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日月关山 » 第二章 廷议推选大司马 苏涣喝酒惹恼儿子

第二章 廷议推选大司马 苏涣喝酒惹恼儿子

    前朝大成十五年秋初,大成帝胡圣清正主持着一场廷议,夏初大司马王叔田旧疾复发,想辞官回繁昌老家养伤,但胡圣清不允,大司马一众事务只得由御史大夫季康暂管,夏末繁昌传来王叔田独子被歹人所杀王叔田受惊,病情加重,恐有不测的消息传到京都,胡圣清只得另选能臣接任大司马一职。

    “陛下!沈太仆多年来兢兢业业,无论是军中还是宫中的马政都一片清明,我们现在的马多得都养不下了,这全是他的功劳,大司马一职他有能力担当。”巡游将军秦善由谏言道,他是兰州河洛王秦善秋曾经的部下。

    丞相秦善春见秦善由也举荐沈建爵,气得大动肝火,驳斥道:“历朝历代,还没有太仆接任大司马一职的传统,管马和管人能一样吗?”秦善由跟他是堂亲,秦善秋又是他的亲弟弟,他们本应站在同一战线,不知为何,秦善由却倒戈相向。

    “相爷,你担任丞相一职以前是什么职务?我没记错的话?不就是个甘泉县丞嘛?县丞都能直接当丞相,怎么太仆就不行了。”御史大夫季康驳斥道,他不在意谁接任大司马,身兼二职的他,早已累的够呛,再说历来有御史接任丞相的传统,他觊觎的是秦善春的位置。

    秦善春也不示弱,怒怼道:“季大人是觉得我德不配位了?马政岂能和军政一概而论,稍有差池,便是国不稳,民不安…”

    “相爷不要给我扣高帽子,怎么扯到国不稳,民不安来了,论才能,沈太仆乃大举魁首;论品德:他忠君孝顺;论身世:沈家乃西川百年望族,战后重建,他们沈家倾尽家产相助,德才兼备,又有功于朝廷,怎么就不行。”季康打断道。

    (此时西川还没划州,后来与云南合并为川州)

    见二人唇枪舌剑,火气上头,胡圣清出口阻止道:“两位爱卿不要伤了廷议和气,你们都是为了社稷着想,合适不合适当然不能听一家之言。”随即把目光看向其他大臣,“大家还有没有其它人选?”

    “陛下!臣举荐关宁将军王季常,他身经百百战,现在山海关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叔终侄及,理所应当。”廷尉胡廷中举荐道。

    秦善秋听到理所应当四个字,顿觉不可理喻,怒斥道:“胡廷尉怕是最近鸟语听多了,忘记怎么说人话了,什么叫理所应当?这大司马一职你当时世袭爵位…”

    这胡廷中即将隐退,他喜爱花鸟,常花重金收集世间奇鸟,这是人尽皆知的事。

    “秦爱卿,火气不要这么大么,这胡爱卿只是描述这么一个过程,并没有那层意思,朕也觉得王季常是个不错的人选,只是山海关也同样重要,相比大司马的人选朕更难找到接替王季常的人。”胡圣清继续看了眼被吓得哆哆嗦嗦的胡廷中,继续开口问道:“胡爱卿还有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

    胡圣清问他一来是因为他是皇亲国戚无需攀附他人;二来是因为他即将隐退,自是少了些忌惮。

    “陛下…臣觉得骠骑将军戚子充也是个不错的人选。”胡廷中支支吾吾道。

    众人的目光遂即都看向戚子充,戚子充被吓了一个激灵,一时不知所措。

    “陛下!戚将军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但他刚过而立之年,统领全军,恐老将不服。”正在众人七嘴八舌时,季康打断道,他反对,一来是本身就存在这个问题,二来是他与自己的儿子季常同属九大将之一,未来都有可能担任大司马一职,胡圣清听完也表示赞同。

    戚子充倒也没有在意他的反对,反而是有点感谢他的解围,他确实觉得自己还不够火候去统领全军。

    廷议又陷入胶着,胡圣清突然开口对皇监司总司胡廷芳问道:“胡总司,你觉得什么人合适…”语气有些意味深长。

    “臣…臣当…觉得淮北王胡庆山是个不错的人选!”胡廷芳明白胡圣清知道他会举荐什么人,犹豫了一下‘当然’二字差点顺口而出。

    胡圣清讪笑道:“哼!也只有你敢提他,朕这个儿子怕是真的疯了,一天尽干些荒唐事…”

    听到胡廷芳推荐胡庆山,整个大厅顿时噤若寒蝉,秦善春心中最佳人选其实也是胡庆山,但是他却不敢提及,其余众人则是不敢妄议胡庆山,太子胡庆天听言内心突然躁动起来,“太子!你觉得这些人中那个最合适?”正当他有些不安时,胡圣清突然问道。

    “儿臣也觉得沈太仆是个不错的人选,虽然二弟能力没有什么问题,但他…但他…”胡庆山欲言又止,支支吾吾一会儿就不说话了,他当然首选沈太仆,这沈建爵近来常与他走动,早已是他的人,而他说的另一半话则是怕胡圣清认为他们兄弟不睦。

    胡圣清见他也支持沈建爵,遂即看了看侧面正在摇头晃脑,昏昏欲睡的博士院首席苏涣,开口轻笑道:“苏博士,你可有合适的人选?”

    苏涣猝不及防,一个踉跄差点摔倒,瞬间引来哄堂大笑,他平复紧张的情绪后有条不紊地答道:“陛下,老臣一介记事文官,本不该妄议朝事,但非要臣选一个人的话,臣觉得玉泉的镇关将军王叔野倒是个不错的人选。”

    苏涣此言一出,众人顿时议论纷纷,秦善春和季康也都赞同,连续有几个大臣附议赞成。

    “只是这王叔野当年负气而走,陛下当年以一门两侯的天大隆恩都没挽留住他,现在他会回来吗?”秦善春疑虑道。

    “是啊!这确实是个难题…”众臣议论道。此时沈建爵和部分大臣面色铁青,不知思考着什么。廷议开了很久,一直都没有下最终决定,胡圣清只得改日再议。

    苏涣离了廷议以后径直回了博士府,到自己书房已是饥肠辘辘,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些酒和甜点干果,悠哉悠哉地独饮起来。

    “父亲,不是叫你不要在博士府喝酒吗?你怎么隔三差五就偷偷地喝起来?你这酒哪里来的?”苏畅找苏涣拿廷议记录,一进门就见他喝酒就责问起来。

    苏涣先是试图藏一下,见已暴露,便不再隐藏,耍赖道:“这是陛下廷议后叫太监偷偷赏给我的玉浆,怎能不按时饮了?”

    “我还没听过按时饮酒的说法,前几次你都说是仙人送你的,怎么这次不用仙人当借口了?”苏畅见他吹牛不打草稿,埋汰道。

    苏涣憨笑道:“我还能骗你不成,我儿休恼,我喝几杯就不喝了。”他当然想用仙人当借口,只是这东西南北熟悉的仙人都被他用光了,一时不能想出新的名号来。

    “都跟你讲过好多次了,现在是办公时分,你这样不约束自己,上行下效,博士院以后还不乱套。”苏畅指责道,事情已经发生,他也没有深究,缓和道:“廷议记录呢?”

    苏涣指了指,他便去拿东西,途中开口问道:“父亲廷议可有结果?”

    “还是没有结果啊!今天个个争得是面红耳赤,我听得头昏脑胀,所以才想喝点酒缓解一下。”苏涣感叹道,喝酒的理由说变就变。

    “还没有定论?”苏畅满脸疑惑,“我不是听说基本已经敲定沈太仆了吗?”

    “相爷死活不同意啊!跟季御史在廷议上争得是龇牙咧嘴,火星四射。”苏涣声情并茂地描述着。

    苏畅接着问道:“你说这相爷怎么就是死活不同意,我也觉得沈太仆是个不错的人选!难道他们有什么恩怨?”

    “朝堂恩怨错综复杂,我哪里知道。”苏涣醉心学问,从不参与争斗,“只是这秦善由今天突然也发声支持他,这我倒是没想到。”

    “秦善由,他不是秦王爷的人吗?”苏畅吃了一惊,“难道他们兄弟闹矛盾了。”

    “这我就更不知道了!”苏涣小酌了一杯,继续说道:“不过不知为何,圣上今天突然问我意见,着实在把我吓了一跳。”

    “问你?圣上从来不在朝堂上问你政务,怎么今天突然问你了?”说话间苏畅拿着廷议来到了桌前。

    苏涣自然不会说他在朝堂上打瞌睡出糗的事,回避道:“这我哪里知道!不过我今天倒是推荐了一个人。”

    “何人?”苏畅十分好奇,不等他说完便开口打断道。

    “王叔野!”

    “王叔野,倒也是个不错的人选,圣上怎么说?”

    “圣上和大部分大臣都同意,只是担心王叔野不肯回来。”

    “是啊!当时他如此决绝,这倒是个难题。”苏畅批阅完廷议,起身准备去把它存放在书格上。

    “这有何难,只是陛下碍于情面不愿强人所难,要不然一纸诏书调他回京,他还能抗旨不遵不成,五年了…”

    “父亲!”苏畅放置廷议时,一壶酒突然从一个书格中滑出,正中苏畅脑门,“咣当”一声,酒壶摔碎在地面,溅起一地酒。

    苏涣见他怫然作色,也只能耸肩撇嘴,大气都不敢出。苏畅悻悻离去,不一会儿又找来工具嘀嘀咕咕地打扫了一下。等苏畅离开完全没声后,他才自言自语道他刚没说完的话:“五年了,我也有些想他了。”遂即独自黯然神伤起来,他用手侧托着头,一时酒意袭来,整个人开始迷迷糊糊起来,突然一个不稳,一个踉跄摔倒在了案桌上,并随手揪下了一把自己的白发,他坐正后看着自己的白发,感叹道:“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又狂饮了一杯,慷慨激昂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开始盘算着自己的宝贝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