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改变大宋的科学家 » 第四十二章,粮商的对应

第四十二章,粮商的对应

    早在游民区整改前,驻扎在淮南东路的两军就开始分派队伍到扬州毗邻各州县边境道口处进行了交通管制。两军人马根据扬州府的要求对进入扬州的粮食进行管控,所有进出扬州地区的粮食只进不出。这样突然的禁令也确实在扬州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刘员外,你的货也出不去了?”扬州城一家茶楼内几个粮商聚到一起商量着对策,这突如其来的禁令让他们有点措手不及。

    “那你以为呢,某看在座的各位都出不去了吧。王先生可有别的消息能与我们共享么?”刘员外看着坐在上首慢慢品茶的老者问道。

    胡须花白的老头放下茶杯,不紧不慢的说道:“昨天从府衙内传来的消息。外边的流民越来越多,扬州府的粮食快供应不及了,所以希望你我等粮商能慷慨解囊。”

    砰的一声,立马有人不干了“凭什么呀,这是朝廷该干的事,凭什么让我们平头百姓去干。”

    “你先冷静一下,王先生邀请我等聚集在此肯定是已经有了对策。”一开始发言的李员外出来安抚道。

    王老头见场面逐渐平稳后说道:“李员外说的没错,某今天召集大家来此,一是通知大家扬州府衙的禁令,二是想跟大家商量一下我们的对策。在座的都是扬州各大粮商,想必如今朝廷的禁令也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损失吧。”

    “王先生,您有什么办法就直说吧。您是我们扬州城有名的士绅,我们都相信您。”

    “就是,你就说吧。”

    “就是……就是……”

    下面一众人等开始附和起来。

    王老头心满意足的压压手说道:“好,那某就说说某的想法。”

    几人在茶楼里聊到深夜,各自心满意足的开始了他们的计划。

    第二天开始,扬州城内各家粮铺开始限售涨价,每斗米从100文涨到110文。同时各家粮商还组织了一次捐粮活动,向扬州府捐了1000石粮食。

    在北宋时期,粮商是不能随意调整粮价的,每次粮价的变动都需要向朝廷说明情况从而得到允许才行。而粮商们给到朝廷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朝廷只进不出的禁令让外地的粮商们感觉未来扬州会有大量粮商积压粮食会导致粮价大幅降低,因此都不愿意再把粮商送到扬州。而扬州本地粮商又因外地粮商的举措会导致本地粮食不足,所以本地粮商为吸引外地粮商能运来粮食而涨价。

    这理由看上去挺充分,其实狗屁不通。因为洪水的影响,淮南东路的南部地区基本属于绝粮状态。而扬州又处在淮南东路的中部地区,虽然大部分的流民都跑到了扬州,但南部地区还是有大量的粮食缺口。

    而淮南东路的北部基本没有受到洪水的影响,粮食产量还是非常充盈的。北部的粮商想要向南部贩卖粮食必须得通过扬州的粮商,因为所有向南部的粮食渠道都掌握在扬州粮商手里。所以扬州府衙的禁令就是为了截住这个渠道,把所有的粮食都先留在扬州。这样扬州本地粮商肯定不愿意呀。他们想着,你不让我向南边贩卖粮食那我就不从北边买了,等扬州城里的粮食越来越贵看你朝廷怎么办。

    扬州本地粮商的团结一心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换来扬州府衙的让步,相反还很高兴的接受了各家粮商的捐赠。然而粮商们并没有放弃,接下来一连几天粮价已经涨到了每斗180文。城外流民的稀粥已经和水差不多了,城内的百姓们看着这一天一变的粮价也开始叫苦连天。

    “王先生,是不是时候到了?”还是那家茶馆,粮商们又聚集起来了。只不过今天的他们看上去满面春风。

    “哈哈哈。刘员外,你急什么。我还巴不得多涨几天呢,这几天你可是赚了不少吧。”李员外笑着打趣道。

    刘员外指着笑着的李员外说道:“你可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呀,你知道我大部分生意是向南边贩卖粮食,这几天挣的钱还不够我赔的。”

    李员外听了之后也是收起笑容一声叹息道:“谁说不是呢,我在北边买的粮食到现在还在那里囤积着呢,不知道啥时候能卖到南边。”

    这时其他粮商也开始想起来自己本来的利润大头应该是向南边的贩卖渠道才对,怎么就被这几天这么点利润冲昏了头脑。

    王老头望着大家又开始愁眉不展的样子就气不打一处来,这群无知商人真是愚蠢,眼里只有利润。不过还是笑着拍拍手示意大家看过来道:“大家也别着急,看看外面的形势吧。流民那边也很快就没有粮食可供应了,城内的百姓也开始有些怨气了。某已经把这里的情况通报给了淮南东路的刘转运使,想必刘转运使会如实上报朝廷,停止这个苛政。”

    众人听闻后都满意的点点头,谁都不想损失太多不是。

    “大家这几天一定要坚持住继续给扬州府衙施加压力,府衙到现在都对我等的行动无动于衷。这点很奇怪,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李员外出言提醒道。

    “这有什么奇怪的,他们无计可施了呗。整个扬州这么大的粮食缺口,他们上哪去填补去,最后不还得求我们嘛。哈哈哈”王员外不在意的道。

    “虽是如此,但府衙不可能这么多天了就放任我们天天涨价,而只是让我们给出个涨价理由。他们肯定在密谋着什么,我们得注意一下。”李员外还是不放心的说道。

    王老头也表示认同,并且让大家都想想还有什么疏漏。

    过了一会儿,李员外举起手说道:“我想到一个,我们各家囤积的粮食都分散在各家。这样府衙如果检查我们的粮仓,我们还以粮食不足的理由涨价是不是有些不妥。”

    “是呀,是呀。”

    “那怎么办?”

    “这样吧,我们把大部分粮食都放到王先生那里,想必王先生的粮仓府衙那边是不会查的。你们看行不行?”李员外顺着大家的疑问回答道。

    “某这里没问题,不过某家里存放不了那么多粮食。把一半的粮食存在李员外那里吧,他叔叔是杭州府通判,应该也不会被查。”王老头同意了李员外的建议。

    大家见王老头这个领头的都同意了也就没什么意见了,反正囤在哪里不是囤,大家早已是利益共同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