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秦汉:风烟起兮,再现云天 » 第二十九章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第二十九章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吃罢晚饭,剩下刘邦、肖何和张良三人的时候,刘邦又说起擢选大将军治军领兵的事情,“这事不可过于草率。你们想过没有,韩信二十三四岁的年纪,又受过胯下之辱,你把全军十万人马交给他指挥调遣,能孚众吗?”刘邦左思右想,觉得韩信当全军统帅不行。

    张良不以为然,说:“年轻是年轻一点,有道是‘有志不在年高’,才能也是如此,有才能的人也不在年龄长幼。至于受过胯下之辱,就更算不了什么了,能忍一时之辱,可谓韩信有气量和气度,何况韩信不说,又有多少人知道?至于汉王耽心的能不能孚众?老将军会不会服从?这倒是个事情。不过这也好办……”

    “怎么好办?”刘邦不解,以为张良又说大话。

    张良说:“那就看你汉王的了!”

    “看我什么?”刘邦摇头说:“关键是他自己。”

    肖何插言道:“别人想来不怕,怕就怕敬伯老弟不服,还有汉王的那个连襟不听军令。”

    听了这些分析,张良越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汉王身上,于是一本正经地说:“兵看将,将看王,全军将士看汉王。只要汉王拜韩信为大将军,又真把他当大将军尊崇和看待,别人就不敢说三道四不听军令了!”

    刘邦一惊,两眼直视张良,问道:“子房你是让我拜韩信为大将军吗?这……能行吗?是不是有点太异想天开了?”

    “不然。”肖何接过话茬,笑道:“军师所言有道理;韩信知兵,故可为将帅;韩信知军,故可治军。韩信有将帅之才,封拜大将军有何不可?只要汉王尊拜敬重,何人还敢不听?”

    “不行,不行。韩信玩不过他们。”刘邦说。

    “就看汉王给谁撑腰给谁刑罚了?”张良说。

    刘邦说:“谁有理我给谁撑腰。”

    张良说:“这就好。但以我之见,曹参将军还好说,他会顾全大局,怕只怕樊将军不听军令,恐怕还需汉王事先跟他打个招呼。”

    肖何说:“可以先跟他们打个招呼,再设坛拜将。有汉王尊拜敬重,别人就不敢撅腚翘尾巴尥蹶子了……”

    刘邦笑道:“既然你们二位都这么说,我也只好拜封韩信为大将军了。设坛拜将的事情定在什么时候?也请子房酌定为好。”

    张良摇头摆手说:“这事我不管。我明天早上就走,不然就赶不上随韩王就国了。”

    “南郑也不进了?”刘邦不无惜情地说。

    “不进了。”张良也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

    第二天,张良走后,刘邦立即找来曹参和樊哙,将设坛拜将的事情说了说,二人都很高兴,问刘邦:“汉王准备拜什么人为将军?”

    刘邦说:“你们二位都是将军,还有周勃、灌婴、张敖、郦商、傅宽、靳歙、周碟、周苛、周昌、王吸、丁奉他们,以前虽然也称将军,却从来没有正式拜封,这次设坛拜将,都一块封了,省得大伙说我吝而不舍!”

    曹参默然不语。樊哙咧嘴笑道:“这么多将军,将军就不值钱了,不能少封几个吗?”

    刘邦问:“你看去掉哪几个?”

    樊哙说:“周昌、王吸、丁奉他们可以先不封,等战功多了再封不迟。也不必都封武将,文职也可以封,比如周苛可以封为御史大夫。”

    刘邦点头说:“这意见不错,文职的事还得跟肖何商量,卢绾、韩王信、郦食其、陆贾他们都要封,但眼下是战争岁月,先要考虑立国的事,至于治国的事,以后再说吧!眼下设坛拜将是第一等大事,子房走后,要有大将军主持军事,二位看这大将军由谁……”

    “敬伯当仁不让,可以统揽三军筹划全局。”樊哙不等刘邦把话说完,急忙接过话茬。樊哙希望由沛郡时期的老朋友曹参出任大将军。

    “我不行。”曹参谦让说:“带兵打仗还凑乎,谋略计策就不行了。汉王还是另选高明吧!”

    刘邦正要提出韩信的名字,却见肖何跟一个军校出现在门外,刘邦连忙丢开曹参和樊哙,问肖何:“什么急事?找到这里来了!”

    肖何说:“雍王章邯人还没有就国,就派兵进驻蚀中谷口一带了,这明摆着是要防堵我们出山啊!我们怎么办?”

    刘邦、曹参、樊哙几个人一听,都急了,问那个军校:“你亲眼看见了吗?他们有多少人马?灌婴将军打算怎么对付他们?”灌婴是驻扎在蚀中谷口里面的骑兵小将。

    那个军校说:“我跟灌婴将军在蚀中山头上都看见了,估计雍军有一两万人,把咱们北去的通道都堵满了,灌将军让我问这里,要不要派兵把他们赶走?”

    刘邦笑笑,两手一摊,说:“事来了不是!你们看怎么办?”刘邦想听听曹参和樊哙的意见。

    曹参想了想,说:“这事不难,我领两万人马出去,不用两天就把章邯赶走了!”

    刘邦说:“栈道都烧毁了,出得去吗?”

    樊哙咧嘴笑道:“活人还能让尿憋死?栈道毁了不能再修再补吗?给我两万人马连修栈道带打仗,不信半月之内灭不了章邯!”

    刘邦哼了一声,说:“蚀中栈道不是沛郡的狗肉锅灶,想拆就拆,想砌就砌。再说,人家堵在谷口外边,以逸待劳,你出得去吗?”

    “让汉王这一说,完了。汉王说怎么办?”

    刘邦向肖何看了一眼,说:“请韩信到这里商量商量。”说着,又看了看曹参和樊哙,观察他们二人的反应。

    曹参和樊哙都感到惊奇,说:“一个投奔来又跑出去的楚军小校懂得什么?跟他商量什么?”

    肖何看了刘邦两眼,迟疑地问:“还请韩信来吗?”

    刘邦火了,挥手怒斥肖何:“让你请就去请。”

    肖何见此,只好摇摇晃晃地走了。

    刘邦转向曹参和樊哙,说:“子房离开汉中之前,跟肖何一起向我举荐了韩信,说他知兵,是个难得的人才,还让我拜……”

    话没说完,肖何和韩信进来了。韩信先向刘邦行了军礼,又向曹参和樊哙揖了揖手,然后问刘邦:“汉王唤韩信有何吩咐?”

    刘邦让韩信坐下,又问:“这多半天你都到哪里去了?怎不见你的影子?”

    韩信席地而坐,说:“军师走后,我从肖相国那里找来汉中舆图看了看,又实地去跑了跑,想找一条出山的路,好为来日打出汉中作准备。这不,我刚把舆图还给相国,就来了……”

    刘邦来了兴趣,问:“出路找到了吗?”

    韩信说:“找到了。出路有几条:东北蚀中要道不说,还有正北的褒斜古道,正南和东南还有……”一看樊哙瞪眼,立即停下来不说了。

    樊哙说:“别扯远了,眼下是章邯大兵压境,堵在蚀中谷口外边,你扯南方古道干什么?这不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吗?”

    肖何不以为然,插言道:“南方巴蜀也是汉王辖地,将来打起仗来,粮草主要依靠巴蜀,到时候南方古道就有用了,不能说背道而驰。”

    刘邦怒视樊哙一眼,又催促韩信说:“韩军士接着往下讲,不要怕。”

    韩信闭目沉思,突然睁开眼睛说:“以南方古道运巴蜀之粮,以东北蚀中古道引章邯之兵,出正北褒斜古道夺陈仓之地……”

    樊哙“唏”了一声,大叫道:“蚀中谷口那边已经让章邯占了,听说有一两万人马,你还嫌少吗?还要怎么吸引他们?”

    “少。少。还可以再多吸引一些,三万五万都不嫌多。”韩信胸有成竹地说:“我们应该敲锣打鼓地修复蚀中栈道,不过这要等项羽离开关中之后才行,不然他就不走了。”

    樊哙道:“这算什么难事?交给我好了,给我两万人马,半个月管保完成……”

    韩信说:“不用两万人马。”

    樊哙瞪眼问道:“你说多少人马为好?”

    韩信爽声答道:“五百士卒足够了。”

    樊哙咧嘴骂道:“你别放屁了,五百士卒够干什么的?你一个小校,只知道三百五百个数,想必没见过三万两万吧?”

    “快闭上你这张臭嘴!”刘邦怒声喝道。转而又向韩信笑了笑,说:“韩军士别介意,樊哙就是这么个嘴臭心不臭的家伙,你接着说。”

    韩信红了红脸,说:“五百人马是少了点,不过这是去修栈道,吸引雍兵,不是去真的打仗。真正出山的道路是褒斜古道,只有把雍兵吸引在蚀中栈道那边,我们才好从褒斜古道这边出去夺取陈仓。说穿了,这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眼睛里闪射着兴奋的光芒。

    刘邦也很兴奋,大叫道:“好,好。子房以前有明毁栈道以促项走之计,现在韩军士又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谋,这就不愁我刘邦打出汉中夺取关中还定三秦了!”说着,竟手舞足蹈仰天大笑起来。

    肖何插言打趣道:“我肖老何月夜追韩信没有白费吧?嘿嘿,我早就看出韩信这小子不是等闭之辈了!怎么样?”

    听了这话,曹参和樊哙脸上僵冷,心里很不自在,心想你肖何在汉王面前献殷勤,不把老兄弟放在眼里,却举荐一个外来投奔的小校,太不够意思了!想到这里,曹参不等肖何再恭维下去,连忙催请刘邦说:“汉王,时间不早了,还是快点决定派人去蚀中吧!”

    刘邦笑道:“刚才樊屠户不是自报奋勇去蚀中吗?好,就给他五百军士。听见没有,杀狗匠,你的任务不是去打仗,而是去修栈道……”

    不等刘邦把话说完,樊哙就气哼哼地“嗯”了一声,出门走了。

    刘邦摇摇头,看着樊哙远去的背影,笑骂道:“这个杀狗匠,不等我把话说完,就尥蹄子走了,走就走吧,敬伯你去告诉他,让他到蚀中把灌婴的五百骑手替换回来。另外再让周勃带领五百军士到南郑郊外筑坛,我要设坛拜将,看他还有哪个将士不听招呼?”

    曹参心中不悦,但还是答应一声,出去执行汉王的命令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