代之前就是N朝古都,北面有王屋太行两山,南面有伏牛山,东西分别是虎牢关和崤关,两个关口一关,千军万马进不来,再强大的敌人攻过来,只要守住关口,依然可以凭借身后的半壁江山反攻回去。洛阳是这样的地理优势,长安同样有这样的地理优势,所以赵匡胤想恢复唐时二京,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开宝九年三月,赵匡胤领着文武百官到洛阳调研,到了之后便商议迁都,不出所料的遭到所有人反对。大臣们群情激昂,坚决不同意,从天地造化到百姓民生,从江山社稷到军需供应扯了一大堆。赵匡胤被烦的不行,直接把所有大臣都臭骂了一通,大殿上噤若寒蝉,皇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当所有人都不敢吭声的时候,晋王说话了,晋王站出来启禀陛下,不应迁都。

    晋王,名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皇帝,在当时,晋王赵光义的名头是晋王、同平章事、开封府尹、班宰相上。除开王爷的身份,其他职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排名第一的常委、北京市长兼市高官。由此可以了解到,赵光义是有多位高权重。不过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皇亲进宰执古往今来都有,一方面锻炼未来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在不破坏游戏规则的前提下,班子成员里用至亲本身也是对自身统治地位的巩固。著名房企碧桂园公司班子成员里除了杨国强自己、总裁、联席总裁、CFO等人外,杨国强女儿杨惠妍也一直牢牢的占据一个班子成员的位置,而且所有班子成员都对杨惠妍非常尊重,至亲+班子成员的威力就是这么大。

    所以说当时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个人敢在朝堂上跟赵匡胤唱反调的话,那么也只可能是赵光义一个人了。

    换做别人跟赵匡胤作对,肯定要被赵匡胤一顿喷,可赵光义站出来劝阻了,当哥哥的难得的没有喷人,耐心的告诉赵光义,迁都洛阳还只是暂时,之后还要进而迁都长安。

    赵光义一听连忙跪下一边磕头一遍接着劝,赵匡胤没有生气而是继续耐心的解释道,迁都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原因,而是想凭借洛阳长安优越的地理位置保障国家安全,周汉两朝都有洛阳长安东西两都,我们效仿古人治理天下,可以国泰民安。

    赵光义听了,回答了一句千古名言,在德不在险。

    作为宰执人员,赵光义的学问水平显然是过硬的,因为这句话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劝谏魏武侯的,也是劝领导不要过分依靠山川地利优势,而是要依靠高尚的品德治理国家。

    借古讽今,说的倒也挺有道理,赵匡胤沉吟不语。

    不久赵匡胤下令回开封,不再提迁都的事。

    晋王赵光义作为北宋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席宰执,开始显露出其可怕的政治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