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发出突破令 » 第6章发起总攻

第6章发起总攻

    6月13日,是祁禄镇开天辟地以来的大事,值得永远铭记的光辉历程一一中宣部组织500名媒体记者来到这偏远小镇再走长征路。

    南方梅雨夏季的祁禄镇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太阳知道有喜事要发生,强力推开刚才还乌云密布的帷幕,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金沙村兰花圩村民小组,百姓一早就忙起来了,拉起了大幅标语: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再走长征路,追寻红色足迹;发扬革命传统永走万里长征路,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惠民生。一公里长的乡村公路两边,红旗招展;每隔50米有一个镇领导讲解员、一个镇干部和一个村干部,举着红旗,负责为50位记者讲解、引路和联络。此刻,整装待发,候着画好线的停车点上,准备为各支再走长征路队伍定位。

    安保队伍已分散进点,指挥交通和负责各路口人员出入。

    欢迎的锣鼓队已经就位。

    各点上保障分队已经就位。

    随行医疗队已经就位。

    ……

    一首首《长征组歌》歌曲在强力大喇叭的推送下,传得很远很远。

    九时准,12辆载着一路欢歌笑语,一路期待的记者大巴士进入大家眼帘,随车领队控制着车距,找准自己的位置,对号入位。

    欢天锣鼓敲起来了!

    长长队伍,足足有一公里,人声、鼓声和音乐声,一片喧嚣;红旗、标语和白亮的雨衣,交相辉映。

    ……

    各队顺利对接上。前队已左转缓缓的出发了,同时传来震耳欲聋的一——二——三——四、一二三四的队伍行进呼叫声,一二一、一二一齐步走行军调整步伐声。

    第二队也向左动起来了,原地踏步走了会,慢慢移动,一二一,一二一前进!……

    第三队动了……

    第四队动了……

    ……

    炳宣带着第五队,齐步走!一二一,一二一,踩着泥泞和卵石,进到金沙桥头。早晨的暴雨积水已汇集到金沙河中,泥沙翻滚的浑浊水流咆哮着,打着旋,肆无忌惮地冲到眼前,又打着哗响和水花,眨眼冲到前面去了……

    扩音器响起:各位领导,记者老师们,大家好!我是随队讲解,我姓刘,欢迎大家来走长征路,这是金沙河,因金沙村而得名。请注意!走到桥上别望水面,注意保持距离,怕过桥和晕水的老师可前后帮助,扶着过桥……

    :那位女老师,拍摄注意安全!

    :我怕,一位年轻的95后女记者,停下脚步若找帮助,炳宣插入队伍,拉着记者的手,边走边讲,注意横着脚走,一步一步走稳……

    第五队的后卫也已全部过去,炳宣赶紧讲着:各位领导老师,从这里开始进山了,请注意看,脚下的路就是千年古驿道,取自就近鹅卵石铺就,十分平整密实…

    高空俯看,这支雄壮长长的队伍,前队红旗已到老鹰山脚下,后队还在金沙桥边。整个如一条巨龙,婉转游动在山恋的红军长征小道上。

    第五队钢强有力地走过树长廊、果园,上了一缓坡。

    炳宣边讲边插空挤到红旗手后面,这时,天空又暗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就飘忽起了一颗一颗豆大雨点,东一榔头,西一锤子。

    :请大家赶紧穿上雨衣,注意队形,跟上,不掉队。

    刚说完,一回头,一男二女年轻记者在那往回走。炳宣一看是前面队伍掉队的,赶紧制止。

    :这三位记者老师,请别往回走,后面有国民党追兵,红军坚决不当俘虏。解释:大巴车辆已开走到那一头去了,集体行动难联系。一一走长征路是单向道,向前走,跟着走!

    三位年轻的记者老师受到鼓励,重新加入到前进的队伍中。

    这时,高空气压迫人,光线昏暗,一阵密切的雨点穿过茂密的树丛,扑面而来,噼里啪啦,响声很大,让走贯山路的炳宣都略感异样,似有大兵压境,正在突围奔袭之感。

    :啊呀,一声,滚动的黄浆泥路上,一个女娃侧身滑了下去,一屁股坐在路上,边上的队友赶紧拉她起来,但来不及了,狡黠的黄泥和水已亲密接触那丰满的两个半圆,抖都抖不掉,黄泥水迅速占领住了半个冒着热气的屁股……

    :请各位领导、记者老师大家注意,走泥路别踩凸出部位和两边斜处,那会滑倒!炳宣及时提醒。

    雨下个大停,水雾来助阵,走在上缓坡的石阶上,泥水过脚面,哗哗流淌,走山路有经验的炳宣的鞋子已湿,可想那些老师们。

    叭嗒,叭塔,一个个脚印踏在石阶凼处,溅起朵朵水花,老师们根本顾不了这么多,踏着雨水前进!

    炳宣想到,还好准备了下雨应急方案,不然,这群年轻的领导、记者老师可要受冻了。

    陡坡处,水流很急,经过前面几队人马踏过,一阶阶的踏步台阶变成串联的水滩,有水是坑,无水是烂泥,身体较重的踩上,拔都拔不出来……

    :老师们,这里是老鹰山,是小道最陡的地方,有需要休息的老师,可在桥边凳子上休息下。

    :这么湿,算了吧,继续走,才不冷。

    有声音回。

    :是。那大家互相扶着,继续走,只有坚持了,坚持就是胜利。

    第五队的后卫收扰队背了不少包,还有几位体弱者一瘸一拐相扶而走,他在后面照顾她们才不掉队。

    这时,前面到了老鹰嘴口,空气中“加油!”声,“向前走,跟上!”声不断,响彻总个山谷。战士们士气高涨,走着走着,个个都感觉成了长征途中的红军指战员……

    上了陡坡,雨小了点,队伍快速运动到那两个调堡边。

    :同志们!前面马上到了418高地,胜利就在眼前,冲啊!

    :冲!冲啊!啊!声一片,炳宣领着五队先头突击队,以最勇猛的冲锋迅速战领了高地。与前队的“红军”顺利会师。

    :来!来!来!各位领导、记者老师,这里有水果、米果、鸡蛋、擂茶……

    后勤保障分队的十几个女干部,裹着花布巾、穿着客家衣服,为每位“红军战士”递果倒茶,奔走在队伍中,问寒问暖!盛情接待。

    这就是亲人迎送红军的场景。随行的记者哪里放过这一珍贵时刻,咔嚓!咔嚓!声不断,录相机也张开了笑脸,一会向东,一会向西,扫个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记录着每一位的走长征路队员的体验实拍。

    :啊呀!刚才一路拍,都没电了。JX省报记者说。

    :是,我刚才电池淋湿了,可惜了这么好的一组精彩镜头。

    :领导、记者老师们!大家在这休整10分钟,补充点弹药(能量),刚好雨停了,抓紧准备下,队伍不要散开,哨兵注意警戒!……

    时间一到,队伍开拔。

    :第五队出发了!请大家跟上队伍。这里留给后卫师了接管了。

    队伍转过野坑坳,敌人密集的雨点子弹扫过来。

    :有情况,大家赶紧穿上雨衣,防止中雨弹湿身,注意防滑倒……

    敌人果然厉害,这长长野坑坳,左侧是排山倒海的枪林弹雨袭来,右侧是万却不复的吃人草地,只有中间窄窄的一条仅能并排通行2人死亡通道。坑洞就在路坎边,布满恐怖气流,虎视眈眈,张着大口,十分危险,一不小心便会吞没。

    倒下一个,又倒下一个。扶起了这个,自己也倒下了。深浅不一的黄泥,使出浑身力量,让记者老师一生从此认识了黄泥与脚不配合的关系,懂得了互相帮助意义,更加明白了长征艰难和再走长征路的意义。

    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队伍,终于走过了泥泞不堪的草地,踏上了一条条木棍横着防滑的油茶路。

    ……

    《思源井》努力克服风雨干扰,保持着清洁的水量供用。但这批战士喝得少,甚至没见过,不敢喝。他们哪里知道,那1934年10月10日起,就有先头部队过来,渴了,随手掤起一把清泉解渴。到20日的那批战士,秋风潇肃,饥寒交迫,大队人马挤着过,设备又重又多,武器装备又重又多,累得一路找水喝,最后,泉水没了,就喝田里的水,但红军指战员个个士气很旺,精神抖擞。

    队伍顶着细雨,出到下山古驿道。只见先头部队已经到了对面山脚的大马路上,数个“之”字形相连的队伍,浩浩荡荡,一路高歌猛进。

    炳宣注意到前面队伍过登贤铁索桥出现拥挤,感到十分危险,立马从横排石阶路上蹿下小道,超近路赶过去制止。

    :各位领导、记者老师注意,这铁索桥较软,大家10人一组有序通过,不能拥挤,更不能跑,桥下水深危险。

    扩音器一响,队伍马上停止拥挤,随队领头传话后面,10人一组,慢走有序通过!

    小溪河有史以来涨得最高的一回,也充满了斗志。桥下来回四条救生艇游戈在红黄色的水面上。抵御着斜风狂雨,不容任何人有半点闪失。

    ……

    炳宣等到自己的第五队,组织队伍顺利平安过了登贤桥。

    队伍继继开拔,冒雨前进。

    :“一二一,一二一,大家调整下队形。”

    :来,同志们!大家唱着歌吧,提振下士气,暖和暖和!我起个头,《团结就是力量》一一预备一一唱!

    歌声在队伍中响起,越来越响,越唱越有力,传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