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发出突破令 » 第1章探路

第1章探路

    脱困攻坚战如火如荼进行,第二年夏,转入主攻阶段,攻城掠地之余,炳宣一边全面把控驻片村情,一边摸索成果保留和转型。爱好广泛的他走遍贫困村组每一个角落。林下经济,乡村景点,脐橙种植,牛羊养殖,养蜂等多头并进,让每个贫困户有劳力能力农户结合自身特长,找到对口适合自己,1到n个优选小项目投资,自食其力,改善经济,综合多项收益,远远超过人平经济收入线,完成家庭每年的各项收益子标,达到稳收入,早日脱贫致富。

    闲暇之余,特别注意,最近外省深圳某公司频频采点,组织千人团建,沿红军长征线路,徒步扎营。从长征出发地雩阳县城出发,沿省道走到祁禄镇,打着红旗,喊着整齐口号,一个小分队一个小分队行军,四十多公里路程,到了镇上,就驻扎学校操场和镇政府广场。

    这是干什么呀?一个个男女小青年,走得两脚打飘,左摇右摆。听说还有走哭的的。边上的群众议论纷纷。

    敏感又负责任的炳宣主动上前,问穿着迷彩吹着口哨领队,介绍自己是这祁禄镇人民政府里分管宣传的干部,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的,尽管开口。

    领队笑着说没什么,只要广场这块地扎营和厕所使用。

    炳宣就汇报领导,安排人员对接解决。

    ……

    各队人马陆续到齐,清点报告完毕后,最高领导讲话,总结一路发生情况,表扬先进,鼓励后进,布置明天出发路线和时间。后面各班按要求安全有序扎营,起火烧饭。

    ……

    总个是行军打仗的模式,这是企业团建?

    回到单位,炳宣不太相信眼前发生的事。

    都是年轻人,还是企业员工,走长征路?!

    有点反应不过来。

    半夜了,思索还在缠绕,搜了搜度娘,是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发扬团队吃苦精神,体验长征路,哦,这样就通了。

    但转念一想,这走公路?

    冇有其他路?想着,其他事扰着,放下了。

    一天,接党政办通知,县挂点领导要找炳宣,说去走下线路,因为离所驻片远,炳宣就早早等候在政府大院。

    8点准,上了挂点县领导专用下乡车,直奔岭畚村,村干部张支书介绍了情况,小车沿着清澈见底,婉延曲折河道边公路开了半个小时,到了上山路口,领导指示司机。

    “彭师傅你回镇上等,我们电话通知你来接。”

    师傅领示回去。

    炳宣就跟着挂点领导元主席,前有带路的张支书,在前面领路,顶着盛夏大太阳,出发了。

    哇,走过一山坳,一挂壁白瀑布曲折而下,水声震耳,凉风习习,一下子从火热的夏季进到秋天。这时,穿过一如洞树丛,光线一下子变暗了,连星星点点的阳光也不见了。

    “这风光好!走进这,心旷神怡,让人想多吸几口这洁净的空气。”

    “是哦,主席,这里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炳宣说。

    沿着时而起伏时而傍水的山路走着,脚下是沙沙的原始森林树叶声音,因为公路交通改变,这条村通镇山路已少有人走了,只有满路的金黄树叶和绿绿青苔铺满在上面,偶尔几个上山采山珍的村民走走。

    “这条路十分有价值,要宣传出去,开发出来。”过了一道河沟,主席大声说。

    “现在很多人来这走长征路,走这条更深入体验。”主席又补充说。

    “是呀!现在深圳团队走公路,哪有感觉。”炳宣附和。

    “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你管宣传和旅游。”

    “好的。”

    “如果把旅游团队带到这原始森林,又是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发展起来,能带动经济发展。”主席总结说。

    “是呀,感谢元主席不辞辛苦,为百姓寻找这长远出路。”张支书说。

    边走边聊,今天来这里踏看的目标越来越明了。

    走过一段地面坑洼水浸路,脚下是用两根木头,并排竖着垫脚,∥型摆开。

    “这个有意思,村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上,还实用,有团建队伍走在这上面,像走钢丝,体验感更强。”主席打趣说。

    “是呀!来自城市的孩子看到就新奇,更别说要跳着走在上面。”张支书附和。

    “这是什么挖的,到处未烂。”眼尖的炳宣说。

    “野猪刨的,这里野猪很多。”张支书说,“上面有田,因封山太好,都种不了了。”

    “哦。这森林覆盖,难。”

    走过一突兀大嘴的大山涯后,来到一开阔地。

    “休息一下吧,张支书。”炳宣提议,同时,拿出背包的水递给主席,张支书也拿出瓶子拧开,喝起了水。

    “好的。”

    大家就着路边木头,坐上休息起来。

    坐了一刻钟,冷溲溲的。

    “继续走吧,别着凉了,看来徒步要不停走,乘兴走,别太凉快,要保持热度。”元主席说话充满哲理。

    大家站起来,继续赶路。一忽,来到一棵巨大的红枫树下。

    “张支书,这棵树有几百年了?”炳宣拍了拍红枫树,用手做了个搂抱姿势后说。

    “有三百多年吧,看这树要三人才抱得过来。长在田坎上,以前种田好乘凉哩。”

    “哦,那秋天一定满山红叶,好美。”炳宣描述一凡。

    “是呀,这里海拔高,一到秋天,一颗一颗的大小红枫迎风招展,红透半边天,十分养眼,市县的爱好者都流连往返,来这看风景呢。”张支书介绍。

    “这好,下次邀请县里摄影协会的同志来拍摄宣传下,发给媒体造造气氛。”元主席说。

    经过一段水浸田,过了一片油茶林,眼前一亮,能看到远处的公路了。

    “这边看,”顺着张支书手指的方向,一条直直的防火带呈现在眼前。

    “这是1934年冬,邓屋牛岭陈毅部留守红军与民国白军发生一场遭遇战的地方。当时接近过年,本地有一句俗语:打得赢回去过年,打不赢就地耘田。面对数百倍的白军,围堵的留守红军游击队只有拼一条路了,战斗后这里尸体遍地,血流河沟,当地乡绅和村民都偷偷捐资出力掩埋了很多牺牲的红军同志。”张支书说。

    ”不畏強敌,会人敬佩。在那到处都是白色恐怖的年代,红军将士真是钢铁意志,革命理想高于天。”元主席说,“所以我们这里到处都有红色革命故事,遗址遗迹,要发掘保护利用起来,时不我待。”

    接下来,只有林中的树叶和着脚步的沙沙声,像是为这些牺牲的革命先烈寄语哀思,我们不说话,走了很远。

    ……

    下山了,联系了接的车,直到坐上车,开出了很远,也不忍回头。这时,只感到肩上的担子巨重,炳宣觉得还有许多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