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风起南朝,宋制天下 » 第三十八章 军户之制

第三十八章 军户之制

    “桂阳公!”

    段宏听到刘义真要保障入其幕府军士衣食无忧,还要配良田五十亩,连忙劝道:“曹魏以降,未见有军府另配给军户良田者,遑论保其一辈子衣食无忧。”

    刘义真听得摆了摆手,娓娓说道:“汉末以来,士兵世代为卒,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加之年年战争,这些军户整家灭亡者何其多?”

    “这几日我看过阿父批阅后命人誊送来的奏疏,上面言军户为躲兵役,或逃逸,或自残者不可计数。更有建康军户为躲兵役,逃至南塘下的舟坊当中。思之着实可怜!”

    “我所言保其家人一辈子衣食无忧,是赐予之良田,官吏世族不得随意侵占。”

    段宏听得神情严肃,微皱着眉头说道:“二百年如此,若要更改,朝中阻力极大,恐得不偿失。但若只在桂阳公建威府施行,却也并非不可。”

    作为历事三国的老将,段宏岂会不知百姓疾苦,军户之艰难。

    曹魏之时,军户便战时出征,兵戈止息时耕作,负担日渐加重。

    陈思王曹植曾就军户问题上书过朝廷,其中言及:“封国所得兵百五十人,皆年在耳顺。又士息前后,兼人已竭,惟剩小儿。七八岁已上,十六七已下,三十余人。”

    “今部曲皆年耆,卧在床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视,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疲擦风靡,疣盲聋聩者,二十三人......”

    此封奏疏虽是二百年前之事,但换做今时今日之大晋,亦无甚变化,甚至愈发严重。

    段宏本人就是既得利益者,久居高位,不关乎切身利益,自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若非刘义真提及,他只会听之任之,随波逐流。

    “这些军户实是艰难。”段宏无不感叹地说道:“不仅要服兵役,上战场,还要稼穑农桑,缴纳租布。”

    “世祖武皇帝立国以来,更是明令军户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

    “南渡以后,朝廷还将军户赐予有功之臣,使其成为功臣显贵之私兵,任人宰割。如非每次打仗,可抢夺珠玉金银,军队士气、战力,与秦、汉实在难比!”

    “这是二百年之弊政!”刘义真拧着眉头,沉声说道:“汉末以来,战争不断。永嘉之后,朝廷于江左近乎无兵可用,不得已扩大兵户之数。”

    “奈何司马氏不知体恤百姓疾苦,变本加厉,盘剥百姓,这才使得流民起义不断,天下人心离散。”

    “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士卒是朝廷意志的体现,他们在战场上浴血搏杀,以生死赢得更为广袤的疆土,换取四海安宁,天下太平。”

    “他们不该是低贱的,更不该让人随意欺凌,应是为世人所敬仰,以军士而骄傲。”

    说到这,刘义真眼神坚定,朗声道:“秦能得天下,是为商鞅变法。”

    “商君所提之二十级军功爵位,时刻激励着秦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们知道,只要斩敌首级,打赢胜仗,他们便会被朝廷授予爵位,荫及家庭。”

    “或为公士,或为上造,或为不更,或为大上造,甚至彻侯。”

    “我没有秦之魄力,亦无商君之智慧。”

    “但我知道,想要练出一支所向披靡的大军,除了赏罚分明,严明纪律,更要让他们生死无忧。”

    “我能做的,便是在权利之内,让那些可能成为我幕府的将士们,也如秦之将士那般,在战场上生死搏杀之时于未来有盼头。”

    听得刘义真一席情真意切,发自内心的讲话,段宏缓缓起身,朝着刘义真拱手道:“桂阳公胸怀天下,高瞻远瞩,末将所不能及。”

    “若桂阳公所言能实现,何愁四海不能归心,天下不能一统。桂阳公想要怎样做,末将必全力支持。”

    刘义真微微笑了笑道:“能得段中兵倾力辅佐,我相信未来可期。”

    不论段宏此言是否真心,至少在自己的幕府内,能得到段宏支持,此事便可事半功倍。

    ......

    建威将军、桂阳公于盩厔、鄠邑二县发布的募兵告示,很快传遍了关中。

    其中赐予良田五十亩,官吏世族不得随意侵占,违者重罚一条,更是成为不少山野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好些人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吾儿有魄力!”

    逍遥园内草堂寺,刘裕听到谒者的禀奏,禁不住放声大笑。

    他的两侧,一左一右跟着许久未曾露面的安东寺主持慧严,以及关中名僧草堂寺主持僧导。

    傅亮、谢晦、郑鲜之、颜延之四人紧随其后。

    僧导年岁看上去与刘裕、慧严相仿,身材略是清瘦,嘴角一直挂着慈悲的微笑,让人见了便心生好感。

    “桂阳公心怀大慈悲,乃关中百姓之福。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僧导和尚双手合十,高宣佛号。

    “仁义是有!”

    刘裕笑着道:“就是动作大了点,如此做怕是会引来不少的非议!”

    “阿弥陀佛!”

    僧导再次双手合十,“于天下百姓有利,可得黎庶之民心。短时或有阻碍,长远而看,此举意义非凡。”

    “大师所言却也有理,不过!”

    走在后面的傅亮接过话,朝刘裕拱了拱手说道:“自曹魏至今,二百年军户之制,能存在自有其道理。”

    “天下战乱百余年,诸国争霸,兵戈不息,百姓流离失所,赤地千里,十不存一。”

    “为求中原一统,各方势力只能强募士卒。而军户之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即可在和平之时屯田耕作,保证朝廷租布不绝,亦可在战争来临之时确保所需之甲士源源不断。”

    “若以利而诱之,以军功激励,或许能提高军队之战力,却难保大战来临之时,有充足兵源可用。”

    “臣也赞同傅中郎所言!”

    谢晦也开口说道:“军户之制二百年,不能说改就改。如今这天下,战乱频繁,需要军户才能保证兵源之稳定。突然改变难保不会出现岔子。”

    “军户之制自是不能变!”

    刘裕走在前头,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淡淡地说道:“然桂阳公所请亦可尝试。准其建威府便宜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