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摇篮中的科技文明 » 5.1.4

5.1.4

    我选择的文明在十年前迈出了近地轨道,身处低重力环境下的文明,迈出地表的条件并不苛刻,近地设施的商业化耗费了大量资源。没有卫星用于过渡,为获取资源,他们不得不前往最近的行星。

    行星际空间没有天然磁场的庇护,第一次远离母星的航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一点尤其体现于适应低重力的文明,。

    扩张初期,母星对另一颗行星上的殖民地往往没有足够的控制能力。那几十年是最易受我控制的时期。

    --

    借助之前的理论,我能相对容易得到修正后的结果。在逼近击穿电压的过程中,大宇宙的半导体会产生明显的反向电压,只要合理利用这段过程,对称三进制计算机的实现难度并不是很高。

    我寄生的文明叫做天,纯意译,个人不怎么喜欢音译。低重力环境下的生物普遍具有飞行能力,最次的也能进行长距离滑行。

    天,一个资本高度集中的文明,一定不会为了长远利益而去修改施行数十年的体系。

    这也是我崛起的根本因素,对称三进制发展至巅峰时,单位体积下,能无限逼近第一代270量子位。如果不选择量子,保持原有体系,e进制能逼近第一代278量子位。不考虑部分制约,e进制足以让文明的脚步遍布整个恒星系。补充,大宇宙的e变大了一些,更加靠近3。

    一个泛行星企业的崛起只需要两个恒星年,十个恒星年后,占据绝大部分运算力的企业就能完成基本垄断。三十年后,泛行星企业就能完成绝对垄断。

    弱人工智能覆盖全行业后,行星人口不足的问题基本解决。你能想象,身为文明最大的信息企业,总部却在千万甚至亿公里外的殖民地上。

    更令我愉悦的消息,这几十年间,我确定五十光年内没有别的文明,佚名的重启甚至能让我在万年后成为所谓的观察者,或者在千年后反客为主。

    --

    文明总人口的缓慢增长一直是令我痛心的一点,解放生产力后,人口增长速度不增反降的情况如魔咒般刻印在文明中。

    企业的规模是有安全上限的,我尽力控制着规模不越过那道坎,甚至于砍去了很多高价值的上游企业。

    历史发展到这,殖民者的家乡在技术上愈发不占优势,残存的地位在风雨中飘摇。

    一代人过去,曾经的信仰成为历史上的段落。天的母星没有愚蠢到允许殖民地完全成长。数次要求搬迁研发总部未果后,两颗行星间的战争爆发了。

    大宇宙的聚变效率极高,平均1.9%的质量转化率造就了更广的摧毁范围。殖民行星上没有大气层,我也没计划制造大气层,同样的,除了特殊建筑,我尽可能地避免建造地表的聚集地。残酷的登陆战大概率无法避免,唯一地办法,互相比拼消耗,耗得他们无法支持这场战争。

    战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每隔3.5个恒星年,战火如高能电子般逸散于行星际空间。

    在战争爆发的第十年,他们打破了不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规定。饱和式辐射武器打击如镰刀般擦过地表和近地轨道,大部分建筑在一次突袭中被尽数摧毁。

    超光速效应在大宇宙中隐藏得不算深,中子定向加速技术的实验室难度不算大,只要有了思路,这两样能组合成一种很鸡肋的技术。射程不足,伤害过于局限。技术基本完善后,我把它当作储备技术扔到了只读数据库中。直到那群人无耻地投放了百万计的小型辐射武器,不得不说,生产能力真强。

    持续三十五年的行星防御战,损失了半数人口。然后,战争悄声无息地结束。

    中子的轨迹由于种种原因会互相呈现极小的偏移角度,经过千万公里,中子束的覆盖范围能超过数百公里。中子的密度可能不够,但由于未知原因,中子束辐照数分钟后,千万分之一纳米波长的电磁波抵达,这算是计划中的意外,在实验室里,没人会去理会这个波长的副产品。本来单纯地想用中子束加速他们地内部崩溃。因为这个,造了三十五年的加速管道报废,我也就丧失了第二次发射的机会。

    中子辐照的结果不言而喻,第二大城市,近亿人口在一个恒星年中缓慢死去。相对低剂量的缘故,我觉得这武器更符合基因武器的概念。

    数月后,他们碍于内部的压力,决定签署暂时停战协议,之后的一段历史,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