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剧透历史:李世民要抓我做女婿 » 第三十六章 玄奘西行,唐王插眼

第三十六章 玄奘西行,唐王插眼

    大殿内维持着一片寂静,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大殿门口的方向。

    先是轻微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一道黑色的影子率先攀爬上大殿的石质门槛,紧随其后的,是一个逆光的微胖身影。

    待身影继续往里进,脱离了阳光,走入了大殿的阴影里,这才见得分明。

    这是一个头戴,麻黄色僧衣,外披宝红袈裟的和善僧人。

    僧人继续往里行进,直到狴軒前几步方才停下身形,对着上方宝座上的李世民行一佛礼。

    “阿弥陀佛,贫僧西京洛阳净土寺僧人玄奘参见陛下!”

    李世民看着下首的大和尚,倒是颇有几分宝相庄严的卖相。

    大唐开国来倒是佛道两家皆盛行,只是李世民个人对这些不纳贡,也不服役的方外之人比较无感,倒是自己的皇后笃信佛教,所以他倒也不会有特别的恶感。

    只是近来,对于后代视频透露的内容的还原上,道家的炼丹师们贡献特别突出,所以反而最近对道家颇有改观,连带着对另一大宗教也起了兴趣,心中暗自思量,这佛家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意外之喜?

    故而,他表露出一副有兴趣的样子,对着下方僧人道

    “哦?玄奘法师所为何来?”

    胖僧人自是当下一礼。

    “贫僧所来,只为求一件事,希望得到陛下的支持,去得西方世界,求取真经,造福我大唐百姓!”

    陈玄奘表达出自己的诉求,但其实此刻他的内心也颇为忐忑,说完便宝相庄严的立在一旁,等待皇帝的答复,实则手心已经见汗。

    而早在和尚进来之前,李世民就从李孝恭那里了解到了和尚的诉求。

    当时他下意识想到,如今北方势力错综复杂,兵荒马乱的,去了不是送死吗?本想直接拒绝。

    但经过这一会儿的权衡利弊,他却敏锐的从这里面探查到一丝值得操作的空间,这完全可以是一份长期的投资。

    他转念一想,如今自己装备精良,想要扩张,与西方诸国迟早会有一战。

    只是现如今自己对于西方世界的了解完全依赖于两地流通的行商。

    自己当初起兵之前,李家也养着两只驼队,往返于东西两端,对于行商的路线倒是熟识,但商途以外的地界,却很是陌生。

    起兵之后,天下动乱,所有的资源都投入了事业中,已经没有了行商的心思,驼队也随之解散。

    等到武德年间,建立了大唐,准备重启通商口岸,但商途已经被一个突然崛起的大势力阻断,大唐鞭长莫及,通商一事就此搁置,同时也丢失了那方世界的消息。

    这会儿却正好可以借取经之便,沿途勘探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为将来不远的征服提前收集情报。

    只是这些话显然不能和和尚明说,还得安排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做这件事。

    反正这对于他来说也不需要付出太多,反而可以趁此机会,提前为未来解放西域诸国打好前站。

    于是,李世民组织语言道

    “法师所求,寡人倒是允了!”

    陈玄奘显然没有意料到自己的需求会就这样直接得到了皇帝的满足,他也了解现在外面的局势不容乐观,本来他已经做好被回绝的准备。

    到那时,他就只有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得到长孙皇后的帮助了,世人皆知,皇后是一个诚心笃佛之人,或许也就只有她能够帮到自己。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我大唐百姓能有大王您这般心系群众的帝王,实乃是天下百姓之福,贫僧先在这里替红尘众生,谢陛下垂爱!”

    李世民又将探寻的目光望向玄奘法师,

    “不知法师此行可有规划好路线?”

    “回禀陛下!贫僧是有规划。”

    “打算自凉州行至瓜州,经玉门出关,越过五烽,渡流沙,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新疆吐鲁番)。后经屈支(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南下经缚喝国(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阿富汗加兹)、大雪山、梵衍那国(阿富汗巴米扬)、犍双罗国(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便可到达迦湿弥罗国(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里。”

    李世民一边听着陈玄奘的叙述,另一边已经让张阿难取来了舆图,按图索骥将路线一一标注。

    半晌!他抬起头,颇为感慨

    “法师此次西行,山高路远,行程多舛,期间艰难险阻难以估量,朕实在不放心法师一人前往。”

    他摸了摸下巴,继续道

    “这样吧,朕遣一小队‘铁血少年团’队员,与法师同去,用以顾得法师周全。”

    “法师认为如何?”

    陈玄奘当下便是一礼,再也端不住场面,面露欣喜。

    “有陛下的天兵相助,想必此行必是马到功成,小僧自无不可!”

    坐在上首的李世民右手轻轻一拍扶手

    “好,那这事就这么定了,朕与你约定三天时间,三天之后,朕于泾河之畔,为法师设斋宴送行。”

    ......

    朝会结束,各种决策政令有序的传达各方。

    此时却有一小队人马,悄悄的离开了长安,一路向北。

    长安城北

    渭水静静的蜿蜒流淌,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

    它仿佛亘古不变的一直等在那里,见证无数人的欢笑与泪水,曾经承载了无数的历史和情感。

    李世民上一次站在这里送别的,还是东突厥的颉利可汗。

    “茹卿,此番分别,再见不知又是何时了!”

    李世民和杨茹卿相立桥头,他一手牵起杨茹卿的柔荑,轻轻捻动。

    杨茹卿也不挣扎,也不回答,只是眼神幽幽的望向北方,那是她来时的方向。

    一来一去间,自己的命运已然发生了改变。

    她至今仍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眼前这个男人,心头烦了,便也不再去想,自己前方已然有了道路,只管闷头走下去便是。

    她另一只手下意识捏了捏手中的竹筒,这里面,便是她此次最大的收获,燧发枪的制作图纸。

    最终杨茹卿在一小队‘铁血少年团’的护送下,悄然的离开了长安,北上前往了河北境内的伪隋开启她的斗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