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修真小说素材 » 大小周天运行法

大小周天运行法

    特别提示:小周天一定气足运行,不要空用意念引导。空转会造成不育的可能。

    小周天运行法

    一、练功姿式

    初学真气运行法要有正确的姿势,作为初学者的规范。练习真气运行有行、立、坐、卧四种形式,其中以坐式为主,其他姿势为辅。为有效地促使真气运行不断进步,除坐式以外,还可随时随地采取多法进行。

    1、坐式。坐式有盘腿和垂腿两种姿势,主要按照个人习惯和环境条件,自行选择。一般认为盘腿坐过于形式化,且易麻腿。因此,一般采用垂腿(坐椅凳)坐式较为便利。

    (1)盘腿坐式。“双盘式”是把左脚放在右大腿上面,再把右脚搬到左大腿上,两手相合置于小腹前面。这个坐法只是为了坐得稳固不易动摇,但没有相当功夫不易做到。“单盘式”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面,手势如前法。这比双盘易于做到。“自由盘腿”是将两腿互相交叉而盘坐,是一般人习惯用的坐式。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适宜的椅凳上,以坐下来大腿面保持水平为度,小腿垂直,两脚平行着地,两膝间的距离以能放下两拳(拳眼相对)为准。两手心向下,自然的放在大腿面上。两肩下垂,腰须直,勿用力,不要挺胸驼背、仰面低头。下颌略向回收,头顶如悬。体态以端正自然为标准。此式为现代习惯采用之姿势。

    2、卧式。右侧着床伸下腿屈上腿,右手曲肱将手置于头之前下侧枕上,左手放在左胯上,此式应用为坐功之辅助,或体弱不能坐者采用之图。

    3、站式。站式有各种姿势,在这里不一一介绍。兹介绍方便易行的一个姿势,以为坐功之辅助功。两脚并立,两手覆于丹田(左手掌心覆于丹田,右掌心覆于左手背上)。松肩垂肘,含胸拔背,虚心实腹,眼半垂廉一切要求同坐式。

    4、行式。行路和散步时,目视前方三五步处,意守鼻尖,神不外驰,依行路的速度,一般为三步一呼,一步一吸,四步一个呼吸。如能长期锻炼此法,对走长路很有帮助,可以久行不倦。

    二、五官要求

    1、口腔。口唇自然闭合,上下齿相对,将舌上卷约成九十度,用舌尖轻轻地抵往上腭----舌抵上腭的方法(点击参见“舌抵上腭“图)。唾液分泌得多了,将舌放下慢慢地咽下去。

    2、眼睛。闭目内视,练哪一步功就内视哪一部位。如第一步注意心窝部,就内视心窝部。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使呼吸不要发出粗糙的声音。保持从容自然,不可憋气使呼吸不畅,这是集中思想的好方法。

    4、呼吸。在练习真气运行法的过程中,一直是注意呼气,吸气任其自然,不加注意,自无流弊。丹田真气充实后,自然地贯通督脉。那时即感到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沿督脉入脑。这是真气的自然活动状态,无须追求。外呼吸则绵绵密密,若存若无,呼吸表现的更加自然。这时外呼吸就无须注意了。

    5、收功。真气运行五步功法收功的时候,慢慢睁开眼睛,搓搓双手,再用双手搓面,最后用十指梳头片刻,再慢慢站起来活动。

    三、练功方法

    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

    1.方法。做好练功准备,放松身心,集中思想,精神内守,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

    2.时间。如果要如期完成第一步的练习,在时间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假若条件许可的话,每天固定时间练功,养成习惯,对稳定思想更有帮助。没有固定的时间也不要紧,只要抽空抓紧练功就行。要求每日早、中、晚练习三次,每次二十分钟。如认真操作,一个星期左右就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3.反应。练功到三至五天,感到心窝部沉重,再往后,每呼气时,感觉到有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这是真气集中的表现。有了真气的集中,就给第二步功打下了基础。

    4.效果。开始几天由于不习惯,姿势也不够准确,有的同志会感到头晕,腰背酸痛,呼吸也不自然,舌尖抵不住上腭等,这都是自然的现象。不要有顾虑,只要按要求坚持锻炼慢慢就会好了。

    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下丹田--小腹,以下丹田不特别说明均指下丹田)

    1.方法。当第一步功做到每一呼气即觉心窝部发热时,就可意息相随,自心窝部开始,呼气注意丹田,不可操之过急。用力太大产生高热也不舒服。

    2.时间。依法每天三次,每次二十五分钟或半个小时,十天左右就可以气沉丹田。

    3.效果。由于真气已通过胃区,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气沉入丹田后,周围脏器如大小肠、膀胱、肾等都逐步发生生理上的改变,一般都感到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现象有程度不同的改善。

    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

    1.方法。当第二步功做到丹田有了明显感觉,就可以把呼气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不要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犯“壮火食气”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少火生气”正是此义。

    2.时间。每天三次或者再多一些。每次半小时以上。这一段是培养丹田实力阶段,需要时间较长,一个月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实有力。

    3.效果。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中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凡患有心火上炎,失眠多梦,以及心脏不健康的人,都有好转。通过练功不断的给肠胃增加热能,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增强,体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气充足,肾功能增强。患有阳痿病症的大有好转,女子月经不调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肾水旺盛,肝得滋荣。因此,在这一阶段,患有慢性肝炎和初期肝硬化的都有明显好转。坚持锻炼,自然痊愈。

    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

    1.方法。原则上还是按照第三步操作,真气沿督脉上行的时候,意识应该跟随上行的力量。这就是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不要用意念去导引。这就是勿助。

    2.时间。每天练功次数可适当增加,每次的时间也应延长到四十分钟或一小时左右。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通督的时间和力量不可能一样。有的人一刹那就通过了,而且力量很猛,震动很大。有的人通督时间稍长,并且力量也不大。大多数在十天左右通督。

    3.效果。通督之后,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但不可有意追求,一呼一刻形成任督循环,养生界称此为“小周天”。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感觉到“呼**气,独立守神”的实际情况。真气不断地补益脑髓,大脑皮层的本能力量增强。凡是由于肾精亏损和内分泌紊乱所引起的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酸腿软、月经不调、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气短、**减退等神经官能症状,都可得到改善。长期坚持,可以康复。因练功经络通畅,有些多年不愈的顽症也可霍然而愈,效果明显。一般情况表现为精力充沛,身体轻捷。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

    所谓元神,就是大脑调节管制的本能力量。与识神对立。识神是有意识的精神状态。元神和识神是体和用的关系,元神为体,识神为用。第四步功已通督脉,肾气不断灌溉脑髓,元神的力量不断得到补充。心主神明,心气上照于脑,才能发挥其全面的调节管制作用。

    1.方法。原则上还是守下丹田。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通督后各个经脉相继开通。如果头顶百会穴(上丹田)处有活动力量,也可以意守头顶。可以灵活掌握,这叫“有欲观窍,无欲观妙”。

    2.时间。每天三次,或更多些,每次一小时或更长一些。总的说时间越长越好。大约一个月左右,身体内的各种触动现象才能逐渐消失,只剩下下丹田和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的现象。

    3.效果。根据身体的表现,尤其是丹田与头顶百会穴互相吸引的磁性力量说明,大脑皮层的本能力量增强,内分泌协调而旺盛。这种力量有形有色,功夫越深,表现的越明显活泼,对全身的生理生活机能调节就更好,真气也就更加充实,不断地补偿和增强身体的代谢机能,可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力量。因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就增强了,一般致病因素就可减少甚至避免,原有的沉疴痼疾也可以得到改善或痊愈。坚持锻炼,就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益寿延年的效用。

    以上五步,是真气运行法静功锻炼过程中的基本概况。在实践中,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具体条件又不一样,所以效果与表现也是因人而大同小异。鉴此,练功时既要顺乎自然,灵活运用,不能刻意拘执;又要本着一定的要求,耐心求进,持之以恒,不可自由放任,实为成功之要诀。

    四、练功须知

    练真气运行法,必须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心,持之以恒,勿求速成,也不要畏难而退。在锻炼期间,要顺乎自然,不要执意妄想,勉强追求。否则,欲速则不达,越是一意追求,有急躁情绪,就越是不进步;意态越是融和自然,真气发动就活泼,进步就越明显。因为执意妄想就成了扰乱真气运行的杂念。“恬憺虚无,真气从之”正是这个意思。

    在练功过程中,因为身体上发生很多生理上的变化,出现各种触动现象,要泰然处之,不必惊慌失措,也不要执意追求,稍时便会消失的。

    1、初习真气运行法,因要思想集中,有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为好。但是,不要过份强调这个问题。在练功时,要避免他人干扰。若练功中有意外干扰(如突然声响、有人急叫或闯进练功室内等),则不必惊慌,须慢慢放松意念。临时收功后再慢慢起坐应付,待恢复平静后再补练。调息时,鼻吸鼻呼,注意呼气,吸气任其自然,不可用口呼吸。

    2、注意不要在大饥、大饱、大怒、大惊等情志冲动时勉强做功。当风、雨、雷响时暂勿坐,恐怕给精神以猛烈刺激,发生不适。

    3、意守丹田是真气运行法始终保持的一个准则。当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会自然地顺着经络运行。这种运行的力量,是基于丹田力量的大小而定的。勿用意识导引,任其自然,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主观导引是会出偏差的。

    4、用本法者,尚未通关之前,须保存精力,节制房事,以免影响练功进程。女性如遇例假,不宜意守下丹田,可守中丹田(心窝部)。怀孕前期(1-3个月)不能练,中后期可以练。

    五、练功八触

    在锻炼五步功法的过程中,体内的能动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古人总结归纳了八种,称之为“八触“。时而感到身体很“大“,时而感到身体很“小“,有时感到身体很“轻“,有时出现身体“重“如巨石的现象,有时感觉身体很“凉“,而“热“的感觉出现的最快也最多,还有“痒“、“麻“的感觉。除了以上的“八触“,实际功中的动态比这些还要多,如自发运动,光感,还有残、异等现象。

    上述现象都是真气在体内不同形式活动的表现,都是积极有益的。有些人遇到这个现象,延医诊治,医者不知,乱投药石,这是有害的。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成为精神负担。有人好奇,追求这些现象,越注意越厉害,以致不能控制。凡此种种,都是没有讲清道理的关系。懂得了真气运行的规律,就可以避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遇到以上触动现象,既不必好奇追求,更不要惊慌失措,只要安静地坐功,意守丹田,过些时候就平复了。

    六、动静关系

    动与静,是宇宙间事物运动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真气运行法有效地利用了静与动的关系,促进真气运行,使机体更好地发挥生命活力,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有动必然有静,有静必然有动。静极生动,动极复静。静是动的基础,动是静的力量表现。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形体属阴主静,真气属阳主动。气离形则无所依附,形无气则成块然死物。必须阴阳互根,动静相育,形气并存,才是活泼泼的一派生机。

    真气运行五步功法所说的静,就是使身体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调整呼吸,推动真气运行,冲通任督,贯通经络。在这个过程中,体内的触动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身体各部机能处于积极主动、生意盎然的状态。这哪里是什么静和定,这不过是一种非常旺盛、非常自然、非常有规律的真气运行罢了,这叫静极生动。所谓的静只能说是对外界反应或思维活动暂时的相对的静。

    生命体的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练静功者,虽然没有姿势活动,也是由有为而至于无为的。练功过程中,培养真气贯通经络,前三田、后三关都有非常激烈的活动。尤其在攻后三关时,真气活动的力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被一种强大的冲击力量控制了自己。这种力量则是由静极生动和动极复静而形成的。人们对静极生动是熟知的、是欢迎的,知道必须依靠这个动力去攻关,但对动极复静的现象则茫然无知,产生疑虑而不知所措。其实事物动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静下来休整生息,以利再动。这是日常的自然现象。真气活动一段时间后必须要安定静止的休整培养出更大的力量。因此,在练功过程中突然发现丹田感觉消失或真气行行停停等现象,都是正常的,不要有疑虑。只要安心地继续培养丹田力量,自可使真气再次活跃起来。

    总之,真气运行法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层次,都是发挥了静极生动、动极复静、动静相育的自然规律完成的

    大周天运行法(摘自逸尘《禅定指要》)

    大周天运行,是道家重要功法,对调正人体全面机能,输通十二正经,聚集能量,序化全身,转换色身,聚丹结胎,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修持禅定,若能运用此法作为禅定之前的修练,会有很好的效果。

    大周天的运练涉及十二条经络,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现在简介一下各经的起止:

    (1)手太阴肺经,中府穴—少商穴

    (2)手少阴心经,极泉穴—少冲穴

    (3)手厥阴心包经,天池穴—中冲穴

    以上三经均沿手臂内侧循行

    (4)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迎**

    (5)手太阴小肠经,少泽穴—听宫穴

    (6)手少阳三焦经,关冲穴—丝竹空穴

    以上三经沿手臂外侧循行

    (7)足阳明胃经,承泣穴—厉兑穴

    (8)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至阳穴

    (9)足少阳胆经,瞳子骨欹穴—窍阴穴

    以上三经沿体外侧循行

    (10)足太阴脾经,隐白穴—大包穴

    (11)足少阴肾经,涌泉穴—俞府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穴—期门穴

    以上三经沿体内侧循行

    练大周天时,并不要求弄清每一经络的循行具体线路,只须加意念宏观地笼统地导气沿手臂外侧(手阳经)手臂内侧(手阴经),体外侧(足阳经)体内侧(足阴经)循行即可。我们体内之气,有一个习性,就是沿经络运行,它自会找到路径,决不会迷失,因此宏观地导引反而是最科学的。

    姿势可坐可站,初练时以站式为好,先宁静身心,外绝万缘,双手覆于脐部片刻,此时意守下丹田(命门与脐联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亦可默念“卡巴迪”聚气固气,约五分钟。

    然后双手在脐前摊开,掌心向上,徐徐用手导引丹田之气上行至胸部,呼吸配合,此时用吸气。

    然后呼气,同时导引胸中之气沿两臂内侧循行至指尖,双手也从胸部徐放下至两侧,指尖向下。呼气时,导引之气与手的动作配合协调,同步运行。

    下一步,吸气,导引掌指之气沿手臂外侧回到头部,同时双手各循左前方右前方向上举,与吸气导气均同步,即双手举至指尖向天时,气已循手阳经回至头部。

    接上式,呼气,导引头部之气沿身体外侧(膀胱经从后背下行)循行至脚掌,同时,双手循两侧下压与导气呼气同步,并弯腰,双手下垂,掌指指向脚尖。

    接上式,吸气,导引脚掌之气沿双腿内侧上行至胸部,同时,双手作捧气状与导气同步徐徐上升至胸部,身体也随之直立。

    然后,再重新开始练手三阴手三阳,如此循环,每日可练两次,每次15—20分钟。

    收功时,将气送回下丹田,并作小周天运行三次,最后将气固定于下丹田。

    气感强的修持者,不须加动作,以意领气,与呼吸配合即可,站式坐式均可。

    这种方法,聚能效果极强,一年即可聚丹,修佛家功的人,不走结胎的路子,丹会化掉,补充到人体的各部份去,更换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