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两宋风华 » 第9章 夹缝中的北汉

第9章 夹缝中的北汉

    当初刘知远南下时候,为了防止大本营被端,留下亲弟弟刘崇替他镇守河东。刘知远称帝后,四年来,刘崇始终在这个岗位上面默默履职尽责。

    后汉帝刘承佑被杀的消息传到河东,刘崇准备发兵南下。可是,后来又听说郭威他们立了刘赟为新帝,便心花怒放,退回了太原,“既然我的儿子当了皇帝,我还有啥别的要求呢?马上我可就是太上皇了,打个毛线仗啊!”

    “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郭威肯定会夺权自己称帝,主公您不如迅速出兵,越过太行山,据守孟津。待大公子安稳登基后,我们再撤军也不迟,这样的话,郭威断不敢轻举妄动。否则,我恐怕大公子会被郭威出卖!”

    也不是没有明白人,时任太原太守的李骧同志是刘崇的谋士,他并不相信事情有这么简单。

    “大胆书生狂徒,竟然敢离间我们父子感情,蛊惑我跟我儿子抢皇位!”刘崇大怒,令左右将李骧拖出去斩首。

    “可悲啊,可叹。我身怀经世济民之才,如今却为一个不自知的蠢货傻瓜出谋划策,确实是该死啊。只是家中只剩下老妻一个人,请成全我们夫妻俩共赴阴曹!”李骧悲愤,捋着胡子向天长叹。

    “这简单,满足你的心愿。”刘崇下令将李骧夫妇在闹市中公开斩首,然后上疏奏报李太后,详细描述了处死李骧夫妻的经过,表达了自己的一片赤胆忠心。

    李骧确实是该死,不仅看错了刘崇,而且还拉上了自己的妻子一道去死,也不问问她愿不愿意。虽然他给刘崇提出的建议无比正确,就像田丰之于袁绍。

    不过,事实证明刘崇还是想得太简单了。后来,郭威在澶州黄袍加身,折回汴州夺取最高权力,将刘赟贬为湘阴公爵,软禁起来。刘崇赶紧派使节进京,请求郭威保全刘赟的性命,准许将他接到太原。

    “刘赟在宋州过得很好,朕定会把他的衣食住行安排得妥妥当当,你也不用瞎操心了,只要你能够用心辅佐新朝,朕定会封你为王,永远镇守河东。”

    郭威怎么会同意呢,他只是装模作样敷衍一番,稳住刘崇,毕竟河东不是善茬。为了根除后患,郭威迅速派人秘密毒杀了刘赟,可怜的工具人刘赟就此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儿子被杀的当天,老爹刘崇悲痛万分,身怀亡国之恨和杀子之仇的他,立即决定继承大汉衣钵,在河东称帝。

    刘崇登基称帝后,仍用后汉老哥的乾佑年号,疆土只有太原府、汾州等十二个州,核心班子成员主要有中书侍郎郑珙、户部侍郎赵华、太原尹刘承钧(刘崇的次子)、代州防御使李存環、马步军都指挥使张元徽、宣徽使陈光裕等人。

    “只因为高祖的基业一夜之间被摧毁断送,万不得已之下,朕才登基称帝。诸位细想一下,我算什么天子?你们又算什么节度使?”刘崇在大殿上抹了一把老泪,“也都是怪朕,没有听李先生的建议,这才让吾儿死于非命,落得如此个地步。”

    刘崇口中的李先生,指的就是李骧。此刻,他也是真的后悔没听李骧的建议,可是世上从来就没有后悔药的。为了让自己心里舒服一些,刘崇为李骧建了一座祠堂,逢年过节都亲自前往祭祀。

    作为十国中唯一一个地处中原北方的政权,为了区别,历史学家管它叫北汉,刘崇也被称为北汉世祖。因为地处河东,所以《新五代史》将其称为“东汉”。从此,北汉与后周成为有国仇家恨的敌国和世仇。

    别小看这个仅有三万多人的弹丸之地,北汉可是十国政权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它颤颤巍巍地坚持了二十八年,历经郭威、柴荣、赵匡胤、赵光义等四代英主御驾亲征,才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北汉广运六年(979年)最终灭亡。

    为了节源开流,刘崇下令,不必兴建皇家祖庙,按照普通百姓的祭祀规格进行祭祖。宰相的月薪只有100串钱,节度使的月薪只有30串钱,至于其他官吏,仅仅只有少得可怜的岗位津贴而已。

    要想马儿跑,得让马儿先吃饱。历来就没有什么“低薪养廉”的说法,高薪不一定养廉,但低薪一定是大概率会出奸的。

    工资待遇这么低,官员们当然要想其他办法了。于是,北汉境内,遍地都是贪官,个个都向和珅看齐,几乎没有什么廉洁的官员。

    北汉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被实力强大的辽国和不共戴天之仇的后周包围着,可谓是前有狼后有虎。为了站稳脚跟,刘崇决定,向老前辈石敬瑭老师致敬,投靠辽国。

    辽国自后晋的三次南侵以后,伤亡惨重,又遇上了月食现象,此乃凶兆和不祥的象征。几年来,耶律阮一直忙着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斗完独臂奶奶后接着斗酋长和各部落王爷,其乐无穷,根本没有精力再挑起国际争端,他派使节到后汉请求和解。

    正好中原政权发生更迭变动,郭威登基称帝,他派使者给辽国赠送了金器、玉带等贵重物品。关于新政权建立的原因和经过,郭威在信中又向耶律阮解释了一番,顺便表达了想与辽国建立睦邻友好、互不干扰外交关系。

    此时,刘崇也在与时间赛跑。他安排儿子刘承钧给耶律阮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按照后晋与契丹的先例,两国继续交好。随后,他又安排宰相郑珙携带重金出使辽国,转达了愿意与辽国结为军事联盟,奉辽帝耶律阮为叔父的决心。

    后晋出了个“儿皇帝”,北汉又出了个“侄子皇帝”,还真是没有你想不到,只有他办不到的事情。至于为什么是叔父,可能因为刘崇比耶律阮大二十多岁,他实在没那个脸称其为父亲吧。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对于刘崇的诚意和重金,耶律阮是相当满意,他也想利用北汉与后周的矛盾,然后从中渔翁得利。

    于是,耶律阮决定收下了这个老侄子,册封刘崇为英武皇帝,将其改名为刘旻,同时要求北汉“岁输钱十万缗”以上。

    有奶便是娘,钱的问题好办,刘崇一口就答应下来,对耶律阮的回信称呼变成了“侄皇帝致书于叔天授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