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摇篮中的科技文明 » 1.9.1 火星

1.9.1 火星

    2037年,全球性的环境治理计划推出。

    126号元素组成的高压输电网络开始在全球铺设,电缆在353K下的临界电流达到78kA/mm^2。外加0.4T磁场,临界电流为131KA/mm^2。

    同时,小型生物圈正式划入重点课题。

    事实证明,各行研究人员的需求在技术爆炸的年代是无止尽的。

    二十年前,学材料和生物的本科毕业生转行,年轻时的热血被冰冷的市场冻结。

    2040计划提出后,材料学在数月间登上曾属于信息的位置。数年的时间,只够培养两代人,不够单位和市场划分,竞争力相对羸弱的特殊企业不得不挖掘那些工作于服务行业的人员。

    --

    人造生物圈,数千平米的生物圈不存在自持的可能,唯一的选择是尽可能降低其对外部资源的索取,确保在漫长的行星际路途中不会自我毁灭。当然,配给生物圈的飞船多用于旅行或建造外星基地,生物圈可以减少外派人员的压力,还能创造一些物质价值。

    --

    老一代技术是一个圆球,内部有一根注满人体可吸收的缓冲液的圆柱,控制圆柱在球内的旋转。驾驶员加速时因惯性后退,停止加速,圆柱继续旋转,人员移动至行驶方向前部,再度加速,循环上述过程,或改为舰体外壳旋转。

    嗯,白启放弃了,这个课题不存在理论优化的可能。

    小飞船在近地轨道上加速,还能节省燃料。

    大型特殊飞船增加专门的加速缓冲舱室能让飞船舒适地将加速度提升至50g。在加速度,体积,经济效益,船体强度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实验要做的事。

    十年间,月球和地球资源锐减,剩余的以不足以支持后续的开发,这彻底治好了拖延症。

    开发火星为目标的五年计划被提出,主旨是开源节流。

    技术的问题一方面砸钱研发,还有一方面模仿外星科技,生物圈技术是最早被攻克的,坠毁于地球的大多属于民用飞船,追求舒适性,不幸的是,坠毁的飞船多半因引擎故障。。

    二维科技总部,小黑屋,反正这一层的工作人员就是这么调侃的。

    120号元素能吸收大部分电磁波,转化为动能或发热,无视动量。

    弱智能操控原子机械臂,将120号元素在121号元素薄膜上排列,测试兼顾经济且高效的排布方式。

    上万种排布方式,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一天内参加测试的Ubn推进膜只有10张。Ubn产量较低的原因是加速器都被某网租用造电线,国网的租金又十分可观。

    二维科技的资金散布过广,正在考虑贷款搞研究的边缘,无心建造大型工程。如此一来推进膜的进度是最慢的。

    --

    火星冲日,地球与火星距离最近的时刻,约700天一次。意味着被送去建设基地的宇航员要两年后才有机会回来。

    2037年11月是一次窗口,但行星际飞船还在图纸上,“一张”空白图纸。

    2040年1月2日,人类首次开发火星计划在2039年12月20日启动。

    同步轨道,几艘不完整的巨舰漂浮,粗犷的管线暴露在外,小飞船出出入入。几十公里外,一艘三角翼巨舰做着最后的维护和检查,庞大的机身组成飞行史上最大的升力面。

    人类耗费大量稀有资源建成一艘行星际飞船,从设计、验证、……、完工,它的消耗能支持一个大型国家三年的物质需求。

    它在经过小行星带时将释放十七艘小型飞船。小型飞船负责开采矿物,并在燃料消耗达到极限时返回地球,用于建造另外4艘飞船,预计时间1年。

    三角翼飞船在火星的大气层中投下开采设施,此举能减少各类矿物运输的时间,并最终决定殖民地的位置,预计时间2年。2042年,另外四艘飞船前往火星,矿物运回地球。

    任何一步出现失误,人类都会困在地月系一段时间,忍受物资缺乏的节俭。

    飞船长度达到2km,里面满载着可靠、易于维修的重工业以及冶炼设施。内置三具小型聚变堆。船体满载200万吨,五个主推进器,单个推进器推力可达到3*10^10N。几乎全新的技术代表不可预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