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一剑问天 » 第一章商贾

第一章商贾

    要说财,就要说钱,毕竟无钱不商,无商不财。

    于是财神,就有了很多版本。

    其中沈万三,助朱元璋建立大明,是很受大众熟知的其中之一。

    在这之后还有胡雪岩,乔致庸,最近的就属荣毅仁。

    在这之前,有赵公明,吕不韦,范蠡,子贡。

    其中最被人传送的,还是撰写了商经的范蠡,不仅助勾践复国越国,还是七雄争霸期间,最神秘的一个势力代表人物。

    那就是商队势力。

    这个商队势力到底有多大,至今都无从考证,只能从民间传颂之中,才能够模糊的编织而出一张模糊的大网。

    只知范蠡的师傅是老子,其他的一概不知,似乎这个人如同天神下凡,救苦救难。

    这第二卷既然讲财神道,那我们就从范蠡的商经开始讲。

    范蠡的商经,第一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能用天下者,不是君王,也胜似君王。

    于是就不得不抬出天下二字的由来,那就是商朝。

    所以这个商队的由来,实际上是周朝打散的商朝余孽,属于残部,对于周朝来说,就是反贼。

    这样一个分散的组织,再加上拥有统一的文化思想,于是才构成了一个神奇而又伟大的国家,商朝。

    那么这个统一的文化,到底从何而来?

    若不是在当前这个时代,谁敢想,估计都会人头不保,甚至诛灭九族。

    这就要从大禹治水建立的华夏中的夏朝说起。

    华基本上都知道,就是华表,而这个华,正是黄帝建立的国度,不能说是国家,因为这个国,没有边界。

    这个华的由来,就是为了纪念打败蚩尤的纪念碑。

    有点古怪,毕竟写书的人正是蚩尤的再世为人,青铁。

    由此可以得出,统一思潮,来自蚩尤,由来正是蚩尤是华夏第一个建立多民族结构集权部落统领的帝,九州大帝蚩尤。

    所以先有九州,后有华夏,然后才能诞生商朝的璀璨文化。

    至于周之后,就是人的事了,跟神没什么关系。

    若细看上下求索,就可得出,上指的正是周之前的,上古时期。

    就是九州华夏商的时代,这正是一个人类社会文明更替的周期,人类文明的其中一个周期。

    自周之后到如今,又是一个周期。

    如此可见,五千年一个往替,不知后人能否打破这个诅咒。

    但愿可以吧。

    仅此,提到财,就必须讲九州,讲文明的由来,才能够看清商经之中所蕴含的天道。

    才能够理解,东周末期,范蠡阅读上古卷宗之时,所感受到的,大气磅礴,也才能够理解范蠡为何能够成为财神,而被世人所膜拜。

    正所谓敬神不学神,等于亵渎。

    蚩尤的父亲不是一般人,正是创世神盘古。

    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正是讲的盘古所创生发万物之道。

    蚩尤自然是得其真传,于是通过逆推得出,道法自然的道理,于是主张自然和谐。

    不过在当时那个茹毛饮血的时期,与人讲道理,不如讲拳头。

    于是青铁就用拳头,跟其他部落讲道理,比如一拳如果不能征服,那就两拳,两拳不够,那就多找几个,一起上,如此人多力量大,打下了偌大一片领地。

    类似打群架。

    于是青铁的这种做派,很快就被追随他的八个干哥们学了个通透,从此建立了用拳头决定管理关系的一种文明,俗称权力。

    至此九州建立。

    若想了解详情,可阅读海量玄幻小说作品,其中讲的最好的,莫过《斗破苍穹》,将斗气繁衍到巅峰,也算是一部佳作。

    可拳头终究只能解决矛盾问题,解决不了天灾问题。

    于是本着互帮互助和谐繁衍的九州拳头文明,遭到了干旱蝗灾瘟疫洪水等一系列天地不仁的摧残。

    最终青铁带领族人抛弃了石器,开始使用铜器,并打造了第一个帝王的象征,剑。

    轩辕剑。

    从此九州除了帝可以有剑,其他八个部落族长,只能用刃,铜刃,以铜刃来区别与帝之间的权力分工。

    说白了,剑是主持公平的,刃就是主持发展的。

    于是九州第一个军事化集权共同发展社会理念诞生。

    可是九州的百姓也想拥有铜器,于是九州就抛弃了贝壳,从此使用刀币。

    刀币可以用来割肉,可以用来剥皮,也可以作为餐具。

    对于九州这个渔猎文明来说,简直颠覆了时代的生产力。

    于是越来越多的刀币被铸造而出,就有了商业贸易。

    这就是商的由来,也是商朝的立国之本,他诠释的正是钱的力量,以及财富的作用,从而将九州壮大成一个拥有九支强大军队的,军事集权帝国。

    然而大洪水对九州是无情的,于是九州百姓不得不流离失所,于是原本强大的九州,就成了依靠迁徙生活的九黎部族。

    人口在逃难过程中越来越少,从帝国缩减成了一个比部落大比帝国小的团体,最终只能沦落成族,于是就叫部族。

    可即使是再小的部族,逃到北方,也比北方黄帝的游牧部落要大的多。

    当时青铁率领男女老幼大军四千万,据说,无从查证。

    而黄帝与炎帝合并,也不过几百万人口,这简直就是碾压的侵略。

    黄帝不能忍,炎帝更忍不了。

    毕竟青铁不仅会放牧,还会捕鱼,在大洪水中,仍旧生命力十分顽强,有吃有喝。

    可对于黄帝炎帝来说,连连暴雨倾盆,草不长,羊不肥,不会捕鱼,只能跟着羊一起活活饿死。

    再加上青铁的九黎还会冶铜,更会经商,捕猎也是能手。

    黄帝与炎帝共同跟青铁作战的途中,不仅会与九黎通商,还会交换食物,往往炎黄都是用部族中宝贵的女人与九黎交换铜器以及猎物。

    结果显然,长期贸易逆差,定会榨干炎黄部族。

    于是炎黄决定与九黎在鹿野举行一场公平的交战,谁若赢得胜利,就必须率领炎黄部族以及九黎部族,在洪水之中生存下去。

    信仰和谐共生公平正义的青铁,低头看了看手中的青剑,再抬头看看自己饱受饥荒折磨的族人,正在跪在地上请战。

    “九黎的帝,应该是强大的帝,既然炎黄要战,我青铁岂能怯战!”

    再一看跪着的大多都是娶了炎黄部族女人的九黎贵族,外面跪着的也都是炎黄部族的女人,以及他们的孩子。

    当看到这一幕之时,青铁已经明白,三族融合已经是时代必然,若不能从三帝之中选出新帝,即使炎黄从此灭族,九黎也会分崩离析。

    统一是九黎的信仰,这是青铁从道中悟出的道理,权出自拳头,惧战就不佩掌管轩辕剑。

    这也是他定的规矩。

    于是青铁自己把自己逼到了鹿野,逼到了旷世之战,双方各派出五千精兵强将,展开了一场昏天暗地的权力争夺战。

    这场战争没有利害纠葛,有的只是将来三部的话语权。

    最初炎帝败了,然后黄帝与炎帝联手,凑出一万部族与青铁五千精兵,在大雾之中通过指南针与华表辨别时间方向,最终战胜了青铁的第一世,蚩尤。

    蚩尤虽败,但也斩杀了炎帝,黄帝留有余力,砍下了蚩尤的头颅。

    这一战双方几乎没有损失,只有三帝死了两个,剩下了黄帝。

    为了纪念蚩尤的伟大,也是为了纪念炎帝的胸怀,黄帝封九州大地为中华大地。

    至此黄帝部族占据中央,炎帝部族占据西南,九黎部族占据东南西北,成为四方部。

    构图其实就是一个八卦图。

    一阴一阳则为道,东南西北,四边四角占八方,以指南针为原型布局,以道法自然为理念,以统一轮回为管理方针。

    至此黄帝轮流做,比武论高低的天下一统的共识,成为了九州大地的行为准则,也是最初的道德共识。

    这正是最初的道家思想。

    于是第二卷财神道,还得以青铁为主,讲述整个故事的主线。