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武振大宋 »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两难局面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两难局面

    大宋已经没有扶持的必要了。

    既是如此,那不如反了吧!

    荀宁已经彻底看清了大宋的真正面孔,压制武人是它的根本国策,因而赵顼在做各种决策的时候,面对荀宁,他都是既用之又防之的态度。

    如果荀宁只是寻常武人,那也就罢了,他请缨作战建功立业的事情,也许会得到赵顼的批准。关键的问题在于,荀宁不光武艺高强,文采还好。

    这一点就会让赵顼有点忌惮了。

    如果让荀宁真的借助这几个机会,建立了功勋,那么功高震主,将来无人牵制荀宁,必然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产生。

    说得更为直白一点,那就是赵顼害怕荀宁会像赵匡胤那般,武力发动政变,从而威胁到他的地位。

    荀宁精神有些恍惚的回到了家中书房里,此前苏瑜曾经说过,赵顼并不信任他,现在荀宁算是彻底感受到了。

    “可怜我忠心耿耿的为国为民,没想到今日竟然会有这般的待遇。”

    荀宁心中愤恨,他心中已经有了计划——是时候想办法将这一支私军带走了。

    这一日过后,荀宁待在荀家府中,连续五日,都没有出去。

    即便是朝议,荀宁都上书称病留在了家中而不去。直至九月十五日,荀宁方才走出了家门,不过他并没有第一时间进宫,而是去了城外的校场,和温如玉一道训练大宋镇抚司的成员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眨眼间,就到了年底。

    汴梁城又下雪了,白雪覆盖在了屋顶上,从城墙上望过去,整座汴梁城就像是笼罩在了一块白布下方。

    大宋雁门关,战斗总算停歇了,梁靖捧着议和文书,赶在过年前回到了汴梁城,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对于此事议论纷纷。

    “唉,原本还以为不用再给辽国交岁贡了,没想到的是,事情翻转,明年要交的更多了。岁币五十万,绢五十万匹,哪怕是榨干大宋国库,也掏不出这些东西来啊!”

    “狗官梁靖,大宋这回丢人丢大发了。幸亏雁门关守住了,要不然大宋就惨了。”

    “可惜的是,种诂身中三箭,种师和战死!想那种师和乃是雁门关的一员虎将,如今战死沙场,换来的不是大宋的硬气,而是这股懦弱。屈辱啊!”

    百姓们言谈举止之间,都是充斥着对大宋向辽国求和的耻辱感,很多人甚至是在公开场合之中唾骂梁靖。原因很简单,是梁靖代表大宋与辽国签订的议和文书。尽管这个事情,是得到了赵顼肯定的,可在百姓的眼里,梁靖才是罪魁祸首。

    北边的战场守住了,南边的却是一团糟。

    薛樘战死以后,王韶再次组织进攻,结局可想而知,数万大军,几乎全局覆没。广南西路一带的钦州等地,也陷入了安南的手中,其兵锋已经直指治所桂州了。

    荀宁在垂拱殿一事后,就再也没有上朝过,他一心窝在了兵营里,即便是战局如此不利,他也没有开口献策过一回。

    大宋不可救!该亡国就让他亡国吧!

    这是荀宁的态度!

    也许这个年关,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很好过的,可对于赵顼,却显得格外的凄怆。

    “咳咳——”

    垂拱殿内,大年三十的晚上,赵顼仍旧在批阅着奏疏。这些日子议和、南征等事情,让他已经感到身心俱疲。

    “皇上,龙体保重啊!”

    赵顼身边的太监也换了人,不再是李宪,而是一名眉清目秀的年轻人。如果荀宁在的话,一定会认出这名年轻人究竟是谁——他就是被荀宁废掉生育能力的童贯。

    “唉,我这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赵顼放下手中的毛笔,在童贯的搀扶下,缓步走到垂拱殿的大门处。

    灯火的映照下,天空中飘落的鹅毛大雪,让赵顼心中五味杂陈。

    “你说说看,这南边的事该怎么处理?”

    “回皇上的话,小人是个太监,不敢多说。”

    “叫你说,你就说!”

    “皇上,广南西路不稳,大宋难以北征;雁门关不稳,大宋也难以南征。”

    “你这等于是在说废话,这样的境况,朕岂能不知?”

    赵顼摆了摆手,示意童贯不必继续说下去了。正如童贯所说的那样,此时此刻的赵顼已经陷入了两难的局面。

    尽管说,北方的局势已经安稳了下来,但是这并不等于一切都结束了,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议和文书上清楚的记载了明年大宋给辽国的岁贡是多少,那个额度是此前的两倍。北部边疆雁门关是安定了,可国内呢?再这么折腾下去,刚刚好转起来的情况,又将会变得糟糕起来。所有的这一切的祸乱,最终都会转移到大宋臣民的身上。

    这之中的原因也很好理解,岁贡提高,就意味着国内赋税要加增,如果是富裕一点儿的百姓,拿倒是还能活下去,可若是那些贫苦的呢?

    百姓们不关心谁来当皇帝,他们关心的是谁能让他们吃得饱肚子。若是皇帝让他们整天饿着,那这个皇帝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身为皇帝的赵顼自然明白。

    汴梁城的雪越下越大,一夜过后,赵顼仿若是苍老了许多。

    “传旨,让王安石进宫。”

    王安石接到圣旨后,一大早上还没来得及吃饭,就进了宫。

    “皇上,要保重龙体啊!”

    年初一的早上,赵顼并没有起床理政,而是半坐在了龙榻上,满面愁容,就仿若是换了个人一样。

    “这些日子,朕心里不踏实啊。故而,今日想找你王安石聊聊。”

    侍奉在赵顼身旁的童贯,很快就给王安石搬过来了一张椅子。王安石见状,就顺势坐了下去,他心里明白,赵顼这是在担心什么,便是开口道:“皇上,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王韶毕竟老了,你就找个机会,让荀宁去一趟南边吧!”

    王安石没有明说让荀宁去南边干什么,但是赵顼岂能不知道?

    “他这个人,文武双全,朕怕他立了功以后,将来不受控制!再一个,朕的身体朕知道,朕怕百年以后,荀宁会擅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