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朕就是这样的硬汉子 » 第三十四章 皇太子预谋整京军 太子推荐人才

第三十四章 皇太子预谋整京军 太子推荐人才

    朱瞻基下令退朝后,父子二人回到了乾清宫内,朱瞻基问道:“我儿,如今朝廷需要的改革已经开始了,你觉得还有哪里需要改?”

    朱祁锦拱手说道:“回父皇陛下,儿臣想要整顿京军以及重开武举。”

    朱瞻基有些好奇的问道:“我儿为什么要整顿这个京军?”

    朱祁锦解释道:“启禀父皇陛下,现在的这个情况,各地的卫所逃卒已经是逐渐的增多,就比如说五军营,永乐年间,五军营里面的五军由太宗皇帝临时调集大明各承宣布政使司以及卫所精锐,操练后再组建,现在的卫所逃卒逐渐增多,五军营估计都要烂了。”

    朱瞻基说道:“不至于吧。”

    朱祁锦说道:“爹,现在的京营是由靖难一脉在掌管,如今英国公即将垂垂老矣,成国公寡谋,如今的靖难一脉的子弟已经是“偷惰不奉诏习骑射”,就是“不朝”。爹,您想想看,那些靖难子弟偷懒不练骑射,就连不上朝的都有,武将是皇权的基本盘,这些不习骑射的勋贵子弟袭爵的话,我父子能安心否?”

    朱瞻基说道:“皇儿,你说得对,如今的军制,京营要整改,靖难子弟必须要加强骑射,熟读兵书,同时也要得历练,那么对于靖难子弟你打算怎么管理。”

    朱祁锦说道:“父皇陛下,儿臣以为,京卫武学,设立学堂,由父皇担任山长(也就是校长),每三年举行一次大考,骑射不合格者,不准袭爵,兵法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袭爵,并且从京军小兵做起,让他们经过风吹雨打,这样,靖难子弟也不会成为废物。”

    朱瞻基问道:“我儿,那么让那些靖难子弟平时要学什么?”

    朱祁锦说道:“父皇,儿臣觉得平时的学习必须学从开国到父皇平叛汉庶人以来的战役,以及骑射,火器的使用也必须得加强。”

    朱瞻基说道:“我儿说的不错,但是京卫学堂的先生们,你觉得选谁呢?”

    朱祁锦说道:“父皇陛下,儿臣以为武臣两人,文臣两人,况且文臣需要能文能武知兵之人。”

    朱瞻基说道:“武臣之中,抚宁伯朱谦除了处理后军都督府的事情,同时也兼任京卫学堂的先生,还有一个武臣,我儿以为谁可大用?”

    朱祁锦想到了一个人,说道:“启禀父皇陛下,儿臣以为让密云都指挥同知蒋贵出任京卫学堂的教习。”

    朱瞻基说道:“哦,朕想起来了,蒋贵早年以燕山卫卒随还是燕王的太宗皇帝起兵,并在之后参与安南之役及远征漠北,累功至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初,朕让蒋贵跟从松潘总兵官陈怀讨伐蛮人,因此晋升都指挥同知。”

    “父皇要怎么来安排蒋贵呢?”朱祁锦有些好奇的问道。

    朱瞻基笑道:“朕加蒋贵为都督佥事兼京卫学堂教官,充密云总兵官。”

    蒋贵(1380年12月25日-1449年2月13日),字大富。南直隶扬州府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人,祖籍浙江绍兴府诸暨县义安乡。明朝初期大将。

    蒋贵身材高大、孔武有力,又擅长骑射。早年以燕山卫卒随燕王朱棣起兵,并在之后参与安南之役及远征漠北,累功至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宣德二年(1427年)至宣德九年(1434年)期间,蒋贵长期与松潘诸番交战,从右参将一路迁升至都督同知、平蛮将军、松潘总兵官。明英宗即位后,佩平虏将军印,率军抵御鞑靼入侵,保卫西北边境。又与兵部尚书王骥两次南征麓川,立战功第一。官至平蛮将军,累封定西侯。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蒋贵去世,年七十。获赠泾国公,谥号“武勇”。

    朱祁锦道:“父皇陛下,儿臣以为文臣之中,靖安伯陈洽出任教习,儿臣还想举荐一个山东曹县的一个生员。”

    朱瞻基笑道:“你说哪一个,父皇会立马破格简拔。”

    朱祁锦说道:“曹县人李秉,李执中。”

    李秉(1408年11月26日-1489年5月30日),字执中,号迂斋。曹县(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明朝中期名臣。

    李秉于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举进士,授延平推官。因严惩不法豪强,闻名朝廷,召入都察院理刑,继而改任户部主事。在协助户部侍郎刘琏督饷宣府时,揭发刘琏侵贪行为,遂升为右佥都御史,代其督饷。景泰三年(1452年),兼理宣府巡抚,并提督军务。在边塞时,釐法革除弊政。天顺初年,改督江南粮储。不久又受命巡抚大同,因罪被罢官为民,三年后复职。明宪宗继位后,历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左都御史、宣大总督等职。成化三年(1467年),与武靖伯赵辅五道出师,大破女真诸部,以功加太子少保。同年任吏部尚书,锐意整饬仕路,罢汰庸劣,致使怨谤纷起,经在京举子等解救,仅被薄责罢宫。此后家居二十年,终未复出。

    弘治二年(1489年),李秉去世,年八十二。追赠太子太保。后追谥“襄敏”。《皇明经世文编》收录有《李襄敏公奏疏》一卷。

    朱瞻基笑道:“好,朕即可派人到山东去召见这个李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