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微尘持道 » 第五十四章 杳杳阴阳隔

第五十四章 杳杳阴阳隔

    天清地浊,人居其间。

    此空明之地,却是不分上下四方,不明白天黑夜,到处都是空空洞洞的一片混沌。

    不知过了多久,一点白芒亮起,时而微若萤火,渺然不察,时而灿若星辰,煊然夺目,无形无质,于虚实之间变幻不定,无声无息,于真假之间悠悠长存。

    冥冥蒙蒙、似远似近的地方,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上枝叶零落,树干枯朽,却无一丝生机。

    俄而,那不知何处而来的一团白芒遁入树根底部,一丝微弱清气自深处向上升起,数息之间,那大树还复旧观、昂然挺立,枝丫上绿叶闪动、生机盎然。

    缕缕红光闪过,那树干底部蓦地甩出一截干枯树根,“噌”的飞上半空,虚空之中化出一座三足巨鼎,那干枯树根衍化延伸,团团聚拢,架成一个火堆,熊熊火焰在大鼎底部燃烧起来。

    稍顷,大鼎中热气升腾,化作一座赤色云桥,自大鼎中延伸而出,没入漫无边际的虚空之中,云桥上方,似有青天白日、山水城池影影绰绰,次第掠过。

    “轰隆”一声巨响,于持自昏睡中醒了过来,白芒、巨木与那三足大鼎均已消散无踪,于持却觉得全身无比通透澄澈,更与这方天地多了一丝牵连,稍稍侧耳一听,院中犬吠鸟叫、树叶摇落,便连地下虫鸣之声,好似皆在耳畔一般。

    微一动作,身内元气流转,脐下丹田却略有滞涨之感,似有一团寒气盘踞此间,驱之不去。

    心中微微一叹,于持也不做盘算,仰天看着房顶,道了一声:

    “春雷阵阵,虫鸣声声,怎的于某人也这般醒了?”

    数息之后,厢房房门打开,范河叩首在地……

    神入空冥灵寂,身似浮萍无依。

    房中沉寂良久,于持声音苦涩:

    “夫子何时去的,可有何事交代于我?”

    “前年冬天,夫子行前,留下寥寥数语,恩师请容弟子禀之。”范河回道,依旧低首垂目。

    于持衣袖挥动,将范河身体扶正,道:

    “且起来说话。”

    范河恭声应是,道:

    “其一,夫子此生无憾,闫氏子弟,若无必要,勿需来往牵扯恩怨。”

    于持闭目无言,范河续道:

    “其二,夫子身化飞灰,葬于桃树侧畔,无碑无坟,我等若有心念,便在桃树之侧略备薄酒,言语两声,不必时时祭拜,有心即可。其三,迎春之事,须得记挂于心,却也不可勉强行事,顺其自然便好。”

    “还有吗?”于持目光悲切,似有晶莹闪动,眼神幽幽看向院中。

    那处绿影摇曳,似有风吟。

    范河默然片刻,自袖中取出几张薄纸,其色泛黄,当时年头不浅了。

    圆脸上泪珠滑落,范河稍稍弯腰,双手捧起那几张黄纸,奉于于持眼前,口中说道:

    “别无其他话语留下,此物乃是恩师那番赴浮云谷之约时,夫子便有交代,准弟子转交恩师的,夫子一番心意,还请师父收下。”

    于持目光转动,伸手接过,却是此处房契地契一应文书物事,不过,眼下这上面的物主姓名,皆已是于持之名了。

    于持仰天长啸一声,数息方止。

    约莫一盏茶的功夫后,桃树下的石桌上已摆了三两盏糕点小食,皆是闫玄生前爱吃的。

    另有三只酒杯一字排开,其中酒水微微荡漾。

    于持默念几句,将三只酒杯次第淋在这处草地上,又斟起一杯酒,仰天饮下,道:

    “长山三月黄,夫子,于持敬你一杯。”

    报春花摇,桃叶影动,好似在呼应于持此时的心意一般。

    默立半晌,于持转过身来,道:

    “范河,为师欲赴安远阴司一行,否则心下不安。”

    范河闻言一怔,略带疑虑问道:

    “先生,弟子不明。昔年老夫人和老爷过身之时,师父都未曾有过这般念头,如今为何……”

    “阴阳相隔,阴司自有规矩,于某亦得遵守行事。先父母去世之时,于某皆已在身旁奉养多时,却是看着阴差迎走他们的。虽心有悲戚,却并无多少遗憾。”于持神情略有黯然,道。

    在院中走了两个来回,于持蹲下身来,看了看微微晃动的迎春花,继续说道:

    “此番却有不同,于某昏睡数年,混混沌沌诸事不省,夫子却是看着我昏睡不醒,自己先行归去了。为师走此一遭,便是给夫子报平安了。”

    范河看着一脸坚决的师父,垂下手来,静立一旁。

    那小黑犬自一处角落窜出来,围着于持转了几圈,鼻头翕动,汪汪叫了几声。

    于持弯腰来回抚了几下黑狗的脑袋,道:

    “这回却不能带你去,且在此处好好看家吧。”

    小淘呜咽数声,晃动了几下身子,趴伏在于持脚边。

    转身回至桌边坐下,于持拨弄了几下手指,暗自沉吟数息,旋即又斟了杯酒,小口嘬着,细细的看了一旁静立的范河两眼,道:

    “一场大梦,竟是已近四载光阴过去。这些年,于某或是远行、或是昏睡,倒是难为你了。”

    “先生切莫如此说,孝敬长辈乃是本分,先生与夫子待我恩重如山,范河只恨自己无能,不得以身代之。”范河低眉,语中略带哽咽道。

    于持挥了挥衣袖,道: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罢了,长记心头便是。云川,为师且问你,入道已有几时?”

    “回先生,约莫五年有余了。”范河恭声回道。

    于持双眼一眯,虽是早有预料,范河天资不差,但入道如此之快,倒有几分出乎于持意料之外。

    轻轻点了点头,于持欣慰的笑了笑,道:

    “如此,倒不负云川辛苦求索了。谁能料到,昔年那大水中漂泊的农家小子,竟有踏上道途的一天。”

    “范河能有今日,有赖先生传道受业,亦得夫子言传身教,弟子叩谢恩师。”闻得此言,眼中悲戚未尽的范河亦是心中感慨万千,当即叩首言道。

    衣袖轻拂,于持将范河虚扶起来,道:

    “不必多礼,于某早有所言,你我之间勿需这般。再说于某一介散人,非是那等规矩森严的宗门大派,修行前途何其渺渺,何须太过讲究这些。”

    修行在于持道而行,尊师重道自是应该,但以于持所知,如今道魔各派大多并无森严规矩,反比凡间王朝随意许多。

    更有那三两魔道宗门,单以修为论高下,一言不合便有同门相残之事,弄得门中乌烟瘴气。

    范河依言起身,口中说道:

    “先生容禀,弟子乃是引气入道,却比先生差之甚远。”

    于持眉头微皱,细细看了范河几眼,舒展眉峰,道:

    “感气引气,本无高下之分,皆是引得天地元气入体,淬炼经脉身躯。只是如今有些宗门后辈弟子,一味求快,借力金石丹药等物炼得气种,或有隐患深埋其中。为师观你气韵,当是以行脉图经炼成气种,于大道无碍,云川不必忧心。”

    引气入道本是范河心中一道关隘,如今闻得恩师这番言语,范河顿时心头一松,只觉体内元气瞬间灵动了些许。

    “谨听恩师教诲,弟子知晓了。今日大喜,范河却去备些酒菜,与先生庆贺一番。”范河吁了口气,道。

    言语之间,范河便欲躬身退去厨房。

    于持心念转动,示意范河略住,说道:

    “城中医馆,现下还开着吗?”

    范河脚下一顿,回道:

    “安远小城,乡邻多是熟人,着实需要医馆。弟子那学徒邵二郎出师两三年了,眼下医馆多是他在主事,又带了名小厮做些杂活。弟子这两年虽去得少了,但手艺还在,亦有些疑难须得弟子出诊才行。夫子传下的岐黄之术,断不能于范河手上失传了。”

    “嗯,这般也好。”于持晃了晃手掌,道。

    放下手中酒杯,于持稍稍抬眼看了头上绿荫一眼,心中暗自沉吟。

    三更梆子方才响过,天上月朗星稀,院中沉静如水。

    树影斑驳,花草轻摇,于持一身月白长衫,缓缓行至桃树下那丛粉蕊白花一侧,蹲下身来,手指于花叶之上轻轻一点,一如昔年昭阳府后花园点动那枝梅花。

    刹那间,院中清风徐来,天地元气萌动,飞快的遁入花蕊之中。

    七重花叶摇曳,白花粉蕊开合,数息之间腾起一团白茫茫的云雾,其中花影摇动,宛如仙子轻舞。

    一道人影闪过,云开雾散之处,现出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女身形来,头顶飞仙髻、身着百花衣,面若桃李、姿容俏丽。

    这女子缓缓飘落,躬身拜道:

    “花灵许寒英,拜谢于先生点化之恩。”

    面容如昔,声音清脆,一如邯都御花园那俏丽女子。

    于持眼中掠过一丝笑意,略有疑惑的问道:

    “于某见过前辈,一别多年,容颜不改,实乃人生一大幸事。只是,前辈怎的换了名字?”

    这衣袂飘飘的少女默然当场,片刻之后,道:

    “前尘往事,深埋心头便可。迎春已死,蒙于先生厚恩,如今重见天日的,乃是一心求道的许寒英。先生之举,等若传道恩师,今后但有何事,吩寒英即可。”

    于持意味深长的笑了笑,道:

    “前辈……寒英道友生灵久矣,于某不过顺水推舟而已,不敢言传道之意。于某今日又多一同道之人,日后修行路上,便以道友相称,可好?”

    “谨从先生之命,寒英再行谢过先生。”这花灵犹豫数息,又朝于持福了一礼,道。

    于持点了点头,眼神转向地上微微一顿,沉吟道:

    “数日后便是闫夫子生辰,在下欲往阴司一行,道友可要同去?”

    许寒英神色黯然,道:

    “多年不见,本道天人永隔的是奴家自己,怎料一番轮回,故人皆已杳杳无踪迹,此番阴司一行,奴家自当随先生前往。夫子仙逝之时,奴家已生得几分灵性,略有所感,只是不知,彼时却是何年,奴家与先生昔年一别,至今已过得几度花开花落?”

    白云苍狗,世事无常。

    常有人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但于妖修异类、尤其是草木成灵而言,三五十年不过漫漫岁月中的寥寥一段而已,却不知红尘万丈,数十年一过,已然物是人非。

    树下一人一妖皆是唏嘘不已,于持定了定神,道:

    “如今乃是天平九年,距你我初见,已是三十年有余了。”

    “原来,已过了这么多年。”一张少女面容的花灵喃喃自语,道,“若非夫子将奴家种在这院中,感悟道韵、聆听道音,只怕奴家仍是一截残根。”

    于持心念转动,想来范河时常在桃树下打坐修行,默念行脉经义,于这花灵复生大有助益。

    四年回雁关一战,于持元气大伤,得沧溟宫龙王之助回到这处,身内天罚之威时时作乱。

    在那渺渺茫茫的虚空之中,于持一丝希夷不灭,时时修持,终得木火相生,探得一缕天地灵机,自此醒转。

    想来这些日日夜夜中,灵机翻覆、道韵流转,使得这生了性灵的花妖得以重现于世。

    念及此处,于持有感而发,道:

    “于某记得道友曾言,红尘纷杂,欲重归山林。夫子将道友安置于此,乃是放心不下,亦冀有万一之望。好在天道果有生机,如今道友重登道途,不知做何打算?”

    许寒英面色稍显犹豫,旋即展颜说道:

    “既蒙先生点化,兼得高徒数年助力,寒英自是追随先生行事。”

    “适才在下便有言在先,不必顾念此事,却委屈了自家心意,须知道心通彻,乃是修行第一要务。”于持眉峰微扬,道。

    许寒英却嘻嘻一笑,顿现几许少女姿态,道:

    “先生此言,寒英深以为是。不过,若是知恩不报,因果难了,奴家又如何得以明心见性,以期大道之机?”

    月影西斜,夜风轻拂,枝叶摇曳之间,这花灵竟有几分得道之意。

    于持背起双手,缓缓走得数圈,旋即想起一处地方来,或可得两全其美,遂转过身来,轻声笑道:

    “或有一处地界,你我皆得如愿。”

    阴气沉沉,庙堂巍巍。

    安远阴司城隍孙之言,适才还端坐于正堂主位之上,此时却只觉屁股下面这张椅子竟是如此烫人,令他颇有些如坐针毡之感。

    下方陪坐的文武二判,两侧肃立的书吏阴差,皆是眼观鼻鼻观心的屏住了呼吸,不敢发出一丝声音。

    “一帮没用的东西,却把本官架在火上烤。”孙之言双眼环视数周,心中暗骂不已。

    孙之言又偷眼看了客座上正襟危坐的长衫男子一眼,目光快速从男子身后垂手站立的女子身上掠过,不由得伸手抹了抹额头的细汗。

    过得好一会,孙之言咬了咬牙,道:

    “于先生,天规森严,阴阳自有分野,老夫本事低微,着实不敢担那天道雷罚,亦无那般神通避得过去,还请先生酌情理解。”

    原来,此地乃是安远县阴司,这堂中来访的,正是于持与那花灵两人。

    许寒英首次见得城隍,于途中遇得一切,皆感无比新鲜,不过到底是见识过大场面的,此时规规矩矩的站在于持身后,一声不吭。

    于持一路修行,虽见识过许多城隍山神,亦曾下得几回阴司,但自己出身的安远,这处城隍堂倒也是第一次来。

    数刻钟前,两人下得安远县阴司,这孙城隍听阴差报得于持来访,心中满是欢喜,以为自己也如那山南县宋城隍一般,机缘到了。

    不料,于持与那花裙女子进得正堂,只三言两语寒暄了片刻,这声名赫赫的于先生竟提出要求,欲见那仙逝的闫玄夫子一面。

    孙之言任安远城隍已有四五十年,与其他同僚也多少有些来往,自然久闻于持之名,对其出身安远甚是得意,然则面对此番要求,孙之言只得暗中叫苦不迭。

    自此方天地之阴司衙门肇始,便是阴阳相隔,互不相干,至少天道规则如此,孙之言从未听闻有哪个活人下得阴司会晤亲人的。若是允了其人所请,这于先生修行有成,或许免得一难,于孙之言这一地阴司主官而言,怕是难逃天罚。

    堂中一片静寂。

    于持看了看一脸为难的孙城隍,又稍稍环视一周,思忖良久,道:

    “孙城隍,这般可好,大人只需放开阴城门户,于某两人自去寻那闫夫子,一应罪责皆由在下承担,如何?”

    孙之言一听,先是神情一缓,旋即垮下脸来,道:

    “如此一来,我等罪责倒是小了,但先生于那城中四处游走,一应鬼众见得生人入城,岂不乱了章法。此路不通,此路不通。”

    “这般不行,那也不可,孙城隍,你待如何,非得做过一场不成?”于持身后的花灵闻言,再也制不住心中郁闷,冷声说道。

    堂中阴司一众头脸垂得更低了,孙城隍藏于袖中的双手轻颤,张嘴欲言,却又不知如何答复。

    顿时,阴司正堂好似空气凝结了一般。

    于持心念电转,稍顷,站起身来,右手轻举横于胸前,两指骈立如剑,引动元气在空中划出道道金色光影。

    孙城隍与下方一众属员抬起头来,看着空中浮动的金芒,不明所以。

    数息之后,堂中半空飘起一张金黄符箓,内蕴异芒、神光湛湛,于持清喝一声“疾”。

    那金色符箓轻轻跳动数下,旋即穿透殿顶,直入阴司高天云层之上。

    “修道人于持,敬告上天,今欲阴城一行,若有天罚,尚请即将降劫数,于某一力承之。”

    稍顷,听得天外隐有雷声涌动,堂中众人脸色大变。

    于持掠出正堂,腾身跃上半空,双手背于身后默然站立不语。

    许寒英与孙之言等人紧随其后,快步走了出来,或忧或恐,齐齐抬头望向阴云四起、雷声隐动的上方天空。

    众人等得半晌,却不见阴雷降下,雷声渐次隐去,云开雾散。

    一众人等相视无言,那花灵则是一脸惊喜、神情放松下来。

    半空中,于持只觉下腹丹田深处,那团寒气似有喷发之象,暗自运转体内元气,数个周天下来,勉强将其降服下来。

    “孙城隍,眼下如何?”于持缓缓落至地面,脸色略见灰白,朝孙之言拱了拱手,道。

    孙之言脸上震惊之色犹未散去,闻言心中一凛,沉思片刻,道:

    “阴司正堂后花园中,有一亭阁,稍得几分人间风景,先生若不嫌弃彼处简陋,便于那水榭中与闫夫子一晤,这般可好?”

    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这处倒真如那孙城隍所言,确有几分凡尘景象,顿时让于持想起了闫宅后院的那座水榭。

    三人团坐,其中一人须发皆白,精神矍铄,若非脸色苍白,竟犹如凡间长寿老者一般,定睛看去,却正是那闫夫子。

    “好了,别情叙过,迎春、哦,如今该唤寒英了,英娘亦有归处,老夫深感欣慰,于此城中度完阴寿,自去轮回,你等勿需挂记。”闫夫子一如往昔,言语干脆、恢弘大度。

    于持与许寒英对视一眼,道:

    “夫子,于持拜别。”

    说罢,于持站起身来,双膝却有下跪之势。

    闫玄见状大惊,便欲起身止住于持。

    蓦地,天际金光闪动、雷声轰鸣,瞬间映透了这方天域,于持膝下无形无质,却好似挡了一座坚逾金钢的大山,无论如何施为也跪不下去。

    闫玄捋动颌下长须,哈哈大笑数声,走过来扶起于持,道:

    “恒之,少时初见,老夫便道你生来不凡,必有大成就。老夫在世之时,你之所为便足以令老夫欣慰了,如今看来,恒之成就,当远远超出老夫所想。男儿膝下有黄金,你这双腿,只跪得天地父母,老夫却受不起了。说不得到哪一天,天地亦得与你同光。”

    于持沉吟数息,站起身来,双手虚抱结印,端端正正的躬身下拜,这次,却毫无阻碍的拜了下去,天中亦无任何异象。

    “持虽天地微尘,然幼禀夫子教诲,定当恒定红尘,道心如一。万望珍重,夫子,于持去了。”于持转过身子,朝水榭之外行去。

    许寒英亦行了个大礼,深深的看了闫玄几眼,恭声说道:

    “闫夫子,寒英拜别了。此时你我虽阴阳分界,杳杳相隔,然天地悠悠,轮回无际,说不得哪时哪地,我等或有相见之期。”

    闫玄呵呵一笑,站在檐下目送两人离去,一如往昔于持离家远行之时,闫玄于后院水榭相送一般。

    阴气涌动,天光乍现。

    两人出得阴司之时,于持目光幽幽,往阴城深处看了一眼,彼处似有两道身影闪没,于持心头蓦地暖意涌起。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你自姓许,而那寒英,亦是梅花之意啊。”亭阁檐下,闫玄长袍飘动,喃喃说道,语中满是萧索寥落之意。

    亭中,一只青皮葫芦静静的立在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