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打醒我,快啊 » 第二卷 第十章 西域突变,朝中议事

第二卷 第十章 西域突变,朝中议事

    边境时局突变。

    自当日李彦安排二人比试之后,于次日,李彦师徒几人,便被吕良安排去了凉州。

    凉州匈奴这边,已经鼓动了一部分的西域诸属,借助天灾由头,让西域的各个属国,与朝廷的都护府,出现“权属”裂痕。

    时任凉州刺史的左昌,本就是个贪奢之辈,对地方管理和时局观察更加差强人意,所以自然是没有理解到这一层。

    西域都护府的最高官阶,不单单只是等同于一郡都尉,更多的是协调边境游牧部族与朝中的多方事宜。

    其外交,交涉意义,远大于本身的管理职权。

    上面人不管,不等于他们下面的人也可以当看不见。

    西域都护长史廖云,与吕良的关系本就很好,二人又同是在边境一线阵地就职,交涉自然更多。

    回去之后,廖云先拟好一篇书信,嘱咐边境驿站的送到朝中何处,此封信以阐明事件因素,行事阻碍的过程。

    后面若东窗事发,以做其弹劾或者推责之证。

    又再次拟了一封,送往并州,而这,便是李彦几人被安排到凉州境内的起因。

    但是边境的军队抽调,本就不是单方面的,吕良也很不喜欢和凉州这边的刺史打交道。

    所以这就是为何李彦一行只有十几人的原因。

    此时,众人站在玉门关外,看向西域方向一望无际的沙漠,荒凉之感,扑面而来。

    虽说同处于此地带的敦煌,也是如此,但其人气的鼎盛,以及地方上合理的管控,这种感觉并不突出。

    而且,明弋等人有一种感觉,出了关之后,越靠近都护府,身后,就仿佛多了几双眼睛,在暗处看着他们。

    ...

    西域都护府设立在西域境内腹地,与其最近的便是凉州的敦煌郡。

    说是最近,但最短的话,也还是要三两日行程的。

    从并州至此,一连经过数十日的赶路,李彦等数十人最终到了西域都护府的位置。

    递上吕良的亲笔信,众人被安排到了府中休息,

    明弋和吕布的状态与关系,并没有因为那一次比斗所影响。

    相反,二人的越发加深了彼此对武学的理解,而这,也是李彦愿意看到的。

    没过多久,都护长史廖云派人来宴请众人。

    经过多日的赶路,众人的状态并不甚如意,但作为客人,自然是没有拒绝的理由。

    还未上桌,作为主家的廖云,便起身诚邀众人入座。

    转眼入席,廖云主动给李彦等人解释了一下,此次事情的缘由。

    “李大哥,非是此次情况之紧急,我也不会这般向吕兄求援。”

    廖云说着,眼睛看向李彦,眼中飘着点点血丝,看得出来,这几日他的状态很差。

    “十日前,西域诸属闹事的,只有寥寥数几,不日,我便起身,把消息报给了离我最近的凉州刺史,左昌。”

    “但刺史大人说我小题大做,对我给他说的边境事态演变,局势分析,也是显得极为敷衍。”

    “在此之后,我觉得与他再多言语,也是空谈,于是便赶回了都护府。“

    ”回来之后,经过多方思虑,感觉此次情况与之前可能极为不同。。”

    “便修书信让吕兄派你等前来,以防不测。”

    “近两日的情况,也恰好印证了我当初的不安。”

    听到廖云的几番讲述,李彦等人眼眉微皱。

    而廖云在说完后,对身后的仆人眼神示意,片刻,一份皮帛就被送到其身前。

    “此为西域地界中,精绝国与我的信息往来。”

    皮帛被廖云传递给众人,而此中信息的表述,情况比刚才廖云说的还要严峻。

    西域诸属,大数有三十六国,全数的话,五十国不止。

    不过,大部分的属国,士卒都不过万,甚至士卒不过千的属国,也有一部分。

    精绝国的实力在西域中,在中等阶层,不过他们的地理位置,却极为艰苦。

    而依据皮帛上的记载,此次的动乱初始,绝大多数的属国都有参与。

    特别是在一些大的属国中,由朝廷设立的管属部门,已经首当其冲的被当地人冲散。

    皮帛在明弋的手中停留的时间稍长,而他,也才是这一行人中,真正的大脑。

    “李大哥,此封皮帛是三日前送到府上。”

    第一封皮帛在众人手中还未走过一个来回。

    廖云又让下人端过来一摞皮帛。

    “而这些,是这两日内,其余大小属国送来的皮帛。”

    李彦看到桌上的皮帛,随意拿起一张翻阅。

    片刻,李彦上下跳动的眼眉,让一旁的明弋猜到这些皮帛的大概内容。

    但下面的吕布和一众随将却没忍住好奇心。

    “吵!气煞我也!小小西域番属,居然敢这般侮辱我东汉皇朝!”

    “数百年的教化,却还是这般,那教化意义何在?”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廖伯伯,给我兵马,看我把这什么,这个大宛国,屠城,灭国。”

    后面的随将看到吕布炸毛了,也自然没心思去看那些皮帛。

    廖云自然是理解吕布的心情,随即遣散下人,与众人直接在宴会上探讨起来。

    ...

    而此时,廖云的第一封信,也到了洛阳城中,这正是这一封书信,让东汉这个难得平静的水面,有了几丝涟漪,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厄运前兆。

    ...

    回到西域这边,众人在宴会结束后,各自回到了房中。

    李彦,吕布二人则来到明弋的房间。

    三分端座,李彦首先打破沉默。

    “情况比信中提到的,还要严重。”

    “都护府本就在腹地之中,若出现问题,第一时间肯定是传不出去的。”

    明弋想到来时这一路,都仿佛有人在监视一般,心中微沉。

    而李彦的话也侧面说明了现在局势的严峻。

    不过现在他们只能等,等那封书信是否能送到羌人手中。

    不错,他们商讨的办法,就是让精绝国,把书信从小宛国送到凉州边境。

    凉州边境,一有彪悍的西凉军,二有善骑的湟中义从。

    当然,更是可以把西域这里的消息传出去,让朝廷中,提前安排部署。

    不是他们没有勇气,而是现在他们所处的位置,真的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之前,据廖云所说,现在的都护府外,估计都有不下千人的西域诸属士卒,甚至可能还会有部分的匈奴人。

    若一个不慎,这千余人便会直接杀入府中。

    李彦并不觉得自己能在这千人的围杀之中,存活下来,除非...

    眼神看向一侧的明弋。

    第四境....

    “看样子,匈奴已经说动西域了。”

    “就是不知道,我们并州对面的鲜卑,是何想法了...”

    不过,这也让明弋心中有了一丝疑惑。

    西域动乱已成定局,对方也完全可以仰仗自己的主场优势,直接攻破都护府。

    士卒的部署已经可以说明情况了,但他们还在等。

    等什么呢……

    起身,缓缓来到床边,脱掉鞋帽。

    做人嘛,不要一根筋。

    想不通的事,那就缓一缓,先睡一觉。

    或许,睡一觉就想通了…

    ———————-

    洛阳

    东汉朝堂上,

    “陛下!西域都护府长史来报!西域诸属听信匈奴部落查尔氏谗言,此次极可能会在边关行逆事之举。”

    “凉州刺史,左昌,在地方大肆收受贿赂,不闻治地疾苦,此次对西域事件的态度,更是极为敷衍,懒政之风,溢于言表。”

    “此次若不是地方长史及时通报,可能西域事发,我等都还蒙在鼓中。”

    “请陛下,圣明裁断!”

    说话的是御史台侍御中丞,蒋明。

    汉桓帝刘志量看着手中的上书,浅浅而过,随即把目光看向朝堂之上的众人。

    “对于此事,尔等,有何见解。”

    这是刘志说的最顺口的一句话之一。

    随即,作为主管边关事务的大鸿胪(九卿之一)阳齐,着重阐明西域动乱而带来的后续影响。

    但并未对左昌的行为做出评判,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事做好就行。

    要知道,刺史这个位置,可不是一般人能坐的。

    在了解到事情后果的严重性后,刘志才有了几分上心。

    把目光看向一侧的侯览。

    “侯爱卿,可有应对之策。”

    此一行为,让朝堂下的文武百官,顿感语塞。

    个中意味,不必言传。

    侯览看刘志问到了自己这里,余光看到堂下百官的冷意,没有丝毫胆怯,微微翘起的嘴角,可以看出他甚至很享受这种感觉。

    “陛下,左刺史固然有错,但此时的首要,是稳住边关的乱局势,若西域出现动乱,其后的匈奴,鲜卑,乃至塞北的乌桓,高句丽,都会蠢蠢欲动。”

    “国库空虚,农,商业等各项税赋也逐渐入不敷出。”

    “现在的时机,对我们来说,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以臣之见,可酌令军中将军,领兵前往凉州镇乱平叛。”

    下面的文武百官虽对侯览以宦官身份参政议事,颇有微词,但此时也不得不说,他说的貌似很有道理。

    “爱卿所言甚有道理,国库空虚,不打仗最好。”

    “那侯爱卿可有具体的人选?”

    堂下诸多武将军...

    (打仗的事,你不问台下的文武百官,你去问一个太监...)

    而上面的侯览眼神一转,心中已有方向。

    “陛下的羽林军中,有一好手,名董卓,字仲颖,乃是凉州陇西人氏,武力颇高,且对凉州地形也极为熟悉,而且,此人与凉州边境的羌胡也结交甚笃。”

    “本人举荐此人,一来,是在凉州本地,同乡方便沟通与安排,二来,妥善处理好西域事件,对羌胡也有一定的威慑作用。”

    “好!爱卿果然不愧是寡人的智囊。”

    “来人,拟书。由羽林郎侍卫董卓,前往凉州敦煌郡张焕手下,任别部司马,挂西域校尉之衔,主抓西域平乱之要务。”

    “再拟一书,送给左昌,让其与张焕多方配合,防止匈奴反扑。”

    “对于左刺史的问题,容后再议,先把西域安定下来。”

    “陛下圣明!”

    “退朝!”

    百官熙熙而退,刘志看到人走的差不多了。

    拉着侯览问道:

    “爱卿,寡人的西香园,修建的如何了。”

    侯览躬腰,低声回了两句

    “谁管他们的死活,寡人要的是西香园,没有西香园,寡人和寡人的美人们,如何能有个玩乐的地方呢!”

    “修!必须修!国库没钱!你就去给我抄家!”

    “西香园,我修定了!”

    而此时还在羽林军大营中训练的董卓,还不知道,一份大礼已经到来。

    不过,就算没有这一份,下一份也会有他。

    这官场,走的不就是一个人情世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