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风起南朝,宋制天下 » 第四章 老和尚,厚道

第四章 老和尚,厚道

    “霍,口气不小!”

    刘裕看着自己这个第二儿,脸上和蔼之色渐隐,取而代之的是严肃:“尔乃我宋国公子,不可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当戮力以匡天下,而非盛与口欲。”

    刘义真愣了愣!

    这是在责备他虚言浅薄,清谈而不务实!

    “阿父!”

    刘义真赶紧伏跪于地,雨声泪下道:“儿虽年幼,却非虚薄轻动之人。”

    “关中故土不沾王化逾百年,今失而复得,实在不易!”

    “儿有感阿父辛劳,将士用命,这才斗胆直言!还请阿父许儿以部属,儿必将不负所言。若失败,儿甘愿受罚!”

    说完,刘义真朝着刘裕拱手至地,重重叩首。

    这算是立下军令状了。

    刘裕瞳孔微缩,似乎是在考虑刘义真地请求。

    “宋公!”

    站在一侧旁观多时的慧严和尚突然向刘裕合掌行礼道:“吾观桂阳公言自肺腑,情真意切,非似清谈浮虚。”

    “老衲在此亦斗胆请求,请宋公恩准,让桂阳公试之一二。”

    此话一出,莫说刘义真,就连刘裕都眉头一挑。

    慧严自跟随北伐以来很少发表意见,但每一次提出的建议刘裕都会采纳。

    刘裕看向慧严和尚,后者笑容可掬地点了点头。

    “罢了!”

    刘裕本就有意找机会让刘义真历练。

    纵观历史,甘罗十二拜上卿,霍去病二十二封狼居胥。

    自家这第二儿只是练个兵,倒也不算出格。

    想到此,刘裕的神色缓和下来,看着伏跪在地的刘义真,沉声叮嘱道:“既然你有匡扶天下之志,为父恩准便是。但军事非儿戏,不可任性妄为。”

    答应了!

    刘义真心中狂喜,叩首高呼道:“孩儿谨遵阿父教诲!”

    看着欣喜若狂的爱子,刘裕板着脸故作严肃道:“不要高兴太早,你可是向为父立下军令状的,若练兵不成,为父必当重罚!”

    “请阿父放心!”刘义真激动地应道:“孩儿定不叫阿父失望!”

    “起来吧!”

    “谢阿父!”

    刘义真站起身,感激地朝边上的慧严和尚眨了眨眼睛。

    这老和尚,厚道!

    从城墙上下来,刘裕叫来身边一名三十出头的年轻武将道:“带桂阳公去中军大营。”

    “诺!”

    这名武将刘义真非常熟悉。

    刘荣祖,现为建威将军、太尉中兵参军,属于宋台武将当中少壮派将领,打起仗来比之军中老将亦不遑多让。

    叫上刘乞,跟着刘荣祖出潼关南城墙,中军大营就设在南城墙外的山塬上。

    潼关不单单指潼关关城,而是以潼关关城为主,包含潼关西侧的黄坂巷,五里暗道,东部禁沟所在黄土塬上的十二连城,以及南边秦岭脚下的数座关隘。

    历史上潼关驻军最多时达十五万人。

    黄土塬中军大营中驻扎着刘裕自北府挑选出来的精锐,更有灭亡南燕时收降的‘具装虎斑突骑’。

    北府精锐是刘裕在东晋北府兵的基础上组建的,与东晋太傅谢安之侄谢玄组建的‘北府兵’不可同日而语。

    ‘具装虎斑突骑’以重骑兵为主,战力强横,但经过多年战争的消耗以及战马老化后自然死亡,所剩已经不多了。

    此时的‘具装虎斑突骑’全部加起来也就六千余骑。

    这六千余骑是宋台手上,或者说整个南朝天下最为强大的机动作战力量。

    在大营中转了一圈,刘义真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步军战力强悍,但骑兵异常缺乏。

    永嘉丧乱,朝廷偏居江左,获取战马的主要途径西域和北方草原被胡人阻隔。只剩海路和蜀地,以及战争中的俘虏和缴获。

    可不论海路,蜀地,亦或是战争中俘缴马匹,都远不足以支撑江左对骑兵的需求。

    想要建立一支可比肩胡虏的强大骑兵,最重要的还是要打通同西域的联系。

    罢了,还是先考虑招兵之事,其他的都是后话。

    回到中军虎帐,刘荣祖已经将两队人马挑选出来,这会儿就在虎帐外的空地上列阵以待。

    眼前的两队人马让刘义真瞬间瞪大了眼睛。

    骑兵!

    两队人马皆为骑兵,个个身形彪悍,手持马槊,坐下战骑尽皆高大的骏马,马身批着银莲叶具装铠,威风凛凛。

    望着头戴贴金兜鏖,着铠甲,眼神凌厉,杀气凛然的精锐骑兵,刘义真震惊过后满意得不得了。

    有晋一代,军中分军、幢、队、什、伍等作战编制。

    军有军主,副指挥称作军副,一般为两千人;幢称军幢、幢队,有幢主一人,幢副若干,约五百人。

    队设队主、对副,满编在五十至百人左右;什作什长,率十人;什下为伍,曰伍长,领五人。

    “二郎!”

    刘荣祖走到刘义真身边,轻声说道:“太尉让我转告您,这一百骑兵就交给你了,莫要让他失望。”

    莫看刘荣祖年不过三十,却是跟着刘裕京口起义的老人。

    他的父亲刘怀慎更是刘裕的姨母弟,官至中领军、征虏将军,随尚书左仆射刘穆之守卫京师建康。

    说白点,刘义真得管刘荣祖叫声表叔。

    这些人因为同刘家父子亲近,私底下都是管刘裕叫太尉,管刘义真叫二郎。

    “嗯!”

    刘义真点了点头,招来一旁躬身侍立的刘乞道:“听说你十五就入了伍,马背上的功夫比之索虏也不遑多让?”

    “是的!”刘乞恭敬地答道。

    “刘乞武艺确实不错!”

    刘荣祖从一旁接过话,笑眯眯地看了眼刘乞,然后对刘义真说道:“二郎您有所不知。”

    “刘乞也是忠良之后,他的父亲刘本之跟我父亲一般,都是当初太尉任下邳太守时投奔太尉的刘氏族人。京口起义时为流矢所伤丢了性命。”

    “我记得刘乞入军伍,刚好遇到我军攻打广固,当日便在战场上斩首三级,因此被太尉夸奖,留在身边做了亲兵。”

    “后来您为桂阳县公,太尉便派刘乞到您身边做了谒者。”

    谒者,始置于春秋,为使者别称,专掌天子传达。

    大晋立国于县公国置国官,有谒者四人,第九品,掌公国传达事。

    只以为刘乞是绥舆里刘氏宗人,没想到还是京口老兵的遗孤,忠良之后。

    “既如此我也不问了!”

    刘义真看向刘乞道:“这一百骑兵我交给你率领,可能带好?”

    “可以!”

    刘乞回答简练,不卑不亢,却能让人感受到他语气中的自信。

    这样的人,刘义真很难把他与历史上鼓动刘义真杀王修的奸佞结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